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与策略.docx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与策略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对学生而言具有“阅读价值”“样本价值”和“例文价值”。对于这些价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要发挥其“阅读价值”,需要有选择地学;要发挥其“样本价值”,需要有重点地教;要发挥其“例文价值”,需要有针对地用。一、应然价值: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什么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到六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一共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关注其中的“精读课文”,八个单元共计16篇,均指向单元主题精心选文,课后一般设计23题练习,紧扣语文要素的落实。细读之,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从出处看,出自名家之手的就占据了一半之多,即便非名家名篇,也都文质兼美;从文章内容看,几乎篇篇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浅显易懂;从文章写法看,每个单元内的两篇,往往从不同角度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习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精读课文,对学生而言到底具有哪些学习的价值?教师如果对其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恐怕就要辜负编者的良苦用心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必然大打折扣。笔者在系统梳理深入研读的基础上,认为精读课文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价值:(一)“阅读”价值:在了解“写什么”中培养阅读能力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虽然有别于常规单元,但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首先是以“课文”的身份存在的。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存在,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即便是指向习作的精读课文,也首先承载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功能。如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习作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具体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学生首先必须知道课文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体会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然后才可能学以致用,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二)“样本”价值:在体会“怎么写”中领悟习作方法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作为样本供学生学习的,它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凭借,既为学生体会“怎么写”提供素材,又为学生完成单元习作提供学习的样本。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和盼,前者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来写,后者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来写。学生通过研读探究,可以从两篇精读课文中发现“围绕中心意思”选材与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如此,课文便发挥了样本价值。也因为基于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样本价值,所以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阅读要素都是和习作要素相匹配的,即从精读课文中学到什么习作方法,就在习作实践中进行运用。(三)“例文”价值:在借鉴“如何写”中促进习作表达“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实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仅承载着让学生“体会写法”的样本功能,还可以作为例子供学生习作实践时借鉴参考。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分别是常识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典范。在单元习作实践时,选取小动物来写的学生,往往会以松鼠为例,模仿其拟人化的表达方法,用活泼、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小动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而有些学生则会仿照太阳的写法,从几个方面运用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特点。二、教学策略: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怎么教(一)发挥“阅读”价值,有选择地“学”教材中的课文,首先是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而存在的。学生的学习绕不开“字词句段”这些基本的内容和“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专门指向习作的,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作过多要求,因此对于这些基本的学习内容,必须依据学情基础、课文特点有选择地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和本单元习作要素“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一致,均指向习作。但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和内容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条目标,作为小学阶段唯一的一个“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除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应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对这一点,教材也有意在课后练习题中做了相应的体现。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了它,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之前,先紧扣如何“抓要点”这一目标展开学习。太阳“抓要点”学教活动设计【学习目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抓要点”(课前预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分条记录或用恰当的图式进行梳理。语言尽量简洁。)