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国反家暴法律制度问题研究(论文)》8200字】.docx

    • 资源ID:874356       资源大小:30.2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反家暴法律制度问题研究(论文)》8200字】.docx

    我国反家暴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目录引言21家庭暴力的界定及其危害211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点212家庭暴力的危害21.3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32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42.1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现状42.2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53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的对策73.1 落实人身保护令的实施73.2 提高法官认证能力73.3 完善缺席审判制度83.4 设定家庭暴力举证责任倒置原则83.5 加大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84结束语8参考文献9引言家庭暴力是随着家庭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负面现象。这种不文明的家庭暴力非常普遍,和种族、阶级、教育程度无关,只要有家庭,家庭暴力就会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家庭暴力通常在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以及家庭其他成员之间产生,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出现的次数也在憎加。这种暴力行为侵犯人权,违背民主、自由和平等等原则,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鉴于目前我国家暴案件频繁发生,极大地威胁着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减少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论文将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提出打击家庭暴力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1家庭暴力的界定及其危害1.1 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点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伤害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行为,比如:殴打、捆绑、致残、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方式。虐待行为是持续不断和反复发生的家庭暴力。事实证明,家庭暴力特点如下:1、从主体的角度看,家庭成员之间的家庭暴力必然发生。行为人和受害人是同居亲属,有权利和义务,这是家庭暴力的先决条件。2、在伤害方法中存在明显的外部胁迫,包括虐待、束缚、伤害致残、限制人身自由的暴力或其他手段。3、根据侵权的结果,涉及到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O家庭暴力的特点如下:(I)对象的特定性。从基本角度来看,施虐者和受害者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大多数暴力受害者无法独立生活以及缺乏自卫的能力,而且他们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罪犯主要是男性,但是女性同样占据了一小部分。(2)行为的隐蔽性。家庭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只有家庭成员和与家庭成员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可以发现,受到“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影响,家暴很难被发现。(3)发生的经常性。由于家庭成员住在一起,行凶者将出于不同或相同的原因对受害者使用不同或相同的行为和方法,不定期的施暴,从而使得家庭暴力行为经常发生,很容易让受害者忍无可忍。(4)后果的严重性。犯罪者的暴力行为侵犯了受害者的个人尊产、身体健康和其他个人自由权利,同时使受害者的心理产生永远消失不了的阴影,从而导致孤独、恐惧、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的出现,进一步引发婚姻解体、家庭破裂等悲剧的发生,严重者还会引发家庭成员的死亡,极大地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5)行为的违法性。家庭暴力的违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犯罪行为违反了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国家法律和条例,所以,罪犯的意图具有主观性。1.2 家庭暴力的危害1.2.1 对受害者的危害家庭暴力的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女性、中老年人以及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鹅的儿童等,这些人员在承受家庭暴力带来的后果后,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且会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更有甚者死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可以说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产重影响,所以受害者因为家庭暴力受到的伤害最大。1.2.2 对家庭的危害在许多离婚案件中,最终离婚的因素大都是因为家庭暴力。如果夫妻关系出现问题,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关系是可以纠正的,但对方往往会因为暴力离开,并最终做出离婚的决定;此外,由于意外伤害或家庭暴力误杀受害者而返回是不可能的,美好的家庭也会被摧毁。夫妻关系是建立家庭的基础,家庭暴力对夫妻关系的影响很大,如果家庭暴力在某种程度上持续发展,家庭生活的基石将被毁灭,其结果是暴力行为一再发生,夫妻关系陷入恶性循环,最后婚姻和家庭破裂。123对社会的危害家庭暴力对社会造成的直接伤害就是破坏社会秩序,有一些严重的甚至会违反刑法,从而造成人身伤害或死亡。我的国家已经通过法律,规定了家庭暴力的程度,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会触犯这些法律法规,这对我国法律的实施造成了影响,对我国建立法治社会没有任何的好处。另外,社会成员会因为家庭暴力的公开造成不利的影响,助长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促使社会产生动荡和暴乱。负面的家庭暴力行为的蔓延也可能破坏社会秩序,因此不能忽视其对社会的影响。13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大学也是家庭暴力的实行者的个体性格特征的外在表象:1、人格障碍占家庭暴力的1/4,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儿童时期就有暴力行为记录,这类病人不仅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而且是社会暴力的制造者。他们不仅经常殴打妻子或孩子,还威胁配偶不得离婚。冲动型人格障碍常为一些琐碎小事大发雷霆,进而出现暴力行为。而他们的配偶一旦提出离婚即痛哭流涕或者以死相要挟。2、情感障碍中的躁狂症病人通常无暴力行为,只是在病情严重发作时有暴力倾向,但易较快消失。抑郁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后果较为严重,多可发生凶杀或自杀现象。3、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和自残行为。他们有时把自己的配偶当成疆魅嬲Ifi进行殴打,常常把亲人打的鼻青眼肿、头破血流甚至残废。