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澶渊之盟”到“靖康之耻”解析:内部矛盾通过外部矛盾得到了解决.docx
-
资源ID:790519
资源大小:119.6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从“澶渊之盟”到“靖康之耻”解析:内部矛盾通过外部矛盾得到了解决.docx
从唯渊之盟”到“靖康之耻”解析:内部矛盾通过外部矛盾得到了解决“澧渊之盟”和“靖康之耻”,是北宋时期最为关键的、也是决定了北宋命运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的“澧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状态,奠定了北宋后来的发展方向,也注定了宋朝后来必然得到的那个“靖康之耻”的命运。而“靖康之耻”,则是北宋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北宋的两位末代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加上他们手下的一些大臣和宗室男女,共计14000多人,一起被作为金人的俘虏,押往北方。那么,这两次事件,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呢?能够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呢?我们慢慢地分析。先来谈这个“泡渊之盟”这个“澧渊之盟”事件的核心,就是宋朝方面的这个头面人物宋真宗一一赵恒。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北宋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那么,作为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他肯定就不是赵光义的嫡长子了,那他也肯定不是赵光义所立的第一个太子。那么,既然他不是赵光义的第一个太子,他又是怎么取代他前面的太子,而被立为太子的呢?他之前的太子,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事情,得好好说说。宋太宗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赵光义。他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跟随赵光义出征过太原、幽蓟ji。他本来是最合适的皇储。可是,据史书记载说,因为他的叔叔赵廷美是冤死的,他就为他叔叔的冤死而发疯了。那么,他真的是因为他的叔叔赵廷美的冤死,而发疯的吗?对这个事情,我们不能光看史书的记载,我们还要结合一些现象,来进行逻辑分析。逻辑,能够让我们明辨是非。在赵元佐因为发疯,而被废除太子之位后,理所当然的,就是他的弟弟陈王赵元佑,被封为太子。而这时,宋太宗赵光义,竟然做出了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就是,他取用了他们家过去的家臣赵普,第三次为相。那么,为什么赵光义要取用他们家过去的家臣赵普,第三次为相呢?这就不得不,说说这个家臣赵普了。赵普,本来不是官员,而是赵光义家的家臣。他曾经在“陈桥兵变”中,和赵光义忙前忙后,促成了“陈桥兵变”的圆满成功,使得赵光义的哥哥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可是,要想凭这样的功劳,就当上北宋的宰相,他恐怕还差了些什么。要知道,“科举制”发展到北宋,是很成熟的,北宋的官僚制度是很健全的。那么,他是凭什么当上北宋的宰相的呢?这就不能不说说,这个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兄弟赵光义之间的矛盾。北宋开国之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有一个遗嘱,叫赵匡胤传位的时候,不要“父死子继”,而要“兄终弟及”,就是要把皇位,让给他的兄弟赵光义。可是,赵匡胤有儿子呀,他肯定是不想传位给他的弟弟,而是想传位给他的儿子呀。所以,正好他们家的家臣赵普,是站在赵匡胤的一边,反对“兄终弟及”,而支持“父死子继”的,赵匡胤这才取用赵普为宰相,让他去和赵光义斗法。他希望,赵普能够抓到赵光义的什么把柄,然后,就乘机将赵光义废为庶民,甚至是处死,那不就解决了他们之间的这个传位的问题吗?可是呢,这个赵普,没有赵光义的心眼多,他斗不过赵光义。所以,斗来斗去的结果,反倒是赵普被罢相,赵匡胤不得不封赵光义为晋王。然后,赵匡胤就“暴病身亡”了,赵光义,就平稳地登基,成为了北宋的第二个皇帝。那么,既然赵光义登基为皇帝了,照道理,那个与他作对的赵普,不是就死定了吗?可是,没有,这个赵普不但没有死,他竟然又第二次为相了。赵光义当皇帝后,也取用了他赵普为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赵匡胤和赵光义,不是只有他们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一个弟弟,叫赵廷美。他们的母亲杜太后当初的遗嘱,是要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又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赵光义为什么也要取用赵普为相吗?