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设计.docx
找次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1112页例1、例2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2、学习由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的表示属性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理上归纳出每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寻找被测物品数量与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准备: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3片、)小卡片若干。教学过程:一、弄清问题题意,激发探究愿望(课件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一道智慧的挑战题开始。问题是:假定你有81个玻璃球,其中有1个球比其他球稍轻,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祛码的天平来断定明B一个球轻,请问你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1初步尝试:给每位同学1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2 .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可能的次数是:1次、4次、10次、40.教师:1次虽少,但只是有可能,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不光要最少,还要以“保证能找至IJ为前提。3 .揭示课题。教师:如果以保证能找至Ir为前提,我4次就能从81个中找出这个次品,你觉得可能吗?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数学中叫“找次品问题。(板书课题)二、简化问题,经历问题解决基本过程1、教师:对于从81个小球中找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那么怎样开始我们的研究呢?学生:可以从最少的试试。教师,如果从最简单的人手研究,2个小球至少称几次?学生:1次,把两个小球分别放在天平两边上,哪边轻就是哪个。2、教师:如果是3个呢?学生猜测:(学生交流)。你觉得应该怎样称?学生:先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如果左边下沉,就说明右边的是次品:如果右边下沉,就说明左边的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则没称的是次品。3、思考:为什么数量多了1个,而次数没有增加?次品可能会出现在那几个地方?是不是一定要称才能确定它是次品?(设计意图:“2个“与”3个,形成次数的对比;为什么数量多了1个,而次数没有增加?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感受到找次品并不是都要称,可以通过推理一一排除,为研究“分组规律“埋下伏笔。)4、个数4至7的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找一找说一说。三、再次探究“关键数目”,初步感知、归纳规律1 .探究8个小球的情况。(1)小组讨论,归纳分组规律。教师:如果小球数是8个,需要称几次呢?教师:似乎不太容易很快得出结论,那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合作建议:可以借用小卡片帮助思考,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在纸上画一画。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将思考过程简要记录下来。学生分小组研究。(2)汇报交流。教师:8个小球时你们各称了几次?学生1(小组1):先将8个球放在天平的两侧,每边各4个。至少需要称3次。学生2(小组2),我们用了2次。天平两边先各放3个。教师:有的小组称了2次,是把8分成了几组?每组分别是几个?有的小组称了3次。是把8分成了几组?每组分别是几个?(板书:8Q32)2次:(4.4)3次。)师:经过大家的讨论,看来最少的次数是2次。如果有9个小球呢?2 .探究9个小球的情况。教师:9个比8个多了1个,怎样称用的次数最少呢?小组讨论一下吧!小组3汇报如下:教师板书:944,4,1)3次;(333)2次。3 .对比总结。(1)教师:大家回过头来比较一下,我们将8个小球分成(3,3,2)三组称2次,可是把个分成(4,4)两组却称了3次,多称了1次。多称的1次多在哪儿呢?教师:你们看,称(3,3,2)或(4,4),都只称一次就能确定次品在哪边。可接下来,第一种是要在3个里找,只需1次;第二种要在4个里找,要用2次,所以会多1次。(2)那9分成(4,4,1)也比分成(3,3,3)多用1次,多的1次在哪儿呢?4、教师:大家最后称的次数不同,原因是什么呢?分组的组数不同,每组的数量也不同。6、教师:那到底怎么分,才能既保证找到次品,又能使称的次数尽可能少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也就是尽可能让每组的数目比较接近,这样每次称完,次品就被确定在更小围内了,称的次数也就少了。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讨论、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发现了其中分组的秘密和规律。教师板书:分3组,每组数量尽量接近。四、运用策略,发现规律,建立模型1、运用刚才探究的策略,研究总数为10,11,12个小球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数。2、27,28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次数。形成板书:个数次数2 13 14 25 26 27 28 29 22733、你发现什么规律?五、运用规律解决课前的问题81个零件中找次品,和前面的引入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