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意蕴.docx

    • 资源ID:855328       资源大小:9.1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意蕴.docx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意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今天的中国建成一个文化强 国,能动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在新时代肩负的文化使命。完成这一文化使命,需要进一步推 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 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建构的重要前提。知往而鉴来,温故而知新。“建设新中国”须以“认识老中 国”为前提。晚清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 ,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一个拥有上下 5000多年文明史、具有强烈文化自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的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屈辱。赢得中华民族 的独立和尊严,成为近代中国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要夙愿成真,就必 须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在 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 既是实践探索史,也是理论创新史和文化建构史。历史上,我们 党建立起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进入新时 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启新文明形态的积极建构过程。从历史 内涵上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包含并积淀着中国式现代化过 程及其结果的全部历史规定,包含并积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践及其理论的全部成果和文化创造,而且浓缩并体现着中华民族 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能动建构贡献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 智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结果, 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建成的基本标志。因此,中华民族现 代文明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特定的文化意蕴,它意味着我们 应该从文明类型建构的高度领会其深远意义。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党所采取的立场历来是既明确反对 文化虚无主义,也坚决拒绝文化复古主义,而是坚持辩证扬弃的 科学态度。从“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的甄别和择取,到“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主体尺度的确立,再到“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的文化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自我超越,充分表明了我 们在对待本土文化遗产和资源的态度和方法上愈加成熟和完备, 折射出由客体视角向主体视角的深刻转变。我们党无疑继承了五 四传统,但又对其激进的反传统姿态采取了辩证分析的态度,这 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充分肯定五四新文 化运动在反帝反封建中的重要启蒙作用的同时,也客观指出了其 简单对待文化传统的局限。历史证明,文化问题始终构成我们党 的事业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党在文化意识上也日 趋自觉和自信。在中国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早已渗透并以辩 证扬弃的方式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秀成分。离开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漫长而深厚的滋养和陶冶,中国人“天下为公” 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 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牺牲和奉献的价值取向等就不可能以中国 人所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和 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所谓“民 族的特点”和“民族形式”,不仅取决于一个民族的经济条件和 政治条件,还取决于它的文化条件。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 中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实事求是”的把握方式被 表征出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知行关系”的领会方式被表征 出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一分为二”的理解方式被表征出 来 这些都不仅仅是单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内在地承载着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进而实 现本土化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相 互契合基础上的彼此成就。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文化土 壤,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得到理解、诠释、认同并诉诸实践,从而 逐步实现了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 义的洗礼、过滤、甄别和筛选,特别是经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 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不断重构,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逐步获得当代形式,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这是一种双向互动 的相互建构,由此成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历史伟业。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传 承者和发展者,因为其对传统文化采取的是批判地继承的辩证态 度,这也是唯一恰当和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决不能搞“一刀切”和 “绝对化”,这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原则的必然要 求。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必须把它 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因时因地去把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价 值愈益得以显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迫 切诉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大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要格 外突出中国性,在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文化匀质化趋势中,保持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担当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使命的鲜明体现。作为“软实力”,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在 今天已空前凸显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揭示的以人类普遍 交往为基础的“世界历史”,使不同文明发生了实质性的相遇, 为它们彼此实现互补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有利的现实 条件。尽管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又经过了漫长 的冷战,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当今人类文明对话和互鉴的基本 格局和主导潮流。当今世界依然动荡,局部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 但对话代替对抗、“正和博弈”代替“零和博弈”,共同推动和 平与发展仍旧是国际社会的基本诉求。相比起经济力量和政治力 量,文化力量更加深沉、更加恒久。因此,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的需要,也是文化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客观要 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和使命的自觉确立,回答并解 决了中国语境中的文明主体性角色问题,给出了究竟是“谁的” 现代文明,又是“为谁的”现代文明的恰当答案,意味着建立起 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之主体性。同时,它又从建构人类文明新形 态的高度提出了时代性维度上的诉求。这只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才能完成现代转型的历史任务。文化问题在今天已 变得格外重要,决定了我们所建设的文明形态既是“中国的”, 又是“现代的”。这就从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双重维度上规定 了文明形态的根本特质,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获得了时空坐 标,从而确立自身的“此在”性。创造性提出和践行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 中国文化主体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自觉确立起来的体 现,必将推动中华文明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再次绽放出夺目光 彩。(作者:何中华,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23 年)

    注意事项

    本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意蕴.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