既然你赵普是极力主张“父死子继”的,那么,这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也在等着“兄终弟及”呢,你看怎么办呀?所以,赵普,就是赵光义用来对付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的。而当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死了之后,赵普,也就下台了,他就第二次被罢相了。当然,赵普第二次被罢相的原因,不光是他的任务完成了,赵光义再也用不着他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是读书人。赵普不是读书人,他不是靠科举考试而当官的。他之所以能够二次为相,全是因为,他是赵家的家臣,赵家人对他知根知底,了解他,信任他。但是,因为他不是读书人,所以,他就肯定跟那些通过读书考试考上来的,有学问的官僚们不一样。他跟那些人搞不到一块去。所以,既然他不再受皇帝重用了,他就肯定要受到那些人的排挤。但是,没想到吧,没过多久,赵普又第三次被取用,他又第三次被拜相了。那么,这一次,他又是为什么被拜相呢?这一次,当然是为了赵光义的第二个太子赵元佑。在前太子赵元佐发痂被废之后,赵光义就立赵元佑为太子,然后,又启用赵普第三次为相。然后,大家就看到,赵元佑跟赵普走得很近。那么,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呢?这个逻辑就是,赵元佐的发疯,是有人暗中做了局的,是有人想通过掌控太子的废立,来掌控未来的北宋。所以,赵光义也看透了这一点,他就重新取用赵普。他就是要通过重新启用赵普,让他的儿子赵元佑知道,一个帝王的基本素质,就是要能够掌握臣子,不能让臣子掌握了你。但是,赵普后来又第三次被罢相。然后,太子赵元佑,有一天早朝回府,忽然就觉得身体不适,不久,就去世了。那么,太子赵元佑到底是什么原因去世的呢?不知道,史书上没有明说。我们只能知道,赵元佐被废,赵元佑暴死,宋太宗赵光义的储位,就再次空缺了。而这时,大臣冯拯等人上疏,请宋太宗赵光义早立太子。赵光义就气愤地将他们都贬到岭南去了。于是,再没有人敢议论,这个继承人的问题了。一直到赵光义的晚年,因为旧伤复发,他自知将不久于世,才私下就此事,询问他所信任的大臣寇准。在寇准的提议下,他才立他的第三子赵恒为太子。赵恒被立为太子,京师之人都很高兴。但是,赵光义听说别人都为这事很高兴时,他却很不高兴。很显然,他对他的这第三个太子,是并不满意的。为什么不满意呢?你们猜。其实,不用猜,看看他这个太子后来当皇帝的表现,不就知道了嘛。西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去世,他的太子赵恒即位,就是宋真宗。宋真宗赵恒,29岁即位当上皇帝。而当时的北宋内部,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暂时不说。幽云十六州我们只说北宋的外部,当时的形势是很不好的。在南方,唐朝时期还被中原政权管辖的越南,刚刚和宋朝打了几仗,于西元993年,被宋朝承认独立。在北方,更是有北部的辽国,和西北部的西夏国两股势力,与宋朝作对。其中,辽国是在西元907年,由契丹族建立的一。宋朝直到西元960年才建立,所以,他们比宋朝还要早建国几十年。而他们与宋朝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历史纠葛,那就是对于“幽云十六州”的争夺。幽云十六州於盥幽云十六州哎历史民工老普ID42789274这个“幽云十六州”,是指以今天的北京和山西省会大同市为中心的、中国北方的十六个州,其范围包括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它们这一片地区,原本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区域。但是,西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反唐自立,为了不被打败,就向契丹辽国求援。契丹辽国出兵扶植他建立后晋,他就成了契丹辽国的儿皇帝。他这个儿皇帝,就按照契丹辽国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辽国,使得本来在北方的契丹辽国,其疆域就深入到了中原,扩展到了长城沿线。那么,这个“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政权有多么重要呢?“燕云十六州”中的幽、蓟、瀛、莫、涿、漫、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称为“山后”。从山海关以东,长城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中原如果失去“山后”,还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可守。而如果失去了“山前”,则河北地区完全没有了防御的屏障,契丹的骑兵,就可以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黄河以北。所以,中原政权从后周的柴荣皇帝开始,就不得不为了争夺这片“幽云十六州”,而与契丹辽朝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只可惜,一直到这位宋真宗赵恒登基为帝,“幽云十六州”,仍然是掌握在契丹辽朝人的手中。