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PPI的使用可增加儿童严重感染风险.docx
2023年PPI的使用可增加儿童严重感染风险OUAMA子刊:PPI的使用可增加儿童严重感染风险质子泵抑制剂(PPIs)可有效减少胃酸分泌,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并非所有的胃食管反流均需PPI治疗,比如在婴儿中,GERD可能难以与无并发症的胃食管反流(一种涉及吐痰的生理过程)区分,此生理反应到12个月时可以站立和行走时自行消退,无需PPI治疗。然而,研究发现近年来儿童使用PPI的人数正在增加。虽然PPI也被质疑可通过PH值改变或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而导致幼儿感染风险增加,但评估这一风险的数据很少。2023年8月14日JAMAPediatrics上发表的研究表明PPI的使用与幼儿严重感染风险增加相关。在这一人群中,如果没有明确的适应证,不应使用质子泵抑制剂。Origina1InvestigationIONiJNEF1RST1£August14,2023ProtonPumpInhibitorUseandRiskofSeriousInfectionsinYoungChi1drenMarion1assa11e.PharmD,PhD1;MahmOUdZure1k.MD,PhD1,2;RosemaryDray-Spira,MD,PhD1研究详情该队列研究基于法国健康数据系统(SNDS)建立的母婴ERI-MERES登记册。以SNDS中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1262424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PPI治疗的606645例和未接受PPI治疗的655779例。采用Cox模型,通过校正风险比(aHR)和95%置信区间(95%CI)估计PPI使用与严重感染(总体和分别按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分类)之间的关联。时间尺度是以天为单位的年龄。研究结果在为期1.86.2年的随访期间,总共有152055名儿童被新诊断为严重感染(发病率为2.99/100人年;95%CI,2.98-3.01)。长期暴露于PPI与严重感染有关,总体风险增加34%o长期暴露于PP1使严重早产儿童和慢性疾病儿童严重感染的总体风险增加36%(95%CI,1.32-1.41加长期暴露于PPI与全身众多系统感染有关,风险增加17%52%:消化道(95%CIz1.48-1.55道耳鼻喉部(95%CI11.41-1.52),下呼吸道(95%C11.19125),肾脏或泌尿道(95%Q,1.15-1.25),肌肉骨骼系统(95%C11.01-1.37)和神经系统(95%CIz1.11-1.54)0长期暴露于致病菌PPI与细菌和病毒感染有关,风险增加(细菌:56%;病毒:30%)o综上,这是首个调查幼儿使用PPI相关的不同部位和病原体的严重感染风险的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PPI暴露增加了有或没有严重早产或慢性疾病史的儿童严重感染的风险(总体严重感染风险增加,且消化道、耳鼻喉部、下呼吸道、肾脏或泌尿道感染、神经系统感染以及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也增加)。021ancet: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治疗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胃肠道疾病。肠道和大脑通过肠脑轴进行交流,这种双向交流系统越来越被认为在心理健康以及IBD个体的预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疾病处于静止状态的IBD患者相比,持续疾病活动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新发的抑郁或焦虑症状,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人似乎比没有症状的人更可能出现不良的疾病结果。目前已有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检验了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肠道定向催眠疗法等干预措施对IBD患者的效果,但其中许多RCT规模较小且效力不足,失访率很高,而且对于不同的结局(例如焦虑、抑郁、压力或生活质量)不同的研究显示出相互矛盾的结果。因此,针对肠脑轴的治疗(例如心理治疗)是否会影响IBD患者的疾病活动或心理健康尚不清楚。前不久,顶刊柳叶刀在线发布了一项研究(2023Aug2),该研究更新了之前对IBD患者心理治疗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截至2016年发表的所有RCT),评估心理治疗是否对疾病活动、心理症状(即焦虑、抑郁或压力评分)或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有影响。THE1ANCETGastroentero1ogy&Hepato1ogyEfficacyofpsycho1ogica1therapiesinpeop1ewithinf1ammatorybowe1diseas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1ysisChristyRiggott,MBChBAntoninaMikocka-Wa1usvPhDDavidJGracie9PhD*ProfA1exanderCFord1MDEJ研究详情该研究检索了MED1INE.Embase等数据库,查找2016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之间发表的RCT,并且手工检索了2016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期间的会议论文。汇总所得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分类数据:心理治疗与控制干预或照常治疗在诱导活动性IBD患者缓解或预防静止性IBD患者疾病活动复发方面的效果。- 连续性数据:心理治疗与对照干预或照常治疗对临床疾病活动指数、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压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研究结果在活动性IBD患者中,与治疗完成时的焦虑评分相比,心理治疗没有任何益处,但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很高(12=82%)。在静止期IBD个体中,心理治疗并未降低疾病活动复发的RR,具有中等异质性(12=60%),漏斗图表明存在发表偏倚或其他小规模研究效应的可能(Egger检验P=0.046)。对于治疗完成后处于静止状态的IBD患者,心理治疗和对照之间的疾病活动指数没有差异(12=0%)。在治疗结束时,焦虑评分(12=18%)、抑郁评分(12=2%)和压力评分(12=47%)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评分(12=30%)显著升高。总的来说,心理治疗对焦虑、抑郁、压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有有益的短期影响但对疾病活动没有影响。后续需要在选定的群体中进行进一步的RCTf以确定此类疗法在IBD护理中的地位。