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PM2.5——肺部隐形杀手.docx

    • 资源ID:894114       资源大小:35.6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PM2.5——肺部隐形杀手.docx

    PM2.5肺部隐形杀手目录前言1?什么是PM2.5?1?PM2.5的来源2?健康损害2?呼吸系统3?PM2.5与肺部疾病的关系4?PM2.5防护4?结束语5前言我国的工业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两百年才走完的路。但空气环境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2012年两会,PM2.5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PM2.5是造成雾霾的元凶,其负载的大量污染物和病菌,直接进入肺部,增加感染肺部疾病的风险。从此PM2.5高频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2012年至今的10年时间,我国的PM2.5治理有了长足的进步。以北京为例,2023年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0gm3,与2013年的89gm3相比降低近65%。为何空气质量如此重要?PM2.5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体内?而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好防护?这篇文章会依次讲解,帮助大家建立防护意识,远离可吸入微粒造成的危害。什么是PM2.5?PM2.5又称细颗粒物,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等于2.5m的颗粒物。通常报告其体积浓度,例如90gm30PM2.5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2012年9月9日,北京市环保局监测中心表示,新版空气质量发布平台2013年1月1日上线。2012年10月6日,北京35个PM2.5监测站点试运行数据全部上线发布。PM英文全称为particu1ate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o,指直径大于2.5pm、等于或小于10m,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IO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m的颗粒物。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m至10m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m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PM2.5的来源空气中PM2.5根据形成方式可以分为人为排放和天然产生。燃烧燃料、生活垃圾和露天烧烤等方式可以直接排放PM2.5,也可以通过工业制造的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在控制中转化成二次污染物,间接排放PM2.50此外道路扬尘、建筑工地、工农业生产过程的粉尘以及机动车尾气也是PM2.5的主要来源。以上污染来源于室外,而在室内,主要污染源为厨房和二手烟,而后者占室内空气污染的70%。?.健康损害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m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m至10m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m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因此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而最为悲催的是,PM2.5尚未被列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因此这就成了美国大使馆数据和政府官方数据直接冲突的根本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和PM1o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响尤为显著。?.呼吸系统上呼吸道(鼻、咽和喉)和下呼吸道(气管以下的气体通道)组成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总称,其组成示意图如下。呼吸系统可以提供保护屏障阻挡粉尘进入体内。一是鼻腔黏膜和鼻毛;二是气管上皮可以分泌粘液并且纤毛的摆动可以将进入呼吸道的灰尘排出气道;三是肺泡的特殊细胞对细颗粒有吞噬作用。人的呼吸系统暴露于大气环境中,PM2.5易通过呼吸防御屏障,直接通过呼吸入肺而产生毒性。另外也不得忽视细颗粒和污染物通过皮肤接触的方式而进入体内。?.PM2.5与肺部疾病的关系肺部疾病的发病率与PM2.5暴露量息息相关。据统计,我国空气中PM2.5浓度每增加10gn?,人群急性病死率和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分别增加0.4%和1.4%O另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PM2.5导致肺癌患病率提高。对全球多个国家的空气质量和肺癌关系的调查中发现,PM2.5浓度增加10gm3,肺癌病死率增加1.1至1.3倍。要是大气污染不解决、频繁吸烟或吸二手烟,慢阻肺就没法解决。慢阻肺又称慢性阻塞性肺病或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造成气道重构,肺实质损坏而导致肺功能下降。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明显,并且大众认知率低,早期漏诊率很高。除非病人出现了症状,否则不会去治疗。可是等到出现症状,比如跑步喘不上气才去看医生,那他的肺功能已经有了3050%的功能性损伤,此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在单病种死亡率中排名第三。慢阻肺高危人群中,吸烟占比51%,二手烟暴露18%o我国慢阻肺患病率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PM2.5防护首先还是倡导节能减排,采取绿色环保方式出行,保护空气环境才治根本。烟能戒就戒,让你的多巴胺重新找一个归属。遇到雾霾天气需要外出时选对口罩。国标的防护口罩有KN和KP两类。KN适用于防非油性颗粒物,PM2.5就属于此。KP适合非油性和油性。也就是说,除了PM2.5还能放油烟和尾气中的油性颗粒。而国标后面的数字代表过滤效率,比如KN90代表口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0%。我们常见的N95是美标,FFP2是欧标。那么除了选对口罩外,还需要佩戴得当,确保口罩和脸型的紧密贴合。绝对不透气的口罩是没有的,但如果口罩明显和脸型不贴合,会导致污染微粒乘隙而入,失去防护效果。?.结束语我国经济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城市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成被市民广泛关注。由于PM2.5的沉积特性,它能携带大量的有毒物质进入呼吸系统达到深肺,引起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具有不可逆性,早期漏诊率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要提高空气环境保护意识,在雾霾天气出行做好作对个人防护。

    注意事项

    本文(PM2.5——肺部隐形杀手.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