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2023年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交流心得体会发言汇编供参考.docx
-
资源ID:760037
资源大小:39.75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0篇)2023年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交流心得体会发言汇编供参考.docx
2023年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交流心得体会发言早在7月28日,中央纪委监委就发布消息,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将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此前,中纪委官网已发布消息,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草案加大了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增加惩治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的条款,也完善了此前容易通过单位行贿、个人行贿之间区别规避处罚的漏洞。政策信号如此明确,雷霆风暴如期而至,这让很多人对接下来的行动充满期待。毕竟,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疗行业,自身更要做到“干净”“健康”,而不是污泥浊水,混沌一片。民众苦于医疗腐败久矣。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医药购销领域灰色交易、腐败行为屡禁不绝;一些医护人员收受“红包”,与“医药代表”勾肩搭背牟取利益;一些药企也通过举办会议,以赞助费、讲课费、培训费等方式大肆行贿。所有这些,均转嫁为医药“成本”,推高了民众的就医费用。与以往不同,从公开信息看,此次医疗反腐虽说立足于“三全”: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但指向明确,路径清晰,重点突出,比如盯紧“关键少数:找准“新型病症”,查受贿亦查行贿等等。可以说,只要找准了这些关键的风险点,就可迅速生效,铲除一大部分腐败隐患。以“关键少数”而言,如今的医院规模越来越大,各种管理权限集中在“一把手”,不管是医疗设备采购,还是基建工程、信息化建设,均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容易异化为“一把手”说了算,滋生各种腐败。今年1月,山东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侯月智就因违规干预和插手工程建设、医疗设备采购项目招投标活动等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而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初到现在,全国已有至少155位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投案或被查。这一数字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多。再说“新型病症”,医疗行业的产业链长,专业性也强,这也对监督执纪形成不小的挑战。此前有媒体报道,实行“两票制”和集采后,药品、医疗器械中间环节赚差价的问题有所缓解,但一些药企又转向虚高价格采购原料药,伙同经销商套取资金用于贿赂0据国家医保局2023年8月通报,2017年至2023年5月,广州3家药企与下游50多家药品代理商串通,对87种药品用虚高价格采购原料药的方式套现,并向下游代理商转移巨额资金,其中部分资金用于行贿医务人员或特定关系人,开展药品违规促销。此次医药反腐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也有助于源头治理,从根本上净化医药领域的不正之风。鉴于当下很多所谓的“学术会议“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风暴一起,很多学术会就暂停了,还有甚者,不少医药群都解散了。有媒体调查核实,近日,有包括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陕西医学会、广西医学会等8家举办方发出相关学术会议延期的公告。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直接危害国民生命健康,若不及时遏止腐败之风,不仅会败坏医药行业的风气,加剧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会部分抵消经济社会发展带给民众的红利。对此,必须重拳出击,严肃整治,还民众一片净土。一方面,要及时总结这一轮医药反腐中一些好的做法,将其固定下来,使之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长久发力。既然这个领域的腐败有一个长期形成、演化的过程,则治理也就不要指望一蹴而就,而是要立足长远,长治久安。另一方面,针对“一把手”,要强化监督,并推动实行轮岗制度;针对污点医护人员,不妨探索建立“医疗卫生系统行贿、受贿不良记录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对行贿人、受贿人的从业禁止处罚制度。医疗卫生事业关乎每一个国民的民生福祉,也牵涉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期待这一轮反腐行动,铲除多年积累的沉痛痼疾,交出一份让公众满意的答卷。集中整治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心得体会7月下旬,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审计署等八个部委局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7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已有150多个医院院长书记落马,最近两名知名药企董事长被留置接受调查,肯定还会有人落马,更多的人在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记得2006年、2013年也搞过两次轰轰烈烈的整治医药腐败行动。每次都会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不过无论是有关部门和媒体公开报道和披露的案例,还是寻常百姓的切身感受,好像效果并不理想。按照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魏昌东的说法,“医药腐败已经扎下了根,由小病变大病,乃至呈现出癌变的趋势J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某类现象或问题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那么一定是相关土壤和生态出了问题,如果不解决土壤和生态这个“本二诸如整顿教育乃至于抓人之类的治标措施就犹如重复割草烧荒,场面看似壮观,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轮轮重复割草烧荒的结果不但不能改变生态,只能使土壤更加肥沃,来年野草更加疯长。根治医药腐败,关键在于治本。医药行业固然有其特殊性,但事物总有共性。窃以为如何治本,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能否找准并抓住几个关键点下决心去做。本文根据我本人亲历亲闻及思考,谈谈几点浅见。一,加大医疗经费投入我国医疗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及其在世界排名,相信国家相关部门比我清楚,不需要我费劲一一列出。医疗经费重点应该包括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和按人头划拨的经费。