03、四川华西医院:外泌体携带的非编码RNA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综述)消化系统恶性中瘤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面临着早期诊断困难、晚期预后不佳等严峻挑战,为国际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健康负担。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泌体通过选择性地包裹和传递非编码RNA参与细胞间交流,从而影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进程。近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的杨锦林教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harmaco1ogica1Research杂志上发表综述,系统地总结了外泌体如何选择性地携带非编码RNA,穿梭于肿瘤微环境中并充当细胞间交流的媒介,引发不同细胞产生各自的形态及行为变化,构建错综复杂的细胞通讯网络,从而动态地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此外,该综述还深入探讨了外泌体非编码R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Contents1istsavai1ab1eatScieikfWrectPharmaco1ogica1ResearchE1SEVIERiourn,homepag。:vvww.esvioctrphr*Emergingro1eofexosome-shutt1ednoncodingRNAsingastrointestina1cancers:Frominterce11u1arcrossta1ktoc1inica1uti1ityBihanXia"b,YuzhiUu*b',JinWangg,Qing1uaj',Xiuhe1v"b,KaiDengb',Jin1inYang,b,'研究详情该研究在PubMed和Web科学网站上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查找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之间发表的英文文献。检索的关键词:癌症、肿瘤、恶街中瘤;消化系统、胃肠道、食道;外泌体、细胞外囊泡、非编码RNAxmicroRNA、miRNA、环状RNA等将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消化系统肿瘤微环境中的癌细胞与基质细胞间的通讯交流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癌细胞与基质细胞在邻近的微环境中进行细胞间交流;原发病灶中的癌细胞与远处器官中的基质细胞进行细胞间交流。外泌体携带的非编码RNA在细胞间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并引发受体细胞的行为变化,如巨噬细胞的极化、纤维细胞的激活、内皮细胞的迁移、癌细胞的增殖等。外泌体非编码RNA介导的错综复杂的细胞间交流可动态调节消化系统肿瘤的特性,包括肿瘤干性、侵袭与转移、血管生成、免疫逃逸、代谢重编程和化疗耐药等,涉及众多关键分子与信号通路,如PI3KAktxNF-KB、Wnt-catenin等。外泌体可以从体液(如血液、唾液、腹水等)中提取,其携带的非编码RNA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时肿瘤状态。近年来,外泌体非编码RNA逐渐被视为液体活检的重要组分,对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术后监测与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提示价值。此外,随着工程化外泌体领域的迅速发展,装载功能性非编码RNA的外泌体在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亦展示了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总之,外泌体非编码RNA相关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消化系统肿瘤的理解与认知,为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04中国团队:非镇静结肠镜检查中盲肠插管难易的相关因素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结肠镜检查中,成功的盲肠插管至关重要,可避免遗漏病变。此外,快速完成盲肠插管有助于缩短整体结肠镜检查时间,降低腹痛、腹胀、肛门不适,甚至穿孔的风险。目前,人们似乎更倾向选择镇静结肠镜检查。尽管镇静结肠镜检查中患者的依从性好,但它需要麻醉师配合,且费用高,同时还存在麻醉风险(如过敏、吸入性肺炎等)。此外,一些患者在非镇静结肠镜检查中可以很容易完成盲肠插管,且无任何明显不适。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探讨哪一类患者更易实现盲肠插管。然而,很少有研究评估了非镇静结肠镜检查中简单盲肠插管的相关因素。以陈鸿鑫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团队于2023年4月在TheSpanishJOUrnaIOfGaStroenterO1ogy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旨在探讨非镇静结肠镜检查中简单及困难盲肠插管的相关因素。Tit1e:Factorsofeasyanddifficu1tceca1intubationduringUnSedatedco1onoscopyAuthors:HongxinChcn,CongGao,Hongyu1i,Chengkun1i,ChunmciWang,ZhaohuiBai,YanyanWu,HaijuanYao,Yingchao1i,FciGao.Xiao-DongShao.XingshunQi研究详情本研究共纳入了1281例由一位内镜医师(XQ)独立完成非镇静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这项研究将C<5min、CIT510min、CIT>10min或插管失败分别定义为简单、一般和困难盲肠插管。对纳入的因素进行1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简单盲肠插管的相关因素:单因素1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SikBMI、腹部手术史、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和无需改变体位与简单盲肠插管显著相关。多因素1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男性、BMI>23.0kgm无需改变体位与简单盲肠插管独立相关。困难盲肠插管的相关因素:单因素1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S!kBM1腹部手术史、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筛查/监测肠镜、需要改变体位和肠道准备不充分与困难盲肠插管显著相关。多因素1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