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情境默写题.docx
我们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情境默写题“古诗文情境默写题必须拿满分。”这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但 实际情况远没有没想的那么理想,很多的学生在这个题上表现得非常 挣扎。究竟原因为何,下面结合一次语文周测题中的默写情况来做分 析。本次情境默写题如下:9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 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10 .在论语十二章中,“ ,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1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 定义的句子是:“,"这三个题所考查的内容都是刚学过的论语十二章,每空1 分,总分6分。从得分的情况来看,第9题全年级得分1.63分,第 10题L47分,第11题L2分。客观地来看,这三道题因测试与所学 时间相距甚近,且设定的情境比较明确,学生应该能有八成左右的得 分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除第9题实现了预定目标外,另外两道题 与我们预想的得分率均有一定的差距。细加分析,第9题主要的问题 在于写错字,如将“人而不仁”写成“仁而不仁”、“人如不仁”; 将“如礼何”写成“如何礼”,还有同学将“礼”字写成“衣”字旁 等。第10题最主要的问题依然是错别字,如将“朝闻道”写成“朝 问道”等,将“夕死可矣”写成“夕死可以”、“夕死可已”等;还 有就是不能准确背诵,如写成“朝问理”、“久死可以(已)”等; 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准确定位,写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土不可 不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等。第十题最主 要的问题在于将近一半的同学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写成了 “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他的问题则依然是集中在错别字上,如 将“然后君子”写成“所谓君子”“是君子也”“是为君子”等。综观本次测试的情境默写,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该题当中主要 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文本不熟悉。该背的没有按要求背下来,所以在默写时出 现无从下手,而只能无奈留下空白;或是背得半生不熟,写出来的答 案方向是对的,但不是顺序颠倒,就是结构错乱。第二,没有理解文意。没有理解的背诵注定是没有灵魂的背诵, 此类背诵现象在我们很多学生身上都存在,其导致的结果不外乎以下 几种:一是会背不会写,最典型的情况就是默写方向和思路都对,但 就是经常出现错别字;二是文本都会背,但不能将句子与情境要求准 确对应,而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穿错靴戴错帽的情况;三是背过后快 速遗忘,背诵效率低下,所以经常看到有些班级的学生从高一开始, 几乎每次早读都在背诵名篇名句,但很多学生一直到高三都不能搞定 默写。其三,审题意识差,审题能力弱。情境默写与传统默写不同,要 求学生在特定的意义语境中找到对应的名篇名句,学生必须看清情境 要求方可准确答题。但有些学生一则平时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二者 审题能力有限,从而导致不能准确作答。如本次测试中部分学生之所 以会将第11题答案写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很大程度上就 是因为其只看到情境中有“质”和“文”二字就匆匆下笔,而忽视了 后面的“对君子下了定义”的表述。基于情境默写的现状,笔者以为要想改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其一,加强文本的深度学习。要求默写的文本基本都是经典,其 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尽魅力。对此类文本的学习必须深入透 彻,必须通过师生的建构使之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如此在 应对默写时方能真正做到从容。其二,要改变诵读的方法。长期以来不少语文老师都推行齐读法, 事实证明这种诵读方法会培养出不少的南郭先生,尤其是基础层次越 差的学生越容易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个性化的诵读法可能在一开始 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但其诵读效果要远远好于全班齐读, 因为学生个性化诵读的过程往往就是知识重组、思维构建的过程,其 身心参与的主动性远非齐读可比。其三,要在态度上高度重视。很多老师认为默写就应该是学生理 应搞定的事情,教师教过相关篇目之后就不再在默写上花时间。事实 上,如今的情境默写除考查识记能力之外,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 理解及运用等能力,其远非以前的单纯考查识记那么简单。这对很多 学生(尤其是基础层次较弱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教师适时 地介入一些重难点知识(如生僻字、易错字、易混淆句等)的梳理就 显得非常重要。对很多学生来说,默写毕竟是相对容易得分的考点, 如果师生均重视是容易有作为的。窥一斑而见一豹,我们的学生要想在情境默写题中得高分任重而 道远,如何能改掉顽瘴痼疾,需思考,更需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