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朗读的指导和训练.docx
抓好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一直是语文学习最为推重的基本训练要求,可以说语文学 习是在对文章的朗读声中潜移默化地浸染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学习的 过程如好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朗读水平也是衡量孩子对文 本及文字理解的外在体现。一、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不是简单地大声念书,而是经过自己的理解并注入对作品的感受, 用富于艺术性的声音将作品表达出来,使之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此, 对“朗读”的界定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 二是“理解-感受-艺术表达”的过程。所以说,朗读也是用艺 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表达。1 .语感培养,声音先于义理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非常重视朗读,强调熟读成诵。古时候教学, 吟诗作文,均从抑扬顿挫的朗读入手。朗读声含有音乐之美,像曾国 藩说的那样:“读书声出金石。“即读书声调抑扬顿挫,如金石碰撞发 出的声音,铿锵有力。那时候的蒙师要求儿童读书须眼到、口到、心 到,高声朗诵,不许含糊其辞。朗读的声音先于义理,理解文章可读 后再去品味,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2 .朗读品味,感悟课文含义语文教学关于“读”,说得最多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用标准的普通话,从读准一个个字音人手,包括每个多音字字 音都要认真读准,这是基础。读词语除了读正确外,还要关注轻声、 变调和儿化等特殊的读法,读句子则要加入一些语气,如疑问语气、 感叹语气、反问语气等。这些语气训练对小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它是 进入有感情的朗读的重要环节。上面说到的这些“读”主要是第一学 段重点训练任务。读语段则开始进入有感情的朗读的范围,学生通过 有感情地朗读某些段落,借此加深体会文章含义。读篇章才是真正意 义上的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全篇是在字、词、句、段综合训练的基础 上才能有效完成的。当然,到了第二、第三学段,我们也可借助对篇 的朗读感受关键词句的魅力,所以说在对字、词、句、段、篇的朗读 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紧密的关系,很难截然分开。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 课文的深刻含义,这样的朗读让情感融于文中,通过生活中的个人体 验把握课文的语文要素,从而达到语文训练的目的。二、统编教材朗读在各年段的不同要求1 .第一学段打好“读”的基本功第一学段学生初入学校学习语文,一切都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 因此,读准字音、词语,读通句子,读好疑问句、祈使句,读出不同 的语气和重音,尝试着有感情地朗读等,都需要学生一步步进行训练。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准字 音,读出变调、轻声、儿化音等。秋天一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 轻声的读法,关注词语连读,不唱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变调带来的 音韵美;借助拼音读好“一”的变调,如“一片片、一群大雁、一会 儿二小小的船是一首儿歌,朗读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在 脑海里想象画面;还要训练学生读好儿化音“月儿、船儿”;最后一 个长句子可通过教师范读、带读来加以指导。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朗 读重点是练习读好角色的对话、读出儿童诗的情趣。教学第六单元要 下雨了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物之间的对话,一方面进行分 角色朗读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抓住对话中“呀、呢、吧”这几个语 气词,读好句子,体验人物的不同语气。到了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的基本技能之一。2 .第二学段强调课文的“阅读”教材的第二学段出现了 “阅读”这个概念。这里的阅读应该包括 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出声的“阅”,二是出声的“读二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首先提出了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对于 那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花的学校情感真挚,充满情趣,朗读时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边 读边想象画面之中读出自己的感受。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 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内容”。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这种方式适合 学生边读边思考,加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到了中年段,阅读的方式 更加丰富,而朗读仍然是这个学段的重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求 “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四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些训练点同样都需要反 复的朗读才能深切体会画面中的美。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现代诗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出韵味、节奏,才能更好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3 .第三学段的深度挖掘第三阶段是小学学习的升华阶段,因而相关的语文要素基本不出 现“读”或“朗读”字眼,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朗读,相反,对课文 中的深刻含义、深层情感的挖掘,更加需要丰富的朗读方式才能更好 地体会、感受。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 抒发感情的方法”,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 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课后练习分别让学生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的略读课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样 的安排,正说明要想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一定要通过朗读才 能达到目的。在第七单元里,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也是需要在朗读品味中慢慢咀嚼。对高年段的学生来讲,要完成体会 课文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品质,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 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等学习要求,同样需要反复的朗读才 能更好地完成这些语文要素的训练任务。通过对统编教材各年段有关朗读的教学分析,我们不难理解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引起教 师的重视,多花些时间认真朗读课文,而不是把时间花在烦琐的解读 课文中。三、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1 .学习朗读的技巧,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生的朗读能力离不开教师平时的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则是训练 的重要场所,抓好课文的朗读,教师要肯花时间。语文教学最大的问 题,是许多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对课文的烦琐讲解上,而其他的能力训 练只是蜻蜓点水、能省则省,造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许多基本功不够扎实。不重视技巧训练,仅仅把感情抒发当作朗读的 一切,那是很难真正达到朗读的高水准的。2 .不同的朗读形式有不同的作用课堂上,老师在刚进入课文学习时往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但没 有细究这种方法,要清楚自由读的目的主要是扫清生字障碍、读熟课 文、了解课文内容。老师可以用范读、领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 把握重点词、句、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会让学生独自读、轮读、 分角色读、师生分读、齐读、默读等,通过独自读可以发现学生在朗 读、理解课文时有什么问题需要关注、解决;轮读可节省课堂上的时 间,尽快发现学生的问题;分角色读对深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变化非常有效,也可以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情况; 师生分读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点,起着帮扶作用; 齐读节省朗读的时间,读的气势较强,在课堂上较为常用,但对学生 而言并不是很好的方法,许多学生在朗读中随大流,老师难以发现问 题;默读则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它是平时人们最常用的阅读方式,对 静心读书、深人思考问题非常有用。3 .关注文体之间朗读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指导训练各册书都有,因而容易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童谣、儿歌、寓 言故事比较适合低年段的学生朗读训练;现代诗、古诗、文言文、 短篇幅记叙文比较适合中年段学生朗读学习,诗词的朗读一定要读 出韵律、节奏感;散文、长篇幅记叙文的朗读训练可帮助高年段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含义,其读中感悟的效果比较好。另外有一些非情感类课文的朗读同样需要我们加以训练。实用 类文体如一些说明文、应用文、说理文等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是 小学阶段重点要学习的文体。这些文体很难用强烈的情感去朗读, 而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简单处理朗读的语气。4 .课内外结合,让朗读训练变得有效课内朗读训练是为了课外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读课外 书籍时,把这些好方法迁移过去。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 排了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朗读的时候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恰当的 速读训练,读出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效果,这种方法也可在读课 外书时运用。老师还可引导学生选择优美的课外拓展文章来提高朗读水平, 培养丰富的语感,为课内的语文学习补充更多的素材,这些对理解 文本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