1同桌交流各自预学时梳理的课文要点。2.研读几类典型的内容梳理单,比较:它们分别是怎么梳理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类型1按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梳理。类型2:按四方面梳理(远、大、热、关系密切)。类型3:按两方面梳理(特点、作用)。(在对比中发现概括的准确性与段落之间的逻辑性)3 .讨论:每段的要点是怎么概括出来的?讨论中提炼“抓要点”的方法。4 .自读鲸,用刚才学到的几种方法“抓要点”,梳理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上述学习活动,教师依据课后练习题进行设计,通过“预学,尝试概括一比较,发现差异一讨论,提炼方法一迁移,运用方法”这几个步骤,对说明文要点的把握没有停留于梳理概括的结果,而是通过追问“这些要点是怎么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还原思维过程,提炼概括方法,并运用方法练习概括,从而习得了“抓要点”的方法,提升了“抓要点”的能力,落实了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这一目标。这样的学,把握住了精读课文的特点,较好发挥了其阅读价值,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学生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二)发挥“样本”价值,有重点地“教”作为“样本”存在的精读课文,是学生揣摩和发现习作方法的凭借。习作单元的阅读要素,正折射出了精读课文作为“样本”的价值所在。因此,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引导学生围绕单元阅读要素,体会精读课文的写法,获得完成本单元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围绕“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一单元阅读要素,展开有重点地教,以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说明方法并初步体会恰当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好处。笔者针对这一重点,设计了如下教学:太阳”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学教活动设计【学习目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好处1独立学习: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怎么把太阳的特点说明清楚的?圈画批注自己的发现。2.全班共学:了解并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学生汇报呈现运用“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句子)(1)圈画出这些句子中的数字再读一读,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2)体会约数,感悟精准表达。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讨论:“约”字可以去掉吗?迁移:圈画出其他几个句子中和“约”类似的词语,它们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拓展:像这一类表示不确定的词,你还知道有哪些?3 .小组合作:了解并体会其他说明方法。预设1:作比较。引导发现:拿来比较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2:打比方。引导发现:打比方有什么好处。4 .初试身手,尝试运用说明方法。(1)研究例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电视塔的哪些特点说明清楚了?(2)练笔运用:选择一种事物,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把事物特点说明清楚。这个板块的教学,教师将精读课文与“初试身手”第一题相结合,按“教一扶一放”的思路设计,力求一课一得,让学生对“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用”“如何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较好实现了“教一学一评”的一致性,为单元习作“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发挥“例文”价值,有针对地“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有时就需要选其一点或几点,将其作为“例子”进行运用。尤其是在学生习作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精读课文的“例文”价值,适时引导学生有针对地借鉴和运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是“介绍一种事物”,教材表格中的提示和题目给学生确定“写什么”和选择何种“语言风格”带来了启发。从学生最终的习作成果看,有的借鉴了太阳的语言风格,用平实的语言进行介绍;有的仿照松鼠,用活泼的语言进行介绍;也有的参考了风向袋的制作采用分条介绍的方式;甚至还有些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将几种语言风格巧妙结合,做到了准确、清楚又不乏生动、活泼。单从这一点上看,精读课文的“例文”价值已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当然,其“例文”价值远不止于此。比如,对于单元习作“怎么写”,教材给出了三点注意事项,一是“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二是“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三是“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在阅读学生的习作草稿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段话没有围绕一个方面的特点来写,内容多而乱;对于事物的主要特点,往往一笔带过,没有展开介绍。笔者抓住这一习作难点,以语文作业本中松鼠这课第6题关于“搭窝”片段的阅读练习为支架,设计了如下评改指导:“介绍一种事物”评改指导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1 .问题习作诊断:阅读同学的习作扫地机器人片段,存在什么问题?讨论后明确:一段话没有围绕一个方面的特点写,没有条理。2 .研读松鼠第4自然段,探寻“写清楚”的秘诀。(1)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了松鼠哪一种生活习性?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的?讨论后明确:从“选址”“搭窝”“窝口特点”三方面介绍了松鼠搭窝这一生活习性。(2)探寻:作者又是怎么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清楚的?讨论后明确:抓住了松鼠搭窝的动作,把“怎么搭”写清楚了;还用上“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把过程写得有条理了。(3)小结:对于如何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你从这个片段中获得了什么启发?一一一段话最好围绕一个特点从几方面来写,与这个特点无关的内容不要写;可以抓住动作,用上表示顺序的词有条理地介绍。3 .借鉴“松鼠搭窝”的写法,落笔修改“扫地机器人怎么工作”这个片段。在这一评改指导环节,教师选取了松鼠的第4自然段作为“例子”,让学生在研读“例”的基础上探寻到“写清楚事物主要特点”的具体方法,进而在习作片段的修改中实践运用,实现了写法迁移和内化。把精读课文的一些片段当做“例子”用以指导评改,正是对其“例文”价值的最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