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般村建设整治基本要求.docx
附件3保留一般村建设整治基本要求鼓励空心化率低于40%的整治改善类等保留一般村,参照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标准积极实施建设整治,需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环境美1I维护村庄自然山水格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无非法占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违规挖山、填湖、采砂、采石、取水、取土、滥砍滥伐林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侵占水源地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1.2 坚持农村绿化果园化、绿地菜地化,统筹营造生态经济林、农田防护林、道路景观林、环村林带,村庄布局建设小游园、小果园、小菜园。对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并设标志牌。村庄绿化覆盖率NI8%。1.3 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率N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2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29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水产养殖废水达标排放。1.1 4.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95%,资源化利用率220%,村庄保持干净整洁。1.5 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270%,常住人口600人以上村庄至少建设1所公共厕所。1.6 推动房屋建筑与太阳能光热光伏一体化设计应用,科学使用并逐步减少草木、秸秆、煤炭等传统燃料的直接使用,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270%。村域内无露天堆放大面积粪污、垃圾及焚烧等现象;水体清洁、无异味,无黑臭水体。2、田园美2.1 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和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水体岸线生态化整治,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无摞荒耕地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现象。2.2 统筹安排农作物种植,规范管理田间生产设施,保持灌溉排水系统和田间道路等设施完好畅通、杆线和管线有序铺设,农业生产设施功能配套衔接、风貌协调统一,营造特色鲜明、色彩缤纷的大地田园景观。无乱占耕地建房行为。2.3 坚持因村施策、一村一品,积极培育农林牧渔高质细分的农业主导优势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和产村融合发展,多点支撑增加农民收入。2.4 组织开展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资供应、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农业金融、保险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无大面积病虫害。3、村庄美3.1 村庄建设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依法统筹配置使用土地,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无地质灾害影响。3.2 实施标准化供水设施建设和水质提标工程,常态化开展水质监测,排水沟渠(管网)通畅,饮用水供水保证率295%,水质达标率290虬3.3 升级改造村庄道路,有条件的实施村主干道单车道改双车道,常住人口20户以上村组道路、入户道路硬化率达100%,路面平整,进出通畅,规范设置路灯、交通标志,村口设村名标识,路灯亮灯率290%。3.4 实施电网巩固提升改造,通动力电,供电可靠性和电压稳定性得到全面提升。3.5 完善光纤、宽带、5G等通信设施,实现千兆光纤、5G网络80%覆盖,广泛开展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互联网+”行动,打造数字村庄。3.6 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基础上,实施村庄架空线路整治和杆路合并,开展输电线路、广播电视线路、通信光缆等协同整理或入地敷设,杜绝前整后乱。无各类线路乱拉乱搭现象。3.7 城镇周边、燃气供热管网过境等有条件村庄实施燃气下乡、集中供热。3.8 完善防汛、抗旱、消防、疫情防控、应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乡村大喇叭”应急广播,及时提供气象、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服务,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效能。无外洪进村、重大火灾等事故发生。3.9 因村施策改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等设施条件,按需配建改造村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文体广场、养老院、老年饭桌、留守儿童关照、残疾人服务等设施,推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各类服务设施综合利用,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住房和公共场所无障碍、适老化改造。无义务教育辍学失学学生。4、庭院美4.1 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川区新建农宅宅基地面积应控制在4分地以内,山区控制在6分地以内,有条件的可在院内外推行家庭小菜园、小果园等生产用地统筹配置,打造田园村庄、田园农舍。4.2 合理设置改造庭院布局,适度硬化庭院,统筹安排居住、储物、停车、庭院经济等设施功能空间,开展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净化,鼓励山区村庄院落配置雨水收集利用设施。4.3 引导村民强化卫生健康意识,推进家畜出户入园、家禽圈舍养殖,实施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O院落无残破、倒塌棚舍、墙体,无乱堆乱放等现象。4.4 严格执行农房建设标准规范,新建农房落实“上下圈梁、构造柱、三七墙、门窗间墙不低于90厘米”等8度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推行寝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独立设置,传承“红墙、红瓦、挑檐”等地方特色农房风貌,建设“结构安全、风貌乡土、功能适用、成本经济、节能环保”的新型宜居农房。4.5 5常态化开展农房安全动态监测,开展房龄超过25年农房定期体检度,持续推动危房即增即改、动态清零和抗震宜居农房愿改尽改、能改快改,加强历史建筑、传统民居认定和保护修缮。无C、D级危房。4.6鼓励实施既有农房墙体保温、屋面隔热、节能门窗、被动式暖房等节能降耗改造,打造低碳零碳绿色农房。5、生活美5.1组织村民参加农民职业素质和技能等学习培训,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1.1 2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村庄建设经营,连农带农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无不良债务。5.3 建设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按需配建“一点多能”的村级客货邮商综合服务点、电商营销平台、停车场(位),户均车位数力争达到1个以上。5.4 村民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率均达到100%,各类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优抚对象社会保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5.5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文明、传统文化、法律知识、科学技术等主题宣传教育。5.6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倡导文明乡风,摒弃不良风气。5.7 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文物古迹、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调查和保护利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5.8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坚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党组织政治功能进一步凸显,组织力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5.9吸收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进入村“两委”班子或共同参与村级治理,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健全并规范运行。5.10建立“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励机制,坚持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依法依规开展各项村务活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5.11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民族和睦、宗教和顺。5.12加强平安建设,健全治安管理制度,配齐村级综治管理人员,安装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5.13建立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采取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委托第三方机构管理,配备相应管护机构人员等方式,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营维护管理。5.14完善行政村-网格员-村民村级网格化管理制度,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全面提升村级管理服务效能。备注:标注的为反向约束指标,保留一般村建设整治要杜绝出现反向约束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