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赏析及备考集锦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词句注释】1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2 .莫言:不要说。3 .赚得:骗得。4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5 .拦:阻拦,阻挡。【白话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 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 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品赏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组诗共有六首,全是 写春日山行情景。其中第五首为人们所熟悉。编入初中教材为第五首。这首诗朴实 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 “行人”被“赚”后的失落 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 了起来。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 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 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 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 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一一行人是被自己对 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 现更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 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 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 阵,设置了层层登登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一一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 大悟,也都在这一 “拦” 一 “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 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 人。政治上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 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 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 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 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拓展阅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一侧塞千山筑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二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乡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过金陵莫寄声。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三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四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编版本一莫言下岭便无难, 政入万山围子里, 版本二莫言下岭便无难, 正入万山圈子里,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山放出一山拦。赚得行人空喜欢。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六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中考鉴赏阅读试题】1 .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 行人错喜欢。2 .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 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 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3 .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在地方工作时,习总书记常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提醒自己“常怀忧 患之思”。4 .“赚得行人空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答:“赚”字明显带有一种自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熟的风趣。行人心 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一一行人是被自 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5 .“赚得行人错喜欢” 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 “空”哪一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答:“空”比“错”恰切。“错”字只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 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 “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 落神态,形象感更强。6 .试赏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二句。答: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 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也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 过程。其中“放”、“拦”两个字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 布置了 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置的圈套,行人从意外、惊诧,到恍然大悟的心 理,也都在这一 “放”、一 “拦”中透露出来,诗人如实的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 时的可贵思考,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7 . “放”、“拦”体现了行人怎样的心理?答: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8 .本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赏析。答:运用拟人手法,如“拦”字形象地写出了下山的不易和山的动态感。(或: 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寓含着深刻的哲理)。9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答: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 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1分),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 着一个(1分),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 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2分)。1().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答:人生哲理一一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在眼 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