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实践研究.docx
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实践研究内容提要目前很多托幼机构以把开展区域活动作为托班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托班区角活动的研究,都是从单一的某一角度来研究的比较多,整体较散;材料的投放无计划,没有层次性;教师对于如何有计划、有层次、有效的组织与指导缺乏意识和方法。为此,展开了行动研究,以促进托班孩子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好看好玩、有目标有层次,能反复操作的区域创设为核心理念,衍生出了以小肌肉群发展为主线、社会性发展为主线的区角模块,形成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师互动的良性循环。关键词托班区角模块实践托班孩子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托班孩子的身体动作进一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各种感官也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探究客观世界的尝试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究中,托班孩子的精细动作也在不断发展,各感官之间的协调正在进一步形成。但是对于托班孩子来说,外部世界是整体的,不是零碎的和孤立的。他们的很多经验是没有分化的。由托班孩子的发展特点,可引出托班孩子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启蒙性的教育;是生活性的教育、是行动的和过程性的。教育的核心是让托班孩子做适当的事、包括探索、寻觅、操作、交流、表达、尝试等等。因此托班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家长参与活动。但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托班孩子年龄小,生长发育快,但动作协调性差;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情绪不稳定;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活动中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没有坚持性,规则意识和良好的习惯都还没有建立。因此,对其教学来说,集体活动宜少、短,教师应以个别教育为主。结合托班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更适合托班孩子发展与提高的途径是区域活动。它比较自由、自主、宽松,注重幼儿的兴趣,强调了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满足,潜能得以发挥;能够让教师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个体差异。是适合23岁孩子的教育活动形式,是真正的“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一、托班区域活动的现状值得我们反思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高开放、尊重幼儿意愿、自主选择活动,是孩子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更强调了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由此可见,重视区角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必然所在。应该说区角活动更加适合2-3岁孩子的教育活动形式,它应成为婴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然而目前具体实施婴幼儿区角活动时,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 .托班区域幼儿化与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更主要是小组或个别的,根据活动内容产生不同的功能。我们认为,与36岁的幼儿相比,托班孩子无论是身体动作还是心理发展都有极大的差异。他们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阶段的区域活动方式不是适合于他们的最好形式,幼儿区域活动内容也不是他们最感兴趣和最需要的内容。但是从现状来看,托班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适宜性不够,趋于幼儿化。往往教师更多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内容,区域创设形同虚设表面化;有的教师将其他年龄段的区域活动特别是小班的区域小化了以后给托班孩子。例如有些活动过于安静,需要孩子有较好的耐心,有的则技能要求更高。但由于托班孩子对一个活动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极短,他们常常难以坐下来耐心地活动。2 .区域活动的创设松散、以点为主,缺少整体性、系列性考虑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喜欢在不大的空间里,布置很多的区点。例如娃娃家(扣钮扣、晾衣服、绕袜子等)、动脑筋(套盒、拼图、手套、鞋子、瓶盖配对、等)、小巧手(剥豆、剥桔子、剥蛋、捡菜、切水果、切黄瓜、切豆腐干、喂食、穿珠、夹夹子等)、搭建(大插片、垒高)等操作性游戏活动。仔细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基本上还是围绕孩子动作发展,但是在布置时,却是分割的考虑,没有从动作发展的递进性等系列要求来考虑。3 .区域材料投放无计划、无层次性在组织托班进行区域游戏时教师往往将多种游戏材料一次性投放,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只是蜻蜓点水地玩这玩那,或者手里拿了一大堆,结果什么也没玩成。或者是提供整齐划一的操作材料。而个体差异造成孩子在学习、动作和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差别,又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同。区域活动要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教师忽视了适时、适度、适量地投放不同层次活动材料是关键。二、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构思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0-3岁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极不成熟且又进步飞速,理解能力差却又对周围环境极感兴趣,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却又极愿尝试,他们时刻处于对环境的好奇、探索之中。但由于言语、思维、自我控制能力等多方面发展的局限性,他们经常对成人集体活动的指令不感兴趣,游戏活动也时常呈现出比较自然的、松散的、生活化的状态。根据托班孩子入园情绪满足需要、语言发展需要、以及动作发展等需要,我们构思把他们的需要归结为两大模块一一社会性发展和动作发展来考虑进行研究,除社会性发展和动作发展外,在两大模块中交叉、融合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能力、感知觉能力等。1 .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托班区角活动的创设、开展与深入拓展,形成几个有特色的托班区角模块,提供能充分展示、表现、培养托班幼儿能力的场所,有层次的提供活动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创设提高教师素质和向家长展示教育观念的平台。2 .区角模块概念界说所谓区角模块,是根据区域活动材料,促进幼儿经验发展功能的不同,对区角内容作不同的划分。