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
破伤风疾病健康教育问答一、什么是破伤风?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的伤口,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以牙关紧闭、全身或局部肌肉持续性痉挛及阵发性抽搐为临床特征。其死亡率高,平均病死率为20%30%,重症破伤风死亡率高达70%,新生儿和老年人的病死率较高。二、破伤风的流行病学破伤风杆菌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灰尘、土壤、家畜如牛、马、羊等以及人的粪便中。破伤风杆菌容易被煮沸及消毒剂杀灭,但在不利条件下可形成芽抱,可以在土壤中生存长达数十年,芽抱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受煮沸4090分钟,可用高压消毒将其杀灭。当机体受到深刺伤、弹伤、动物咬伤、裂伤、挤压伤、开放性骨折等,芽泡侵入人体,并进入组织繁殖。各年龄均易感,以农民、工人、青少年为多见。不洁的接生史、脐部处理不当,易引起新生儿破伤风。患本病后免疫力不持久,均可再次感染。三、破伤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破伤风致病菌为破伤风杆菌,为梭状芽抱杆菌属,为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本身无侵袭力,致病作用主要由侵入人体后大量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所引起。破伤风外毒素分为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痉挛毒素可引起神经兴奋和肌肉痉挛,溶血毒素可引起溶血和伤口局部的组织坏死、心肌损害。四、破伤风的症状及体征一般破伤风病人都有外伤史,伤口较深,异物或坏死组织残留物未及时清理,小部分因伤口小,不易发现,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导致产生严重后果。破伤风的分期:1潜伏期潜伏期多为12周,也可24小时至数日,最长数月发病,新生儿破伤风为57日,故俗称“五日风”“七日风”。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短于一周发作多为重型破伤风;头面部破伤风病情往往较重。2 .前驱期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咀嚼肌紧张、肌肉酸痛、烦躁不安、哈欠等,可持续1224小时。3 .典型发作期咀嚼肌痉挛所引起张口困难是最早的典型症状,呈现“苦笑”面容,继而出现全身肌肉强直痉挛,即颈背部肌肉强烈收缩,腹部往前突,头向后仰,足后曲,呈“角弓反张”状。一般病人神志清楚,当出现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时表情十分痛苦,常因很轻微刺激,如光线、声音、触碰以及饮水等触发。五、破伤风分型破伤风临床特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破伤风毒素量,与疾病的潜伏期和症状发作到出现痉挛的间隔时间有关。破伤风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第二节破伤风的治疗原则和护理一、诊断标准破伤风诊断中临床表现的作用更为重要,并不依赖实验室病原学检查,因为破伤风杆菌的临床分离阳性率仅为30%,并且非破伤风者也可分离出此细菌。一般结合病史及破伤风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二、破伤风病人治疗原则(1)阻止产生毒素,包括正确的伤口处理和抗生素治疗。一般破伤风病人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口的情况直接关系到病情及预后,需要及早、彻底地清除伤口异物和坏死组织。对于表面已经愈合的伤口应扩开伤口处,用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换药;伤口小而深、感染重者,应扩开伤口用过氧化氢冲洗,也可以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并且不能密闭伤口,可予纱布遮盖;如肢体感染太严重无法保留,应及时截肢。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甲硝嗖。(2)中和非结合毒素:抗毒素(TAT)可以中和游离毒素和伤口细菌繁殖所产生的毒素,还可选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其副作用比TAT小,更安全。(3)对症治疗控制与解除肌痉挛:根据病情可交替使用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镇静剂常选用氯丙嗪或苯巴比妥钠;肌肉松弛剂首选安定。剂量和间隔时间依临床表现决定,使病人处于呼之能应的嗜睡状态,抽搐次数逐渐减少,齿间距逐渐增大,无呼吸肌痉挛和发给。国外还有研究表明,适当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硫酸镁等对预后可能有效。(4)防止并发症:抽搐频繁不易控制、喉痉挛、肺部感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病人,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可以改善通气并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予以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抗感染治疗。抽搐频者应禁止经口进食,并在应用镇静药物控制抽搐有效的基础上或者已行气管切开术后安置胃管,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或营养液,以补充营养及体液,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5)主动免疫:接种破伤风疫苗。三、破伤风病人的护理(1)消毒:伤口接触隔离,伤口敷料、器械专用,使用后的敷料和一次性用品焚烧处理。皮肤破损者不得护理破伤风病人。(2)宜安置于人员流动较少的单双间,房间应环境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减少探视及搬动的刺激。(3)生活护理:应该做好口腔、皮肤等生活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发生呛咳及误吸。不能进食的病人,痉挛控制后可安置胃管予以管喂营养液,必要时可予以静脉补充营养。(4)观察病人的痉挛、抽搐持续时间、间隔时间以及程度和伴随症状。(5)并发症及意外发生: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气管切开后的病人还应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加强安全措施,使用床挡,防止坠床。病人抽搐、痉挛时,勿强行按压肢体,以防骨折发生,在关节处放置软垫保护。(6)心理护理:多关心、体贴、陪伴病人,鼓励病人表达疾病感受,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保持情绪稳定,以使其配合治疗。(7)健康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破伤风的认识;加强劳动保护,防止外伤;指导公众不要忽视小伤口,如木屑、竹签、锈钉刺伤,受伤后及时到医院就医,正确处理伤口,接种破伤风疫苗,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避免不洁接生,防止新生儿及产后破伤风。四、破伤风怎样进行预防破伤风是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预防措施如下:(I)采用自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TT),可使机体产生破伤风抗毒素(TAT),从而预防破伤风发病。一般在婴儿阶段注射的“三联”疫苗,就含有破伤风类毒素,共注射3次。为使免疫力保持持久,1年后应强化注射1次,以后每隔5年强化注射1次。上述注射方法按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程序进行。总之,接受过全程预防注射者,一旦受伤,只需再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就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如果未坚持强化注射,只是在婴儿阶段注射过,过了免疫年限,受伤后不采取措施仍然可能发生破伤风。(2)被动免疫指的是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3)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包括使用3%过氧化氢清洗或湿敷伤口,通过无菌技术清创,并去除缺血坏死和已被污染的组织异物,以及有效的止血和健合伤口等。经以上处理使伤口或者创面形成有氧无菌的环境,杜绝破伤风的侵入与繁殖,这一点在大面积烧伤、冻伤和复杂创伤及动物咬伤时尤为重要。(4)宣传、推广科学方法接生,结扎断脐时严密消毒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