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docx
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到大海里。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高些。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2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课题登鹳雀楼,题目中的斜线处告诉我们要停顿,听老师读,登鹳雀楼,请你再读一遍吧。2、学习生字“楼”;题目里藏着一个一类字,“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请你观看范写视频后,按下暂停健,在练习本上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吧,注意坐姿哦。3.读完课题,你一定想了解下鹳雀楼,出示图片:瞧,鹤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鹤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鹤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最为有名。(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3)要求: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学生再读古诗。师强调:“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1 .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PPT出示(白日、群山、黄河、大海)2 .赏析诗句白日依山尽“白日”在诗中指傍晚落山的太阳。出示图片: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看到这么美夕阳西下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按下暂停键说说吧。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朗读(和老师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一句诗吧)(2)黄河入海流过渡: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出示图片,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它?按下暂停键自由说一说。(课件出示:波涛汹涌、波澜壮阔、惊涛骇浪、气势磅礴)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读出大海的气势磅礴再朗读诗句二: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过渡: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课件出示8):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如:归舟、小岛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诗人登楼图)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按下暂停键,学生畅谈:要想看到更远更美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四)感情朗读、指导写字1 .过渡语: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按下暂停键,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小朋友尝试背诵。2 .指导生字:“依”左窄右宽,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3 .学生练习写字4 .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板书设计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山、黄河、依入站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