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以太网技术简介.docx

    • 资源ID:772718       资源大小:166.6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以太网技术简介.docx

    以太网技术简介目录1 .以太网技术特点12 .以太网相关标准组织23 .以太网在OS1七层模型中的位置31 .以太网技术特点以太网技术起源于一个实验网络,该实验网络的目的是把几台个人计算机以3M的速率连接起来。由于该实验网络的成功建立和突出表现,引起了DEC,Inte1,Xerox三家公司的注意,这三家公司借助该实验网络的经验,最终在1980年发布了第一个以太网协议标准建议书。该建议书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IOM带宽的共享物理介质上,把最多1024个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进行连接,当然,这些设备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大(最大2.5公里)。之后,以太网技术在1980年建议书的基础上逐渐成熟和完善,并逐渐占据了局域网的主导地位。以太网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简明性,这是以太网技术最大的特点,正是因为简明性为将来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2)低成本,成本不要太高,一般的单位能够有能力购买需要的部件来组建网络;(3)兼容性,不应该对网络层实现施加任何限制,即以太网的所有功能都在数据链路层实现;(4)寻址灵活,应该有一种机制来确定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全部计算机或一组计算机;(5)公平,各个终端应该公平的享有带宽;(6)高速,当时来说,IOM的速率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所以把以太网的共享总线带宽设计为10M;(7)分层结构,数据链路层协议不应该随物理介质的不同而变化;(8)全双工,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共享介质技术(即半双工)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需求,需要效率更高的全双工技术;(9)差错控制,该技术应该能够发现传输中的错误并进行纠正,如果不能纠正,则丢弃接收到的数据;(10)速度灵活性,不应该局限在IOM的速率上,应该能适应不同的速率;(11)优先级,网络设备应该能对一些关键性的业务提供优先可靠的传输。2 .以太网相关标准组织1980年IEEE制订了802计划,其目标是为1AN技术标准化提供广泛的工业框架。IEEE802又称为1MSC(1AN/MANStandardsCommittee,局域网/城域网标准委员会),致力于研究局域网和城域网的物理层和MAC层规范,对应OS1参考模型的下两层。1MSC执行委员会(EXeCUtiVeCOmmittee)又下设工作组(WOrkingGroup)>研究组(StUdyGroup)>技术顾问组(TeehniCaIAdvisoryGroUP)等等。我们熟知的IEEE802的标准,其标准草案首先在WG内进行投票,当达到75%以上同意后,则视为通过,提交到1MSC进行SPonSOrBaI1ot的投票。在1MSC投票过程中,如果90%以上同意,则视为通过,IEEE802就可以将其发布为正式的标准,如IEEE802.2、IEEE802.3.IEEE802.11oIEEE802一般会将他们的标准提交到IS0(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后会以ISO的名义发布,如已经被ISO接受并发布的标准有:ISO/IEC8802-1>ISOIEC8802-2ISO/IEC8802-3ISO/IEC8802-5>ISO/IEC8802-111985年,以太网协议首次成为IEEE标准(编号为802.3),从此产生了大量的修订版和增补版。其增补的版本如下:(1)IEEE802.3定于1985年一一IOM速率,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2)IEEE802.3i定于1990年一一IOM速率,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3)IEEE802.3u定于1995年一一IOOM速率,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一一IOOM速率,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4)IEEE802.3z定于1998年一一IOOOM速率,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5)IEEE802.3ab定于1999年一一IOOOM速率,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6)IEEE802.3ae定于2001年一一IOG速率,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7)IEEE802.3ba定于2008年一一IOOG速率,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IEEE802.3标准已被ANS1采用为美国国家标准,被N1ST采用为政府标准,并且被ISo作为国际标准,称之为ISO8802。这些标准在物理层和MAC子层上有所不同,但在数据链路层上是兼容的。这些标准分成几个部分。802.1标准对这组标准做了介绍并且定义了接口原语;802.2标准描述了数据链路层的上部,它使用了逻辑链路控制11COogiCa1IinkCOntrO1)协议。802.3到802.5分别描述了3个局域网标准,分别是CSMA/CD、令牌总线和令牌环标准,每一标准均包括物理层和MAC子层协议。3 .以太网在OS1七层模型中的位置按照OSI七层参考模型,互连的各个系统把各个网络功能分七个层次实现。各个层次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这样就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和灵活性。设备厂家只要按照层次之间的接口生产设备,就可以做到互通。因此这个七层模型是高效权威的,目前大多数网络技术都是参照这个模型进行设计和开发的。但在以太网体系结构中,七层模型中层次之间互相独立的规则就不适用了。