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分享.docx
我们任读书分享我们仁的作者是一百零二岁的杨绛先生,这本书写的是一个老人一段充满了爱的记忆的片断,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钱钟书先生一家在经历过的岁月中平凡而温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面对生活所有的那种态度。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像其他回忆录类的文章过分的追求被叙述者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或者过分渲染爱情、隐私等满足他人对名人好奇的欲望,恰恰相反,作者仅仅记录的是他们生活中经历的最为普通、细微的事情,和所有人居家生活里种种琐碎与喜怒哀乐如出一辙。而在对这种我们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里,我们又会发现作者的目光和我们又是多么不一致,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光阴里,作者笔下的一家却乐于享用平淡生活给予的热情,即使在苦难的环境里,那种力量也让我们感到幸福似乎始终也未曾抛弃他们而去。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这本书第一篇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是以杨先生的一个梦境拉开帷幕。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梦,而是一个老人的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第二篇我们仁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第三篇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仁,里面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谖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任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其实书中并没有描述太多的喜与悲,杨绛似乎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描述他们一家三口从相距到分离的一生,痛苦和欢乐好像都跟笔者隔着一层,杨绛写她女婿:“得一和善忠厚之人,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J;写钱钟书跟阿谖生病去世:一九九七年早春,阿谖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锤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这笔调静得吓人,所谓哀而不伤说的就是这种情绪了。关于他们的生活,两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青年相遇,结婚留洋,度过短暂的快乐生活,每天只需读书,研究如何做饭,跟散步路线,不久生下女儿,回国,遇到运动,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每天的日程变成挨批斗,扫厕所,下放农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所改善。笔者并没有控诉命运的不公,他们一家人对所遭遇的一切维持着知识分子最起码的体面,做牛鬼蛇神时不哀求什么,只愿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相守,读书做学问。我非常佩服杨绛先生,佩服她对万事万物的淡然处之的心境,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周遭境遇高低,始终能保持自我,尊重自我,静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荣辱不惊,去留无意,笑看天边云卷云舒,静观庭前花开花落“.而用她翻译过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即使这些是杨绛老人在爱女与老伴相继离世后写下的一代追忆性的文字,期间不免带上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但我始终觉得这些文字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爱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质。或许在我这个年龄还无法深入的去领悟,但我却羡慕钱杨夫妇那种志趣相投的人生,相濡以沫的婚姻。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亲情,不需要过多华丽语言的修饰,那份温暖的感觉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柔地照进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