前几轮整治医药腐败都提出了医药分开的思路,但只要到各大医院走走就知道这个世界通行的思路停留在纸面上基本没有落到实处。医药分开落实不了的症结在于各级政府医疗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医院甚至大三甲医院都必须靠医疗器械、药品和耗材收入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和医疗设施设备的投入。N年前整治医药腐败期间,某省排名第一的三甲医院一把手曾经跟我诉苦:医院编制是若干年前定的,多年来业务量增加了若干倍,医技护人员也相应增加了若干倍,但医院人员编制没有增加,人头经费也没有相应增加,医院拿什么养活这么多新增医护人员来满足患者就医需要?只能想法设法创收。因为医疗投入严重不足,我等患者“有幸”成了医院创收对象,医药腐败、天价医疗负担和医患矛盾等等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社会常态。分级诊疗不能得到很好落实,部分原因也在于此。我想,国家和各地各级卫健委对全国各她公立医院编制、人头经费和医疗业务量的增加变动情况应该很清楚,医疗经费投入如果长期跟不上医疗业务增长,人员编制、人头经费与业务量的增长倒挂的问题不解决,医药分开和整治医药腐败就是一句空话,这次整治医药腐败效果如何也就不难预见。二、限权放权加强对权力部门监督制约整治医药腐败重点不仅仅是医院,我看更关键的是有权决定进入医保的医药品种及其价格以及药品能否进入她方药店的权力部门。我经常服用的脑络通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药,但是N年来问了无数扬州药店都基本上没有卖的。显然,扬州市的各家医院和药店是没有权力决定脑络通能否进入扬州医药市场的。相信国家批准生产但是不能进入扬州医院和药店的常规药品不会仅有脑络通一种。只要智商不低于平均数就能明白,药企如果想使自己的产品进入拥有458万人口的扬州市场,就得首先打通相关权力部门的关节,其次才是对扬州各家医院的相关人员攻关。药品能否进入相关地方医保和医药市场是第一关,进入的价格同样决定药企利润大小和空间。换句话说,权力部门手中的权力魔杖变现金钱的能力远比医院院长书记和药品采购人员、开药方的医生大得多。根据公开报道,国家卫健委委托开展的一项课题梳理过去十年涉及医疗领域的2900多例刑事判决书后发现,”涉及行贿受贿的判例,器械、药品和耗材分别占比40%、30%、20%左右,45%的行贿受贿行为发生在决策环节,49%的行贿受贿行动者在行政管理部门,正职领导占比达到30%。”这里提及的“行政管理部门”恐怕不仅是医院,其行贿受贿占比最高,可见如果不限制相关权力部门的权力,权力的运行不公开透明,对权力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没有有效监督制约,医药腐败就不可避免。如果整治医药腐败漏掉或弄错重点对象,整治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三、价格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大数据时代政府有关部门如果愿意,完全可以做到使任何医疗器械、医药和医疗耗材的生产厂家、价格都公开透明,同样政府部门和患者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了解掌握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的性价比。比如不同厂家生产的扑尔敏在网络平台上的售价相差十倍以上甚至二十倍,既然扑尔敏是国家批准生产的药物,理论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药品疗效应该大致相同,如果患者有权根据零售价格自主选择厂家产品,相信没几个人会“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那些高价药和产品自然会自降身价。除少数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及耗材,绝大多数患者常用药品和医院常用医疗器械及耗材都不存在垄断性。即使是需要进口和有一定垄断性的产品,只要不允许使用单位指定独家或特定代理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竞争。试想如果没了“中间商”即数百万“医药代表”,信息公开透明,患者凭医生开的处方可以在药店或平台自主购买药物,医院医疗用的相关产品在患者结账时必须公开厂家、品牌及价格,还需要有关部门隔若干年就费劲来一次运动式“集中整治”吗?医疗器械、药品和耗材生产厂家与品牌、价格做到公开透明,完全可以有效挤出价格水分,降低患者和医保负担,于国于民都有百利而无一害,但这就需要对医保报销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整治腐败,无论是医药腐败还是政法腐败,亦或是任何其他领域的腐败,投入、限权和公开是治本关键,但这无异于从相关权力部门“虎口夺食”,所以看似简单,做到很难。坦率她说,指望权力部门都能够做到“不忘初心”,制订相关政策时自我限权、放权,恐怕不太现实。所以任何领域的整治和反腐都必须从政策源头开始,制定政策和决定政策、执行政策的部门必须分开,并且扩大制订政策的参与范围,并且在决策前通过公开渠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才有可能减少“政策腐败”。运动员和裁判员不能是同一个人,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然而真正做到却殊为不易!医药领域的反贪风暴正驶向深水区。这几天,“医药代表称不敢进医院”“今年已有159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多地医疗机构开始倒查回扣”等话题持续引发关注,让不少从业者感叹,“这次不一样,查得特别严近段时间,从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10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到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再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多部门联动、连番“喊话”,规模之大、规格之高的确是前所未有,释放出将医药反腐进行到底的强烈信号。特别是,一些院长、董事长被“带走”的真实执法案例,更让行业震动。事实上,我国的医药反腐已经开展十多年了,但现状是腐败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隐秘,成为危害国家肌体的沉痛痼疾。从披露的案例看,有的医生拿回扣堪比谍战片,每次与药商联系,都使用不同的电话号码,不说话不下车,收钱即走。一些药企为了规避法律,往往以赞助科研经费、学术会议等名义和医生“套近乎”、搞利益交换。医药腐败涉案金额之大,也令人咋舌,比如,某三甲医院曾以3520万元购入一台仪器,其中1600万元作为回扣被院长私吞。医药腐败的存在,不仅抬高了就医成本,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还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Q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患者吃什么药、使用什么级别的医用耗材,几乎都是医生说了算。试问,当一些医院的“大咖”,动辄被药企请去开会,“救命药”被当作利益交换的工具,那他还怎么能让患者信任呢?敢于刮骨疗毒,才能去腐生肌。反腐无禁区,一个“治病救人”的行业更应做到“干净、健康”。可以看到,此次医药反腐立足于“三全”,即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指向明确、路径清晰。短期来说,这将打击、清退部分营销不合规的企业;长期来看,铲除腐败毒瘤,将进一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患者获得感,并有望推动行业洗牌,扭转医药行业重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