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为全面深化"十四五"时期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切实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加强“一案三制"建设,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坚持预防与处突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最大限度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稳妥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较大地提升了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安定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1 着重"一案三制"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1.1.1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下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关于做好市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化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领导。按照市级总体、专项、部门应急预案分类分级建设,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预案系统。1.1.2 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健全。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全力构建"权责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始终把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健全了全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一是市、县两级政府常设应急管理办公室。二是市公安、水利、气象、林业、卫计、安监、环保、国土、民政、教育、城管、供电等部门和单位设置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市应急委其他成员单位也明确了相关科(室)或人员承担应急管理工作。三是乡镇(街道办)、村(居、社区)、企业、学校、医院、景区和民族村寨等重作责任人。全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日益健全和完善。1.13 应急管理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严格遵循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部门法律规章,努力提高应急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制定出台了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关于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规定和处置流程细则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等制度和规章,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1.14 4 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卓有成效。结合工作实际,我市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机制、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机制、应急管理目标考核机制、应急管理总结评估机制、突发事件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部门会商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发布机制等。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共享、应急响应、协调联动步骤等。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1.2注重加强"三个创新",应急管理呈现新局面立足"大应急""大安全"战略思维,着力落实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力推动应急管理呈现新局面。1.2.1 公共安全管理责任落实落细有创新。按照"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职工全员应急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定期通报制度和问责制度。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级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中,根据目标成果考核管理绩效,推动安全管理责任落地见效。1.2.2 应急科普宣教形式有创新。始终坚持把应急科普宣教作为普及干部群众应急避险知识的主要手段,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各类防灾减灾知识读本为重点内容,注重创新宣传手段,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视、报纸、网站、政务公开栏和科普宣传栏等载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大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力度,有效提升了干部群众的应急管理知识储备和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应对能力。1.2.3 人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有创新。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机制创新,建立了以"专业救援队伍为主、非专业应急队伍为辅、民间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相结合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机制,保证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了 "横到边、纵到底”的救援体系。 L3注重增强"四个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13.1 抓重点领域,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一是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二是建立全市的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对隐患登记、整改销号和重点督办。三是加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按照"谁主管、谁监测、谁预警、谁发布"的预警管理要求,落实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常态化监测预报。全市突发事件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1.3.2 抓机制建设,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狠抓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一是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突发事件现场指挥专业处置模式,突出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工作,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及善后、灾后重建工作,有效防范规避次生衍生灾害,全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完善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共享机制,按照省应急办关于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的要求,严格落实信息报送责任制。三是完善了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机制,对较大级别突发事件,政府分管领导要赶赴现场协调处置,重大及以上突发事件政府主要领导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对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设置、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对决策指挥、专业处置、社会响应等工作环节不断细化,全面提高统筹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1.3.3 抓源头治理,增强监测预警能力。高度重视源头治理,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对危险源、危险区域的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灾害和事故隐患。公安、安监、环保、气象等部门,注重源头治理,加强苗头管控,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台账和数据库,不断完善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研判综合机制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有效预测预警并成功化解处置了多起突发事件,极大地减少和避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13.4 抓重点环节建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抓应急平台建设,14个县级应急平台全面建成,与省应急平台联网运行。气象、公安、人防、城管、卫计等部门均建成应急平台体系。同时对乡镇(街道办)应急平台延伸管理体系目前已在实施中。二是抓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建设,市各应急指挥部、各应急职能部门加强了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库建设,强化对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全市大部分乡镇(街道办)基本配备了消防车、通讯、预警器材等设施设备及应急救援物资,所有乡镇(街道办)卫生院配齐了救护车,学校、企业、景区、民族村寨等基层单位也按照规范化要求配备了相应必备设施设备和应急救援物资,部分重要景区设立了消防站。以应急平台、应急装备、应急物资为重点的应急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4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十三五以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以及应急管理的新任务、新要求,我市应急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1A1 应急预案实用性实战化水平不高。应急预案编写不规范,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演练针对性、实战性不强,平战结合、编演结合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1.4.2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仍不到位。一些地方应急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人员业务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县(市、区)应急办专职副主任兼职现象严重。1.4.3 应急保障能力亟待加强。物资储备库容不足、储备分散、品种单一,管理不善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装备水平差、科技含量低、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弱的问题仍然突出。1.4.4 互联互通互享的应急平台体系尚未建成。由于市政府和新蒲新区、南部新区应急平台建设受场顺口网络条件制约还未建成,纵向横向应急平台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造成省、市、县、乡应急平台体系断层,部门应急平台孤立,形成孤岛。1.4.5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仍不规范。部分基层单位值班值守条件差,制度不健全,待遇不到位,应急值守工作仍有缺岗脱岗现象。应急信息报告仍有迟报、漏报、瞒报、误报的情况,应急信息报告工作仍需规范。1.4.6 预防和监测预警水平仍较落后。监测预警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建成,监测预警能力较低,预警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待解决。风险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仍需健全。1.4.7 基层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能力薄弱。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基础较差,应急经费投入不足,应急装备简陋,物资储备不足,应急队伍多为兼职,待遇无保障,缺乏专业救援训练,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特别是城市高层楼房救援难度较大,乡镇所在地及广大农村消防力量薄弱、救援无力。由于投入不足,农村自然灾害和事故保险制度不健全,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弱,灾区群众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1.4.8 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处置亟待规范。对较大以上级别突发事件处置,上级业务部门各行其责、单独行动,多从行业自身的角度去应对处置,往往导致属地政府在多头指挥的情况下,无所适从。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指挥统筹协调较差,不能形成真正的处置指挥合力,致使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果上大打折扣。1.4.9 社会公众应急意识有待增强。干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协同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公众和单位公共应急安全的认识有待提高,防灾避灾常识有待增强,系统全面的公共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局面尚未形成。1.4.10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时间慢"、发布人"级别低"、发布形式不统一等问题依然突出。2.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2.1 总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聚集凸显期。一方面,要实现全市摆脱贫困,同步小康目标,对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非自然的风险交织并存,社会矛盾日趋突出,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突发事件处置应对难度增大,对常态应急管理和非常态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2.1.1 自然灾害方面。处于高原向丘陵和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在高原的东北部,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受全球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常有春旱、夏旱、秋风、倒春寒、霜冻、凝冻、绵雨、暴雨、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突发性强降雨造成城市道路积水、大面积停电停水、通讯中断、交通瘫痪、危旧房屋坍塌、山洪暴发、山体滑坡致人员伤亡的风险隐患较为突出。2.1.2 事故灾难方面。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市有高危高风险点位6000余处,有2.9万公里各类公路,812公里水上航道,近600公里油气管线。高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标准低,安全监控难度大;低等级公路里程长、危险路段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