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总结3篇.docx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总结3篇某市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总结(一)年初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和自治区 农牧厅部署,扎实履职尽责,全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取得了 新进展,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80. 99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176%。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强化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 秘书长和市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 作推进行动领导小组,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全市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实施。建立了由市农牧局局长任组长,农牧、财政部门分管领导任副 组长,相关部门科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组,负责保护性 耕作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指导、督促、检查计划实施情况,总结推广 先进经验做法。市农牧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推进事宜, 为行动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二、强化任务落实。市农牧局先后召开全市农牧局长会议、农机 化工作推进会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培训会等会议,印发2021年通 辽市农牧业机械化工作要点,将保护性耕作行动作为全市农牧业重 点工作进行部署。4月6日,市农牧局、财政局联合印发2021年黑 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明确技术模式、补 助对象、补助标准、工作程序。6月4日,市农牧局印发关于进一 步做好2021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 确保完成年度各项任务。三、强化宣传发动。在备春耕关键时期,科左中旗、奈曼旗、开 鲁县、扎鲁特旗等旗县区举办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现场观摩会7次,宣 传讲解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技术模式和作业要求, 开展了不同规格免耕播种机现场作业演示。今年有77个农机化服务 组织、7772户土地经营者参与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全市举 办线上线下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44期,参训人员达到3000多人次, 其中农机手630人,举办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6次,印发保护性耕 作宣传材料1. 3万份,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体宣传保护性耕作9条。 市农牧局联合市委党校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专题调研,并形 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动保护性耕作实施奠定了基层。四、强化督促指导。一是市农牧局多次协调督促相关旗县区政府 分管领导和农牧局主要负责人全力落实年度任务,及时调剂任务指 标,向市政府汇报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推进情况,确保了今年任务顺 利完成。市局农机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人员多次深入实地指 导督促,推动任务落实落地。春耕时节,市农牧局成立了专家指导组, 及时分赴项目区巡回技术指导和督促落实。春播关键期,农机科在坚 持周报的基础上,实行电话日调度制度。二是督促旗县区在信息化监 测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抽查,累计实施工人抽查5. 5832万亩,抽查率 为12.1 %,通过抽查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块出苗率为95%以上,有些 地块达到了 98%. 99%o没有出现缺苗断垄现象,保护性耕作地块比 传统耕作相比在没有灌溉浇水的情况下出苗质量普遍较高,苗壮、苗 齐。五、强化高标准应用基地建设。在科左中旗图布信苏木前吐古伦 嘎查小牧场村建立县级高标准应用基地1处,基地建设1500亩,其 中设置监测试验区30亩,监测点共设置6个不同的小区,每个小区 5亩。在科左中旗宝龙山镇前玛尼吐嘎查建立乡级基地1处。应用基 地配备风沙采集器等12类专用仪器设备,为数据采集提供了技术支 撑。基地形成了黑土地保护、沙地根茬固土,防风固沙,秸秆覆盖抗 旱保埔、秸秆还田对盐碱地有效改良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浅埋 滴灌”、“大小垄种植”等配套技术覆盖50%以上。试验区选用玉米 京科968,在播种期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相同的化肥用量及田间管理, 以机电井浅埋滴灌水浇为灌溉方式,通过试验对比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全量覆盖模式下较传统模式出苗率高出0. 7个百分点,株高高出9cm, 产量高出58.5公斤。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 显,对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六、强化提前谋划。7月28日,市农牧局召开全市农牧业机械 化工作推进会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培训会,对下一步和明年保护性耕 作推进行动做好宣传,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提高耕地用养结合意 识。8月20日,市农牧局印发关于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专 项推进的通知,9月份开始组成2个专项推进组,深入各旗县区, 督导做好2022年保护性耕作行动前期准备和组织推进工作。坚持早 谋划、早行动,强化宣传发动,及早落实好明年保护性耕作乡镇嘎查 村地块和农户,明年力争完成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00万亩以 上。我们将持续抓好保护性耕作效果监测,总结提练保护性耕作技术 模式,并健全内业档案,完善并归档作业补助环节信息化平台数据、 人工抽查与复核确认材料,严格执行公示等程序,力争在12月末完 成补助资金兑付工作。七、存在问题及建议(-)存在问题一是草畜矛盾形成制约。通辽作为种养结合区,养殖业快速发展, 秸秆饲料化需求大,每亩价格达到100120元左右。大部分秸秆都 在1月份打捆离田,打捆后田间的残茬和剩余秸秆覆盖量不能达到秸 秆总量20%的要求,有些地块虽然实施了作业但是覆盖量达不到补贴 要求的标准。二是按照2021年最新补贴政策,玉米秸秆全量覆盖免 耕模式每亩补助63元,部分覆盖每亩补助不超过34元,低于秸秆打 捆出售价格。市场上免耕播种机价格较高,一般4行重型免耕播种机 价格在8. 5万元以上,除了国家的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缺少其它的政 策支持。三是上级无安排实施保护性耕作专项工作经费。(-)几点建议1 .补助标准方面:建议自治区适当提高保护性耕作补助标准,特 别是提高农牧结合类型区、真正黑土地地区(精耕细作地区)的补助 标准,带动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2 .经费保障方面:建议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实施保 护性耕作提供经费保障。可根据承担任务数量的一定比例安排专项经 费资金,或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明确允许列支一定比例的工作经 费。3 .专家技术指导方面:建议自治区专家组加强对基层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指导工作,指导旗县不断优化改进技术,化解难题,发挥示范 引领作用。