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教育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918547
资源大小:24.5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某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教育调研报告.docx
某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市委书记黄剑雄指出:“要聚焦'土特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强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等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让夫夫山货成为叫响全国的抢手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依托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中国好水”和得天独厚的“珍稀菌类”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将大山里的“土特产”变成大城市的“抢手货”,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实践,是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具体行动,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认清三大比较优势,坚定发展信心决心(一)从市场需求看,发展前景广阔。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为食用菌产业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从之前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吃健康”“吃养生”。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一荤一素一菌”,已成为健康时尚的膳食结构。原本貌不惊人、秘藏深山的食用菌,如今悄然跃上了餐桌,成为人们舌尖上的“新宠”Q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数据显示,我国食用菌年消费量以7%增速持续增长,并且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业界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一菇”战略,加大食用菌出口贸易,食用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二)从资源禀赋看,发展优势明显。*香菇、黑木耳历经千年传承,文化底蕴厚重。早在唐代,房县耳菇就被钦点为“贡品”,到清代呈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上世纪60年代,房县成为全国闻名的“耳菇名县”。2009年房县小花菇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13年入选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证名单,2014年荣登央视舌尖上的中国o*.北依秦岭、南接神农架,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林地面积全省第一,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全省第二,菌棒原料丰富,交通物流便利,是全省乃至全国最佳的食用菌适宜主产区之一。(三)从产业现状看,发展态势良好。食用菌产业呈现“南菇北移”趋势,在脱贫攻坚政策带动下,全市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种植规模上,由2017年的0.6亿棒、6万吨大幅增加到2023年的2.2亿棒、26万吨,食用菌种植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其中羊肚菌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列全省第-O全市现有食用菌企业126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从事出口企业18家,种植合作社445家。产业成效上,基地建设标准和制棒、灭菌等前端基础设施设备整体好于A、B、C等老产区;开发了香菇酱、香菇面条、香菇多糖、香菇提取液等多种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据统计,市食用菌产业现有从业人数9.6万人,带动菌农人均增收6300元,2023年综合产值达134亿元Q产品品牌上,“武当山珍”“房县小花菇”“房县黑木耳”在国际国内积淀了一定名气,品牌综合价值23.75亿元,位列全国20强。现有3个绿色食品品牌、4个湖北省著名商标,有2个地理标志产品通过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证。二、找准三大问题症结,破除发展制约因素(一)市场主体问题。1 .产业体量不够大。现有菌种生产企业22家,实际年产菌种不到800万公斤,自给率65%。X市菌种企业160家,年产菌种3000万公斤,除满足当地所需外,还外销营利Q食用菌企业总数虽过百家,但与X市185家相比差距较大,X市国家级食用菌龙头企业2家,我市还未实现零的突破。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食用菌企业6家、出口企业18家,2023年加工产值63.2亿元,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26.1%,而X市销售收入过亿元食用菌企业17家、出口企业56家,加工产值早已突破百亿元,出口占比超过50%。2 .经济效益不够高。2023年,全市28家省、市级食用菌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近20亿元,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9700万元。而X市品源公司,一家企业年产值就达10亿元。我市食用菌产业处在“一产”赛道,产品单一,精深产品未实现量产,附加值不高,扮演着“原料供货商”角色,销售环节被外地“二道贩”垄断,没有掌握定价“话语权”,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导致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难于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新品,亟待产业转型升级。3 .发展后劲不够强。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多是边建设边规划或是先建设后规划,存在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监管不够规范有力等问题。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菌棒时不顾技术要求,将“瘦身”(变小、变短)后的菌棒售卖给菌农,影响出菇质量和产量。有的经营主体“虎头蛇尾”、重前轻后,侧重于抓产前,轰轰烈烈抓规模,对产中产后管理和销售环节重视不够,出菇量低或者不出菇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经营主体缺乏责任意识,不仅影响自身发展,更对其他从业者和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当前,我市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整体后劲不足,企业带动能力偏弱。(二)从业人员问题。1 .急功近利粗放种。受前期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资金兜底政策影响,少数贫困户为了拿到产业补贴,在未完全掌握技术的情况下投入香菇种植,更有甚者指望政府和企业代劳,等靠思想严重,不操心、不管理、望天收,一旦没有产业补贴就不再从事食用菌种植。2 .效益低下不愿种。食用菌中除少量品种价格较高外(如羊肚菌,但风险大),大宗的香菇、黑木耳价格非常平稳(如干香菇二十多年来价格一直在每斤30元左右、花菇每斤40元左右),受原材料、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菌棒已上涨到5元/棒,个别企业甚至要价6.5元/棒,部分制棒企业为了稳价,采取减小菌棒重量等办法,导致出菇量减少,菌农收益空间不断被压缩,与外出务工相比收益持平或更低,因此5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不愿从事这一行业。3 .缺乏技术不会种。