因为开始的时候,以太网采用了一种共享介质的方式来进行数据通信,而不是传统的全双工通信。随着设备的发展,以太网中又引入了全双工模式的通信,在这样两种通信模式并存的情况下,再进行层次间的严格划分就不容易了。以太网针对不同的双工模式提供不同的介质访问方法,在半双工模式下采用的是CSMA/CD的访问方式,而在全双工模式下则可以直接进行收发而不用预先判断链路的忙闲状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太网中半双工和全双工是物理层的概念,而针对物理层的双工模式提供不同访问方式则是数据链路层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以太网的一个重要特点: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是相关的,针对物理层的不同工作模式(全双工和半双工)需要提供特定的数据链路层来访问。这样就导致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有很大的相关性,给设计和应用带来不便。为了避免这种不便,以太网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把数据链路层再进行分层。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11C)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e),这样不同的物理层对应不同的MAC子层,11C子层则可以完全独立。下面以IOoM或1000M为例,对MAC子层和PHY层的术语进行解释:OSIREFERENCEMODE11ATERS1ANCSMA/CD1AYERSHIGHER1AYERS100Mb/s,1Gb/s10Mb/s图I-I1OOM和IOOOM以太网在OS1模型中的位置AppucationPRESENTATIONSESSIONTRANSPORTNETWORKDATAUNKPHYSICA1AUI(AttachmentUnitInterface):附加单元接口,是连接在计算机网卡和网线之间的一个十五针的接口。在IoBASE-5网络(细以太网)中,各网线之间通过中继器相连。以太网标准IEEE802.3定义了附加单元接口的物理层标准。这种15针的附加单元接口也被称为DB15接口或D1X接口,之所以称为DIX是因为定义以太网标准的三家公司Digita1EquipmentCorporationJnte1Xerox的首字母分别为D、I、XoMAU(MediumAttachmentUnit):媒体附加单元。在最初的粗电缆以太网中,MAU典型地夹到以太网电缆上。在大部分现代交换或集线以太网系统中,没有MAU或AU1接口存在,CAT5电缆直接连接到一个在主机或路由器上的以太网插口上。MII(MediaIndependentInterface):媒体独立接口,用于10/100M以太网MAC与PHY互联。Mn支持3种互联方式:PCB板内互联、母板和子卡间互联以及板间通过电缆互联。GMII(GigabitMediaIndependentInterface):吉比特媒体独立接口,是MII的扩展,用于IOOOM以太网MAC与PHY的PCB板内互联。GMII的时钟速度为125MHZoGMII的GTX.C1K与MII的TX工1K方向是不同的,要想做到10M,100M,IoOOM兼容需要多接一根百兆发送时钟。MDI(MEDIUMDEPENDENTINTERFACE):媒体相关接口。每种以太网标准都定义了自己的MD1,分别对应各种传输介质。(1)10BASE2运行在同细轴电缆上的IOM以太网。(2)10BASE5运行在同粗轴电缆上的IOM以太网。(3)10BASE-T运行在两对三类双绞线上的IOM以太网。(4)10BASE-F运行在光纤上的IOM以太网。(5)100BASE-TX运行在两对五类双绞线上的快速以太网。(6)100BASE-T4运行在四对三类双绞线上的快速以太网。(7)100BASE-T2运行在两对三类双绞线上的快速以太网。(8)Ioobase-FX运行在光纤上的快速以太网。(9)Iooobase-Cx运行在同轴电缆上的iooom以太网。(io)iooobase-x运行在光纤上的iooom以太网。(ii)iooobase-t运行在四对五类双绞线上的iooom以太网。(12)Iogbase-SR运行在光纤上的iog以太网。(13)10GBASE-1R运行在光纤上的IOG以太网。(14)Iogbase-ER运行在光纤上的IOG以太网。(15)40GBASE-KR4运行在电背板上的40G以太网。(16)40GBASE-CR4运行在专用电缆上的40G以太网。(17)100GBASE-CR10运行在专用电缆上的IOOG以太网。(18)40GBASE-SR4运行在光纤上的40G以太网。(19)100GBASE-SR10运行在光纤上的IOoG以太网。(20)40GBASE-1R4运行在光纤上的40G以太网。(21)100GBASE-1R4运行在光纤上的IOOG以太网。(22)100GBASE-ER4运行在光纤上的IOoG以太网。上述标准中有些已经被淘汰,有的用的很少。现在主流的传输介质是双绞线和光纤。P1S(PHYSICA11AYERSIGNA1ING):物理层信令,IOMbase-T中的可选子层,用于11C和MAU之间的逻辑和功能耦合。PCS(PHYSICA1CODINGSUB1AYER):物理编码子层,位于MII/GMII与PMA之间,进行数据的编解码。PMA(PHYSICA1MEDIUMATTACHMENT):物理介质连接子层,位于PCS与PMD之间,负责数据的收发,冲突检测,时钟恢复等。PMDfPhysica1MediumDependent):物理介质相关子层,直接与MD1相连,负责具体信号的处理。PHY(Physica11ayerentity):PCS、PMA、PMD三部分组成PHYo万兆以太网有两种不同的物理层:局域网物理层和广域网物理层,这两种物理层的数据率并不一样。局域网物理层使用简单的编码机制在暗光纤(Darkfiber)和暗波长(DarkWaVe1ength)上传送数据。而广域网物理层则需要增加一个SONET/SDH组帧子层,以便利用SONET/SDH作为第一层来传送数据。下面介绍与百兆千兆不同的几个概念。XGMII:包括IOGBaSe-R、IOGBase-RW等。IOGBaSe-SR/SW传输距离按照波长不同由2300mo10GBase-1R1W传输距离为2m10km010GBase-EREW传输距离为2m40km°它们各自对应不同的串行局域网物理层设备。WIS(广域网接口)子层:WIS子层是可选的物理子层,可用在PMA与PCS之间,产生适配ANSI定义的SONETSTS-192C传输格式或ITU定义SDHVC-4-64c容器速率的以太网数据流。该速率数据流可以直接映射到传输层而不需要高层处理。RS

    注意事项

    本文(以太网技术简介.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