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发言【5篇】.docx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发言【5篇】目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发言1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6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座谈发言8弘扬“工匠精神”座谈发言H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座谈会发言稿15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发言国之重器,始于匠心,惟匠心以致远。伟大时代需要伟大工程,伟大工程需要伟大精神支撑和引领。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崛起,肇端于手工业实践的工匠活动,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深厚意蕴,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与“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乐章同频共振,奏响“匠心追梦、技能报国”时代强音,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在执着专注中涵养敬业美德执着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体现的是拥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背后蕴藏的敬业美德,大致可概括为内心笃定、耐心执着、坚持不懈。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自古就流淌着敬业美德。因为内心笃定,才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耐心执着,才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因为坚持不懈,才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成就梦想,专注决定未来。从执着于把青春扎根在田野中、领跑乡村现代化的“新农人”,到专注创新、攻克行业技术难题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各行各业执着专注所涵养而成的敬业美德,成为推动中国巨轮行稳致远的内在精神动力。“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本职工作是敬业美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对待本职工作,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尽责,应当受到社会尊重和爱戴。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优秀企业家还是普通从业者,只要以一种尊敬和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尽心竭力、专心致志、任劳任怨,就会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强化规范引领,才能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蔚然成风,才能激昂并开拓全社会攻坚克难的奋进力量,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各种风险所惧,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向前进”。在精益求精中淬炼乐业境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的是工匠对产品质量或服务永无止境的极致追求。极致源于梦想,追求源于热爱。热爱并对本职工作充满激情,是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着中国面貌的劳动者共有的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代热爱自己职业的劳动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当作是对自己人生的挑战和考验,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履行职责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中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和乐趣”。只有精益求精,臻于至善,才会享受到“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正是基于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工作才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有了这份社会责任,就可以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变职业为事业并为之终生奋斗。这个过程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为人类而工作”的过程,体现了劳动过程中主客体相融并达到内在统一。奋进新时代,人因工作而自立,也因工作而美丽。把工作当事业,就会心无旁鹫、专心致志,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就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于困难挫折中体味奋斗乐趣;就会以付出为乐,以奉献为荣,就会“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实现人生跨越,升华人生境界。在一丝不苟中锻造勤业操守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特质,描述的是工匠认真细致、笃实严谨、从不马虎的工作态度,表明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不会因工作烦琐和复杂而敷衍塞责,而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惟有一丝不苟,懂得严谨认真是核心竞争力,人们才会做到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贡艺既精苦,用心必公平。”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事实上,工作中经验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当环境和细节悄然改变时,经验就会出现盲区。所谓“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责任重于泰山,才会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才会尽全力做好每一个细节。面对未知的挑战,心存敬畏、一丝不苟才能抵御风险,才能锻造勤业操守,做到勤奋但不盲目。只有不断追求工作的高质量高标准,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追求卓越中磨砺精业能力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在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过程,表明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会把目光转向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对于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变革的实践”或者自觉地实现自我改造,意味着在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工作的同时要树立远大抱负并为之奋斗;意味着需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打造和锤炼自己,增强实干能力,磨砺过硬本领,将敬业升华为精业,找到人生出彩舞台。进入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敬业,更须精业。高质量发展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蹉步以致千里;又要登高望远,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锐意进取中勇攀高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大力倡导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最大程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干劲、闯劲、钻劲,橹起袖子加油干,在平凡岗位上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推进技术领域尤其是核心技术领域持续突破和整体提升。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成就梦想的时代。匠心追梦,技能报国。惟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才能让工匠精神释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在拼搏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卖油翁的“唯手熟尔”,还是日本匠人的极致追求、“德国制造”的精益求精,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典范。时空流转,工匠精神却永不过时、生机勃发,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薪火相传。现代社会,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依然是稀缺资源,企业之间抢着聘用,城市之间争着引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国家要加快解决“缺芯少核”等技术“卡脖子”难题,补上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挺直发展的“腰杆子”,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关键元器件、核心设备、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行业,尽锐出战、全力攻坚。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从不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工具,而是同时视之为自己的人生事业与生命乐趣。无论身在什么行业,都能专注、专一、专业,经得起磨砺、耐得住寂寞、舍得去钻研,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凡的业绩,成为行业的顶尖高手。我们身边的“国家工匠”,无一不是如此。大国工匠,既不会在简单反复的工作程序中自然天成,也绝非天赋异禀之人方能攀此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支持政策,舍得投入。每年投入大量“真金白银”,用于向企业和个人发放各类培训补贴,为加快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充电”;持续探索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技能人才培养“开源”;在人才评价与认定上向产业一线倾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管理体制和激励保障机制,让他们的劳动得到尊重和认可千方百计培养工匠、吸引工匠、留住工匠,成为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怀揣拿云志,功成在匠心。工匠精神不只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一颗滚烫的匠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方位全过程都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仅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而且要做到最好、做好示范。在此意义上,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国家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壮阔征程中最显著的精神标签之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各行各业脱颖而出的“国家工匠”为榜样,怀揣匠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先行示范区才能加速从蓝图变为现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座谈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为各个专业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精神动力。近年来,“科研人员、企业家也应有工匠精神”的说法非常普遍,工匠精神日益成为各行各业从业者共同遵守的职业信条和行为操守。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亟待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贡献智慧。执着专注。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实际上,得心应手的技能、巧夺天工的技术和出神入化的技艺,正是来源于专注。工匠始于学徒、技工,应学会干实事、细事、小事。选择了某个行当,就应沉潜下来,不能心猿意马。要在一个领域精雕细琢、精耕细作,必须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工匠们练就了炉火纯青之技,成为行业“绝活”的创始人、传承者。在技术创新的各领域,有那么一群“隐形冠军”企业,他们瞄准细分市场,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在软若豆腐般的岩层间精准爆破,误差控制远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沪东中华造船公司焊工张冬伟手工焊缝长14公里厚0.7毫米的内胆,先修“心境”而后达“技境”。古人说“熟能生巧”,正是因为不断精益求精,才能不断自我超越。一丝不苟。工匠必须具有严谨的态度,必不能造伪器。每一项具体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扩散,往往都具有严格的规程和标准,来不得半点马虎将就,走捷径搞变通是行不通的。就像拧螺丝这种简单技术,拧几圈回几圈以及施加多大扭矩都要遵守严格规定,否则就可能造成严重误差。“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细微之处,一丝不苟、倾注匠心,才能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精品。追求卓越。当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持续以单一时间要素投入获取的技能提升增量会逐渐下降。此时就要通过改变要素投入组合,改变其他投入要素的量,或者投入其他要素,实现工艺改造和产品创新。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技术生命周期呈现出新旧共性技术演绎创造性破坏的特征。正因此,弘扬工匠精神就要追求卓越、敢于创新,永不满足于现有水平,永不停滞于当前状态,而要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车间,把高质量发展体现于每一道工艺,我们就能以更多微观创新汇聚起转型升级的宏观动能。弘扬“工匠精神”座谈发言从“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多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工匠精神在建设“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中不可或缺。但由于受到传统认知的影响,社会上对工匠精神还存在一些片面的理解,因此,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推动传统观念的转变,以科学态度把握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过时观念”转变到“价值传承”。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自然经济,传统工匠及传统手工技艺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记。在这种固有的印象下,很多人认为随着生产机械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