我市食用菌种植范围广、分布散,虽然搭建了“四包”服务体系,但由于各处山势走向、海拔落差、种植季节差异,加之基层技术人员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菌农又习惯于仅凭经验种植和管护,产品质量不稳定且难以标准化,经济效益低,影响菌农的种植积极性。(三)组织管理问题。4 .产业发展缺定力。X市自1978年开始,40多年来,一直以“一号工程”“一票否决”的力度推进食用菌产业,终于实现食用菌产业强势发展。而我市食用菌产业缺乏久久为功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存在走走停停、摇摆不定、不温不火的情况。部分县(市、区)因食用菌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在脱贫攻坚期间“走捷径”,选择香菇作为农业支柱产业,食用菌产业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但这种政策性的大包大揽式地推进产业发展,难以避免地增加财政负担、监管负担,一旦遇到政策变化或者资金短缺,产业发展就难以为继。5 .政策支持缺推力。在产业谋划上,我市没有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在政策扶持上,2023年明确的每年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未足额保障到位。相比之下,X市出台了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年市级财政兑现奖扶资金1600多万元,今年又出台了X市促进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扶持政策。近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脱贫攻坚部分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县(市、区)级出台的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存在延迟兑现或无法兑现等情况,导致一些菌农和企业消极观望或者陆续退出。6 .服务保障缺合力。服务市场主体涵盖用地、用能、金融、退税、技术保障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纵观我市食用菌产业,存在上下体制不顺、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执行不一等问题。例如,市级牵头部门是蔬菜产业发展中心,而县级牵头部门有的在林业局,有的在农业农村局,有的设在临时机构,上下联动机制不畅。我市栋类资源丰富,在采伐限额管理中,人工商品林可全部利用,天然林非重点保护区域可抚育渐伐利用,但由于政策研究不够,缺乏科学规划,培育发展栋类基地积极性不高,栋类资源利用没有达到最大化。同时,政策落实标准不一,如在出口退税环节,X市是按出口总量计算退税,而我市仅对本地生产量(需提供本地购销台账)计算退税Q三、落实三大关键措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不负青山,方得“金山”。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种植、加工、研发、营销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推动菌种自给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品牌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才能让*菌菇真正成为市场认可的“武当山珍”。(一)聚力稳产筑牢供应链1 .坚定产业发展方向。农业产业相对于工业产业更分散,要形成高质量的农业产业,需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合力组织推动Q2023年市委、市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之一加以培育,哪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哪阳区等5个县(市、区)均将食用菌作为优势产业推动发展壮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落实组织领导、宣传引导、服务指导、考核督导“四个到位”,在稳扎稳打中稳步提升产业质效。2 .锚定产业发展目标。聚焦“做强菌业、富裕菇农、走在前列”产业定位,积极融入全省、国家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做优10个过百万棒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做强20个年产能力在500万棒以上的食用菌种植重镇,做实IooO户年种植5万棒以上的优质种植大户,实现食用菌年制棒3亿棒、鲜品产量30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力争做到全省第一,筑牢供应链“底盘”O3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大政策供给,完善服务保障机制,重点解决政策扶持不聚焦、不解渴、落地难等问题。市级层面研究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县(市、区)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实现“钱、地、人”有效聚集,解决相关项目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问题。在采伐限额指标使用上,坚持“限额管理、凭证采伐、科学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认真落实林木采伐政策规定,对栋类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先安排食用菌生产用材指标,并结合当地森林资源现状,最大限度地向食用菌产业用材倾斜。(二)重构体系搭建产业链1 .充分发挥一个平台作用。去年,我市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食用菌产业联盟,自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发挥好联盟理事长单位作用,选优配强联盟秘书长,进一步完善产业联盟章程、规则、管理办法等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全链条,进行优势互补,为盟员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社会融资、市场营销等服务,实现制种环节的菌种统一研发、菌材统一配置;种植环节的技术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贯彻;营销环节的销售统一品牌、市场统一开拓。适当提高联盟进入门槛,根据联盟成员发展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大力扶持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企业做优做强。2 .调整优化二个产业布局。把握“准、精、细”,按照不凑数、不拔高、不降格,不贪大求全、不应景应名的要求,合理规划产业空间结构布局Q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相对集中、联系紧密、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做大做强哪阳区、房县、那西县、竹山县、竹溪县5个优势产业区,积极构建北部以哪阳区为主、南部以房县为主的“两带五县(区)”空间布局,综合产值占全市产业链80%以上。二是优化结构布局。品种上坚持“一品多元”,即以巩固发展香菇为重点,适度规模发展打造一批珍稀特色菌(木耳、羊肚菌、灵芝等)产业核心区,抢占珍稀特色菌产业的制高点,形成多点齐发的局面;模式上,普及“三季”种植,将香菇春、夏、秋种植比例调整为3:1:2,形成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全年供应,满足居民生活和生产加工需求。3 .统筹协调三个方面关系。政府、企业、菌农三者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应同心同向、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好政府综合协调、菌农安心生产、企业开拓市场的功能作用,让驱动产业发展的三个轮子高速转动起来。做实食用菌产业链链长制,加强工作专班力量,指导产业顶层设计和工作协调,探索企业、菌农之间的合作模式,推进产业做大做强。激励企业家发挥市场作用,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和“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生产模式,加强菌农技术培训,规范和提升栽培管理水平,强化利益链接,实现强产与富农并举,增强菌农主动性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