4、经前期综合症是引起家庭暴力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妇女几乎每月都会挑起家庭争端,所谓小吵天天有,大打月月有就是指这类家庭。5、更年期精神病以女性居多,暴力行为也常见于女性。嫉妒妄想是更年期精神病的主要症状。她们因无中生有地怀疑丈夫另有新欢而不断地辱骂和殴打自己的忠实伴侣。2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2.1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现状我国宪法对保护公民人身权利和保护妇女、老年人、儿童合法权益等法律作了基本规定,在宪法的基础上,我国民法、刑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家庭暴力做出了相关规定。另外,我国实施了有关的民事、行政或刑事制裁。目前,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了对严重家庭暴力的制裁,这已经是一种犯罪,现行的刑法是基于谋杀、人身伤害、虐待、遗弃和非法拘留等罪行。我国婚姻法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其第3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的增长;其中第三十二条规定:家庭暴力可以为离婚的条件。其中,第43条规定: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住地委员会及其下属单位有权对家庭暴力进行阻止、妨碍和调解;第四十五条规定:经家庭暴力受害人请求,公安机关有权对家庭暴力犯罪人给予行政处分,受害人有权对犯罪行为不当或构成严重罪行的人进行私人起诉,同时构成犯罪的还有:重婚、家庭暴力等,公共安全机构必须根据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检察院必须发起根据法律的起诉;另外,第46条规定:如果离婚,无辜的当事人将有权因为家庭暴力要求损害赔偿。为了对妇女的合法权益进行更好地保护,我国已将家庭暴力列为非法和犯罪行为,罪犯不仅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还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我国民法典第1042条:“不允许出现家庭暴力的现象。禁止家庭成员实施虐待和遗弃在发生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家庭时,如果这种调整无效,双方可自行离婚,这在第1079条条例中做了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侵害妇女的家庭暴力是不允许的(第46条)。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对家庭暴力进行预防和制止。城市和农村地区公共安全、民事事务、司法行政部门和其他单位以及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应该对家庭暴力进行防止和终止,并且根据相关法律帮助被影响到的女性;如果违反对妇女的公共安全管理,即性侵犯或家庭暴力,受害者可要求公共安全机构根据法律实行行政制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第58条)。第43条、45条治安管理处罚法制定:有关人员遭到其家人或其他人的殴打、伤害、虐待或遗弃,视情节分为罚款、拘留、警告和其他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有关服务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第4条)。在接到家庭暴力报告后,公安局应立即派遣警察,根据适用的规则停止家庭暴力、调查和收集证据,并协助受害者寻求医疗护理和评估伤势(第15条)。罪犯实施家庭暴力,违反了治安管理,根据法律,他们应该受到惩罚;查明犯罪时,应根据法律调查刑事责任。那些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为了个人利益而滥用职权的反家庭暴力公务员,应依法受到惩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36条)。由于没有关于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中国目前的反家庭暴力立法以地方立法为主,目前,我国已有27个省市分别通过了法律,对研究和推动预防和打击家庭暴力起到了作用。2.2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2.2.1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可操作性不强引入保护人身安全的秩序体系是反家暴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人身保护令有两种类型:刑事和民事。这两类保护令的主体不同,其一,在刑事案件中,检察院参考案件的实际情况,而在民事案件中,当事人自行申请。在正式法案公布人身保护令之前,该法案的人身保护令是基于民事诉讼,防止一些家庭暴力受害者不愿离婚或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条件以获得他们想要的帮助。法律公布的法律草案规定了单独请求个人保护制度的可能性。但即使如此,人身保护令制度依然存在操作性步枪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中:一是如果施暴者和受害人同时申请保护令时。在证据不明确并且存在疑问的情况下,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保护真正的受害者。如果法律根据法律签发了两份保护令,那么法律中这两份保护令的执行顺序就不清楚了。如果还涉及到举证责任的问题,原本起草时欲将举证责任作出合理的分配,但人身保护令制度与诉讼制度没有相互配套,这会给基层法院的裁判带来难度,当能证明受害人很可能遭受了家庭暴力,施暴人也没有否定,然而,如果没有提供暴力证据,法院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暴力的假设,这将赋予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不会对受害者的保护产生任何的帮助。除此之外,当前有很多的不足存在于人身保护令制度中,这一点可以从过少的保护方法看出来,这对于帮助家暴受害者来说是不利的。一旦人身保护令制度失去效果,司法机关的执法也会因此产生很多难处。2.2.2 主客体认定的制度缺陷我国反对家庭暴力法认定,大多数家庭暴力是针对家庭成员,包括那些非家庭群体的。“家人”和“共居”是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家庭暴力的对象要么是家人,要么是生活在一起的人。根据中国法律,家庭成员的决定主要以户籍为标准。在进行户口登记时,同一户籍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家庭成员。通常情况下,家庭成员指的是有血缘(父母、子女)、婚姻关系(伴侣)或者收养关系的家庭成员等。这一解释并不适用于未同居的恋人、已婚但离异或分居的伴侣等。家庭暴力的主要部分还不够全面,这意味着许多家庭暴力罪犯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认为家庭暴力包括身体和心理暴力,但是冷暴力、性暴力以及经济暴力并不包括在其中,这一情况导致许多家庭暴力未能得到有效查明,其起源违反了立法的原意。223滥用缺席审判制度对于预防和处理家庭暴力,法律通常在事后实施制裁,而不是事先实施预防和处理,面临家庭暴力风险的受害者没有补救办法,法律很少干预暴力,因此不可能阻止暴力。在适用的过程中,还存在滥用缺席审判制度的问题,施暴者甚至可以缺席参与审判,这些都会影响到家庭暴力行为的认定,从而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224家庭暴力举证难从证据程序的角度来看,采用了“谁辩护,谁出示证据”的原则。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由于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内部,对于非家庭成员的人来说,这是隐藏的,很难发现,即使邻居知道发生了家庭暴力,大部分都因为情面而不好意思作证。同时,受暴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几乎不知道该怎样保留证据,即便其提供了门诊病历或报警回执,假设不是法律规定的“某些后果的条件”,原则上很难成功地履行案件的举证责任,客观地说,许多实施制裁的人都很难得到应得的制裁。对受害人来说,这种行为是不公平的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反家暴法律制度问题研究(论文)》8200字】.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