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精选(共15篇).docx
-
资源ID:948520
资源大小:63.56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主题教育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精选(共15篇).docx
2023主题教育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共15篇)目录篇一、2023主题教育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3篇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5篇三、2023年有关学习坚定文化自信研讨发言材料7篇四、关于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研讨交流材料10篇五、2023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自立自信专题党课讲稿13篇六、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学习心得体会22篇七、2023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研讨发言材料24篇八、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28篇九、2023年关于学习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发言材料30篇十、有关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研讨材料32篇十一、202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研讨发言心得体会35篇十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研讨发言材料.38篇十三、202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研讨发言材料40篇十四、2023年关于“建设教育强国”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交流发言材料43篇十五、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研讨材料47篇一、2023主题教育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2014年3月“两会”期间,他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四个自信”连在一起,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七一”讲话中,更是向全党公开发出要坚定“四个自信”的伟大号召,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让“自信”更有“文化”了,让“文化”更加“自信”。学习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我有这么3点体会。一个是,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存在的自觉认识与主动把握。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精神,文以铸之。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J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个从盲目自信到强烈失落自信,再到坚定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1924年冬,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在给友人的信中忧心忡忡地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J反观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越发重要,也更为根本。只有文化自信了,才能更有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更有定力地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再一个是,文化自信根植于深厚传统和伟大实践。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集中反映。文化自信就是产生于这种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既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革命文化”的概念。我理解,革命文化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民主自由等的实践探索和价值追求。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在艰辛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都以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彰显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集中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丰碑。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举世瞩目的改革发展成就。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在国际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空前提高。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J第三个是,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勃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自信才能自尊,自信才能自强。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文化自信不是沉湎于以往的故事,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大的自信。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新的起点上,只有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篇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J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历史文明研究的配套工作,自觉当好中国历史文明研究的“代言人”,坚定历史自信,传承历史遗产,扎实中华民族“寻根”之旅,知所先后,让深厚历史自信熔铸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灵魂。“众里寻他千百度”,继承历史“金元宝”,把文化精华“消化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今中国人民的为人处世,无一不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接续积淀。“灭人之国者,先去其史J因此,在奋力拼搏的发展道路上,若忽略了对以往经历的总结梳理,无疑是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只有牢牢接过先祖传过来的历史遗产,加以“咀嚼消化”,让干事创业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才能走得更加踏实。因此,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对历史文明研究的开展深入,特别是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通过生动具体的红色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讲清楚新中国的历史进程,讲清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讲清楚社会主义的发展大势,从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全力协助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大力开展中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精神特质的阐释,自觉接过一笔富饶的历史遗产,让中华文化融会贯通于中华儿女生活的方方面面。“风物长宜放眼量”,笃定历史“自信力”,让优秀成果“引进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默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而任何文明文化的发展,如果只是在“小圈子”里兜兜转转,那么就很有可能会“萎缩衰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推动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转化吸收。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精准捕捉其他文明的精华,倘若对着其他文化“顶礼膜拜”,感到“自惭形秽”,亦或是“居高临下”,企图“抱残守缺”,这些都不是自信的表现。只有秉持“拿来主义”去粗取精,不去预设文明文化的“三六九等”,平等交流,和谐共处,才能实现“活水引进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既让世界从文化上了解中国,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情感上认同中国,从而让我们中华文化不断推动世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弄潮儿向涛头立“,讲好历史“小故事”,助时代精粹“走出去”任何文化文明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真理,也不可能存在一个亘古不变的“锚定物”。一味机械式地重复某些过去反应热烈的宣传方式,就会陷入“套路化”“模板化”的境地,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强化“大历史”视角,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文化兴盛支撑国家强盛。要联系人民生活实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同时,利用社会高新技术,生产“抓眼球”内容,紧扣中医、汉服、书法等传统,并合理地串接在中华历史的叙述脉络之中,让自洽一体的中华文明文化矗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中国智慧、中国视角。篇三、2023年有关学习坚定文化自信研讨发言材料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腐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真正使文化“活”起来,使之成为干事创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传承力度、研究力度和宣传力度,在守正创新中厚植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站”得住,而且“飞”得远,焕发出熠熠夺目的时代华彩。加大挖掘力度,全面掌握资源。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日益推进,不少珍贵的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侵蚀或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立“文化是遗产,要为我所用”的理念,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应深入基层,摸清家底,详细建档登记。古桥、古碑、古建筑等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要保护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真正做到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对具有一定价值的地域传统文化,要聘请国内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为顾问,为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献计献策、提供权威佐证。对有较大价值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全面、真实、客观的记录,为传统文化“站”住脚跟夯实地基。加大传承力度,弘扬地域文化。把历史和老祖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以达到“存史、资政、育人”之效,使传统文化“站”直“站”住"站”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阵地建设,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地域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艺人的保护工作,查找、挖掘、发现地域文化艺人,让掌握一技之长的文化艺人脱颖而出,确保一些地域文化“香火”不灭;另一方面,要建立地域文化传承基地,定期开设地域文化辅导班,培养不同层次的爱好者、传承者,以各级各类学校、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激发民众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传承队伍,真正做到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加大研究力度,塑造文化品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只看一时一刻,只有整体系统的研究和推广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既“站”得住、更为“飞”得远打下基础。新征程上,我们要把研究地域传统文化和塑造文化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历史文化资源一旦被世人充分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广泛知名度的话,那么它们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将无法估量Q要将地域文化与当地城市精神、主要产业、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全力塑造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支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借助外脑、借助周边地区人才优势,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文博机构、文化人才合作,借助“外资”和“外智”,使地域传统文化研究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文化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