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李智福--“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docx

    • 资源ID:63575       资源大小:11.6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李智福--“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docx

    【李智福】“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栏目:思想探索发布时间:2015-08-01 22:55:09标签:“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作者:李智福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16版)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十二日甲辰耶稣2015年7月27日李智福,男,中山大学哲学系2014级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逍遥之境与吊诡之言基于悖论或矛盾的庄子哲学研究。博士导师:中山大学教授陈少明通讯评委:南京大学教授颜世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庄子(约前370286)与孟子(约前372-289)皆战国中期人,二子并世,与齐宣王、梁惠王同时。庄子为宋国蒙人,然其学脉在楚,学界称之为“宋人楚学”;孟子则属于邹国人,与孔子籍里鲁国相邻,其自称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世遂以“邹鲁之士”代称儒家。宋国与邹国距离不远,同为思想巨擘的二子却在各自著作中互不道及,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公案。明人焦也指出,“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也”(庄子翼),庄、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庄子发扬光大老子之学,孟子则嫡传克绍孔子之道,使得道家与儒家最终超越百家诸子,成为中国文化、神州慧命的“任”“督二脉。庄孟二子虽然互不提及,但有一条隐微的思想史线索可以沟通二者,即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众所周知,庄子以齐物论名世,并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此或是孟子对庄子的一种学术反驳,亦未可知。明人郭孔建云:"庄生曰'齐物,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此是辟庄周。”(垂杨馆集论孟)形式上,“万物一齐(庄子)与“物之不齐”(孟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所以如此大,乃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之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庄子的齐物论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恰恰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噫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即万物存在皆“天完具足”。章太炎先生云:“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齐物论释序)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所谓“胞有重间,心有天游”(庄子外物),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唐司空图语),庄子“把有限的宇宙点化成无穷的境界”(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庄学代表了人类精神之高举远慕、隽永深致的一面,这种生命境界用庄子之语言之,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马蹄),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庄子云:“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庄子庚桑楚)庄子哲学时刻警醒着人类,当心文明会走到文明的反面。千万年来,以文明自许的人类从来没有摆脱过战争、屠杀、浩劫的威胁,而这些屠杀和浩劫,莫不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庄子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平实的常识之语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为神农之言者”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云: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征,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屣小屐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孟子曾云:“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在这里严格区分了“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大人之事”是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大人”是“劳心者”,因此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放勋)、禹、契、皋陶等都属于这类人;“小人之事”是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小人”是“劳力者”,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实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孟子虽然没有明确说“劳心”与“劳力”二者有高下之分,但却认为二者有“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之别,其中表现出儒家士大夫那种浓烈的精神贵族的气息,这与论语子路篇“樊迟请学稼为圃”而孔子两拒之可谓一脉相承。唐君毅先生指出,孟子哲学是立人之道。孟子之学说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气息,是对人性、人伦、人世等当所具备的终极价值的观照,人类高于禽兽、精神高于蛮力、文明高于蒙昧。孟子执着于“物之不齐”的原则当归本于他对人性之“先立乎其大'的信念,并因此为出发点而驰鹫于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天下大同”的终极追求,其以“舍我其谁”"修其天爵的精神希望能匡正天下。所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孟子最终发扬光大孔子之学而奠定了中国士大夫的操持精神。刘勰云:“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文心雕龙诸子)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腐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庄孟“越世高谈,自开户牖”,唯其能独辟蹊径,方能体现思想的张力,二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始终是阴惨阳舒,此消彼长,并以此而实现互净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李商隐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可谓是庄孟精神互补的诗化言说。晚清学者刘鸿典先生指出,庄孟可能是“千里神交而心相照”(庄子约解序),此言不虚。在中国古今土子的人生中,孟子”卒面盎背”的仁者信念和庄子“不薪樊中”的自在精神应该说是埋伏在他们生命深处的动静两脉。在另一种意义上,当庄子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时,孟子则云“上下与天地同流”;当庄子云“万物与我为一”时,孟子则云“万物皆备于我”;当庄子云“不为轩冕肆志”时,孟子则云“说大人则藐之”。这些近似的名相背后不正隐含着近乎一致的哲人情怀么?刘勰论晚周诸子云:“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两千多年前,庄孟已然为神州文化、土人传统深植灵根,他们标心万古、送怀千载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信念便是“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

    注意事项

    本文(李智福--“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