从横向纬度看,托班孩子的经验有走走跑跑的大肌肉动作发展、做做玩玩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听听说说的有关倾听和口头表达及与他人语言交流的发展等,这些经验只是相对的划分,他们相互联系,有时有机结合起来发生作用。每一个区角模块在内容安排、材料的选择以及指导上又考虑幼儿经验发展的纵向纬度,如做做玩玩,有关手部精细动作方面的经验是核心经验,他是对孩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性的概括经验;根据核心经验,可进一步分解相应的具体经验,这些具体经验往往与孩子行动联系在一起。具体经验落实到具体活动活动中,成为活动中的经验或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或活动中的经验经常是区角模块创设的主要内容,挖掘这些内容,区角模块其实就是围绕一个重点目标展开的有系统性的系列分解活动。在本研究中,主要以促进托班孩子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好看好玩、墙面互动、有目标有层次,能反复操作的区域创设为核心理念,衍生出以小肌肉群发展为主线、以及社会性发展为主线的两大区角模块。这些模块的出现与现实区域活动的不理想是相关的,例如松散、以点为主的表面化区域内容、材料投放的无层次性、无计划性、指导的盲目性等,有必要加以改进,而在区角模块中是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4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8月)培训教师阶段:实验班教师是课题落实的关键,培训实验班教师是课题开展的重要一环。实验班教师了解托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收集和阅读关于行动研究和区域活动的相关知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文字构思,形成区角快状的设想,为课题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完善实验材料:要求课题组教师与实验班教师讨论制定区域活动观察表,包括本次区域活动有哪些内容、具体目标是什么、投放什么材料、教师采用何种指导策略等。教师反思记录:本次区域活动好在哪里?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如何?促进幼儿何方面的发展?等等。第二阶段:初步尝试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0月)实验初期,进行“班级为单位的区角块状”的实施尝试。选择一个班级的构思方案,集中讨论如何创设布置f组织幼儿在创设好的班级中活动,同时其余教师进行观察记录(熟悉实验材料)一对实践活动集中进行反思修改一换班级进行区角模块实施一反思修改一再实践的模式进行。两个构思好的区角模块都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实施,每次实施全体成员参加,每次实践活动后必须从区块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定位,材料的投放、组织与指导方法的运用,幼儿的兴趣、现场反应等进行反思。第三阶段:重点实施阶段(2007年10月一一2008年8月)(1)正式区角模块创设的探究一一操作模式为:制定活动方案一实践一自我反思、研讨反思一再次修改活动方案、实施。(2)区角模块融合其它学习途径一一生活活动、游戏和主题式教学活动的探究,记录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提炼。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收集资料,整理材料,总结反思,撰写报告。三、实践操作:区角模块的创设创设一个对孩子发展真正有价值的可操作的区角模块不能凭空想象,而是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通过托班区角活动的创设、开展与深入拓展,形成几个有特色的托班区角模块,提供能充分展示、表现、培养托班幼儿能力的场所,有层次的提供活动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创设提高教师素质和向家长展示教育观念的平台。(-)区域模块创设的原则美国著名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的对话一一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中,孩子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这是各种区角模块的实施中应渗透的,而兴趣是渗透的关键,托班的孩子在参与区域活动时有以下明显特点:喜欢进行重复性的活动;往往对色彩鲜艳、有声响、有动感,但操作方式相对简单的玩具;善于模仿,对老师操作过的材料特别感兴趣。从研究中,我们总结出区角模块的创设要遵守以下原则:1 .区域格局合理安排的原则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的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我园的活动室比较狭小,区角格局布置既遵循托班孩子年龄特点,又要充分利用活动室、阳台、走廊、楼梯等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被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使每个角落都能成为孩子操作、学习的场地。(1)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区域我们知道托班的孩子虽然是喜欢独自一个人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容易受周围环境地影响。常常是扔了这样玩那样,况且,23岁的孩子虽然年龄小,可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的喜欢玩一些比较安静的游戏,如:搭搭积木;有的孩子喜欢热闹,喜欢玩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玩米屋。这样往往造成孩子在玩一个游戏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受其它游戏地干扰。不能完成我们所提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创设区域的时候,根据托班幼儿的人数及活动场地,确定活动区的空间位置,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区域。首先避免互相干扰。将区角模块中动、静的游戏分开,分布在教室的四周,离的越开越好,以免相互受影响。例如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模块中,设计敲和拔的游戏时,由于它的动作略大,而且有声音,所以我们将图形孩子回家和哎呦哎呦拔萝卜放在了室外的走廊上。而小刺猬背果果等安静游戏放在了室内。再次根据区角的特点充分利用空间。将墙面、台面和空中悬挂相结合,形成立体空间,给幼儿以美感。注意将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内容同类或相似且容易组合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的的位置,便于材料资源的流通和共享。(2)区域与墙面创设有机结合、互动区域活动不是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而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孩子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探索与交往。那这必然是一个开放式的宽松、自主、愉悦的环境,是孩子伸手可及、随手可取,想玩就玩的游戏场所。因此,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区域与墙面装饰有机地结合,形成有效的墙面互动。案例1:“快乐对对碰”“快乐对对碰”这一游戏角整个操作过程都在墙面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