另一个西夏国,是原来臣服于唐朝的少数民族党项族所建立的。他们这时候,也不接受宋朝的管辖,并且,于西元990年去,接受了契丹辽朝的册封,号称“夏国”。因为他们是在宋朝的西北部,所以,宋朝就称他们为“西夏”。在这位宋真宗皇帝登基为帝之后,自西元999年开始,辽朝就又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虽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民积极抵抗,但是,因为辽朝骑兵战术灵活,来去如风,他们还是给边境地区的居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北宋王朝的边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西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被后周柴荣夺回的瓦桥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他们攻破现属于河北徐水地区的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然后,又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在得知辽军开始大举进攻后,宋真宗赵恒,第一时间就想迁都南逃。一些大臣也为到底是迁都升州,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还是迁都益州,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而争得不可开交。但是,宰相寇准,严辞斥责那些主张迁都的人,力请宋真宗御驾亲征。要说这个寇准,他19岁就考中进士,是个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有才华,也很有个性的人。有一次,在大殿奏事,他的一句话,说得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很不爽,赵光义愤而起身,想要离开。可是,他居然不顾君臣之礼,上去扯着宋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开,搞得赵光义当时极为尴尬。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性情直率,与众不同,就让宋太宗赵光义比较信任他。当初立这个赵恒为太子,就也是他帮助赵光义拿定的主意。那么,既然寇准帮助赵光义挑选了这个赵恒为太子,他肯定也是对这个赵恒的个性比较了解的。所以,他就也有办法,来拿捏这个赵恒。于是,在他的激烈陈情之下,这个宋真宗赵恒,还真就改变了主意,北上御驾亲征了。在这之前,宋军已经在辽军的后方朔州,大败辽军。一些辽军,因为粮草不继,而被迫撤军。但是,辽军的主力,却一路南下,三面包围了澧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宋军大将张环,在辽朝统军萧挞忖凛率领数十轻骑在城下巡视时,以伏鸳射中萧挞忖凛的头部,致其坠马而亡,大挫辽军的士气。这时,恰好宋真宗一行抵达澄州。寇准力促宋真宗去登上澄州的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朝诸军见到皇帝亲自前来督战,山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宋真宗自己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心潮澎湃。他留寇准,在北城全权总理各项事宜,自己则回到南城住下。而这个时候,契丹方面却心情忐忑。尽管他们前面的进展还算顺利,但是,因为战线拉得过长,他们的补给非常困难。特别是他们的主将萧挞忖凛战死,极大地挫伤了将士们的士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敢恋战,就派人进入澄州,向宋朝转达了他们想要息兵罢战的愿望。而宋真宗赵恒也当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微武,愿与契丹达成和解。他又派出殿直曹利用作为使臣,去与契丹洽谈议和的事宜。但是,前面的寇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赶回南城,向赵恒苦谏,称契丹已是强弩之末,现在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正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将敌人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宋真宗赵恒,这时却只想媾和。朝中的大臣们,更是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寇准在那些主和派的攻击下,势单力孤,只得同意他们与契丹讲和。契丹提出,要宋朝归还被后周柴荣所夺回的瓦桥关,赵恒不敢答应这个条件,怕割地求和,会遭后人唾骂。但是,他又怕失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