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书心得分享.docx
-
资源ID:992930
资源大小:15.2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书心得分享.docx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书心得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在跨学科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在进步中开心。顺着这样的话题,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是“跨学科学习”。一、“跨学科学习”的时代背景和内涵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中指出:“信息时代即创造力爆炸时代,人人都是创造者。”跨学科学习已成为世界中小学和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之一。二、以产生跨学科理解为目的、植根于科学思维、实现科学整合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综合以上特点,将“跨学科学习”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多学科学习:保留界限,用多个学科的视角、观念和方法,探究一个问题或主题,设计容易,但整合不够充分,发展受到限制。(二)跨学科学习:两种或多种学科融合起来创新趋势,模糊界限,但容易导致“学科拼盘”、零散学习和肤浅思维。如:将语文中的曹冲称象和数学中的体积、物理中的阿基米德原理联系起来;将语文中刻舟求剑和物理中的相对静止联系起来;将数学中的负负得正和语文中的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联系起来。跨学科学习要求教师编得了段子,讲得了卷子,保证考试不出乱子。(三)超学科学习:综合程度最高,所有学科边界消失,漠视学科思维和价值,让探究流于简单化和常识化,超学科学习亦是超科学的学习。如:大运新文化下的“双向选聘”、弹性上下班、一体化评价都是超学科学习体现。可见,多学科学习注重的是基础,跨学科学习强调的是探究发展阶段,超学科学习是最高境界。我们相信在“大运号”掌舵人曹校的引领下,从多学科学习走向跨学科学习,进而实现超学科学习。最后,我们把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学科而学作为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理念,在实践中以不变应万变,实现学科整合和创新。我们坚信:跨学科学习实现之日,即学生精神获得自由之时。如果说跨界一门艺术,那么跨学科学习将是艺术中的艺术。艺术不是技术,但技术离不开艺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书心得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点燃思维之花假期里,在学校的组织下,我阅读了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本书。本书是教育部课程标准专家指导组成员张华教授所著。虽然是一本理论书籍,但是书中大量的科学佐证也让我在阅读中产生了不少思考。一、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在第一章里,张华教授详细介绍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记得有句话这样说,我们能够回望多久的历史就能展望多久的未来。对于教师来说,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也理应了解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上的历史沿袭和经历的思潮变革。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回望过去的教育,也更能让我们明白当下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二、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而不是长大了再创造如果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的在于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渊薮中解放出来,捍卫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习权利,那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则是发展每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这是在教育价值观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教育知识观变革。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只有将学生的学科学习转化为学科实践,才有可能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如何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发展素养?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时需要关注和思考的。三、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间接知识,而是鼓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像专家一样带着该学科的思维和态度探究问题,不但可以获得直接经验,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对该学科的概念理解。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无疑是当下和未来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产生深刻理解,增强课程创造性。学习本章内容,提升了我对未来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重视真实情境的选择与创设,重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四、表现性评价成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表现性评价,其内涵是理解核心素养的可能表现;创设促进核心素养表现的真实任务情境;研究学生运用学科观念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问题解决及观念化的结果,比如研究报告、作品、实物等,让评价始终嵌入教学过程并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要像教练一样思考”,确保评价的效度,评价的信度,要注重突出设计性,关注过程性,强调参与性,注重反思性,确定新知识、新能力。五、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认为未来教育观的课程具有这样的特质:(一)“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未来教育的课程应面向全体,构建为了每个学生的课程。(二)“促进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发展”,社会化能力是一种交往、合作、共情、共赢的能力,学生需要社会化学习情境,培养社会化能力。(三)“培养创造意识和品质”,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创造知识的过程。(四)“培育信息素养”,课程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信息素养。我们也要自主提高教师核心素养。阅读之后,也更让我感受到课程标准的颁布就是对教师和学生发出的“请柬”一一邀请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与创造。让理念落地地更好的途径就是转化为一线教师的实际行动。在新学期的备课中,我会努力研读教材文本,根据单元主题创设真实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习得需要达成的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