某市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总结(二)多年来,我市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为契机,坚持绿色 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制度建设,探索实践了以 “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为推 进黑土地保护提供了 “*方案”,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黑土地保护 之路,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绿色转型步伐。构建制度体系我市把黑土地保护治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从政 策机制层面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开展。构建黑土地保护责任监督体系。成立“*县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 小组”“*县田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黑土地保护考核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构建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体系。探索设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引导 性基金”,平均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科技研发、人才培训和推广 应用。2020年,积极整合相关资金,对农民开展“*模式”推广、 黑土地地力保护等给予补贴近6000万元。构建黑土地保护政策制定体系。深入贯彻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 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制定 出台*县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21*县“* 模式”推广工作方案*县“田长制”工作方案(试行)等政策 文件,形成上下配套衔接的制度体系。构建黑土地保护推广体系。依托*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启动“ * 模式”“三个一”工程。在*县建立300公顷以上的10个“*模式” 核心示范区,即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每个乡镇至少建立面积在 100公顷以上的5个乡镇“*模式”示范基地,街道至少建立在100 公顷以上的1-2个“*模式”示范基地;每个村至少建立面积在10 公顷以上的3个村级“*模式”展示基地。实现了强有力的县乡村三 级示范推广网络。强化科技支撑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为继续深入研究黑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 用提供了科学平台,打开*县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地力评价、田 间气象、化肥农药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如今,农民不光凭感觉种地, 而是有了更精准的数据做依托。搞好黑土地保护,离不开科技的强有 力支撑,我市统筹科研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资源力量,集成组 装一批技术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投资70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 3万平方米的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下转四版)(上接一版)与中国科学院等14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 作关系,形成了开放式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研 发平台,建立了长达15年的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225亩,建立了长 达十年的试验示范基地3000亩,每年有5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130 多名硕博研究生在*县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开展新技术试验 示范50余项,引进“863” “973”重大课题和重大项目22项。同时, 依托科技小院、黑土地保护利用院士工作站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黑土 地现代农业研究院,打造了 “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 站+示范户”五位一体模式,把院士专家的论文写在*大地上。完善培训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培养各级农业专家 500余人、各类涉农人才近2万人次。引进专家团队,共邀请石元春 等19位国内外院士和300余位高校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交流研讨、 成果发布。培育乡土人才,建立了 255人的乡土人才库,发挥示范引 领作用,涌现出一批发展现代农业的行家里手。创新耕作模式*县集成创新技术,探索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在研发攻关 中,创造性建立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推广站、企业及农户的 “五位一体”工作模式,实现了研发推广职能化和协同化。经历十余 年时间,在全国首创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2016年农 民日报予以整版刊发报道。今年双辽市王奔镇政府在宏伟村丰权合作社试验130公顷黑土 地保护核心示范区,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栽培和秸秆深翻还田技术, 采用科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有效手段进行田间管理,平均每公 顷增产4000余斤。我市在全国首创的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土壤 扰动次数,达到蓄水保墙、培肥土壤和稳产高产的效果。经连续10 年监测,试验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耕层0-20厘米有机质 含量增加12. 9%;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增加到60-100条,是常规垄作 的6倍;保护性耕作每年减少秸秆焚烧100万吨以上;每年减少化肥 使用量3000吨,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这种模式每公顷可 节约成本1200元左右,单产提高8%以上。全力破解推广保护性耕作过程中应用机械化难题,加大力度推进 免耕播种机研发。经过10余年的探索研究,到2020年免耕播种机已 经研发第七代产品,年产量近万台。在原有的搂草机基础上研发秸秆 整理机具一一秸秆归行处理机,有效地解决秸秆量大、影响播种、除 草等难题。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劲发展优势,鼓励村 屯干部、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发展规模化经营,广泛推广应用全程 机械化技术,打破条块种植对保护性耕作的约束限制,*县综合机械 化水平达到94%o注重成果转化我市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成果转化利用,提升*发展软实力,助 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台讲道、华山论剑”,2015年以来,连续举办七届“*黑 土地论坛”,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成 功走进博鳌。如今,*黑土地论坛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 端论坛,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与此同时,*县与农业高校等单位在联合开展多项科研推广服务 活动中,逐步建立了生产实践交流互动平台。每年结合开展的粮食高 产高效创建活动,举办由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