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

    • 资源ID:617515       资源大小:319.7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

    卜T阂为曲上号(华东)CHINAUNIVERSITYOFPETRO1EUM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学号:班级:姓名:指导老师:目录一前言1.1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目的和意义1.2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内容1.3 工区概况和场地规化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2.1 数据采集2.2 数据处理2.3 结果解释三反射波法地震勘探3.1 数据采集3.2 数据处理33结果解释四实习总结一前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所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1.1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本次实习安排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意在使同学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增强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熟悉并掌握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成果解释的流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2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实践了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在浅层地震勘探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包含了两种方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实际步骤,其具体流程如下:V数理I.IJ数据成图图件分析与解释(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流程图)悔冰城1.3 工区概况和场地规划1.3.1 工区概况黄岛区是山东省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又名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总面积约为2220.1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139.26万。其北部6街道与王台镇(含黄山经济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和董家口港区均位于黄岛区。岭起伏,沟壑纵横有海拔100400山山脉,陡峻挺拔,/对天然屏障。主峰海拔724.9米。黄岛图11黄岛地图区地处北选战季风区域内,风速平均5.4M/S,年平均瞬时风力大于8级天数为71天。由于本次地震勘探实习时间有限,仅安排了站内实习内容,以浅层地震的折射和反射为主。实习工区为学校操场,由于区域较小、测线较短,基本不受区域地质的影响。1.3.2 场地规划实习场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医院北面的操场(北纬35.942度;东经120.169度)。由于操场形状近似长方形,所以我们平行于操场长边的直线为测线。为了便于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之间进行对比,以便更加方便直观的说明问题,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的测线应当尽量重合。测线示意图如下:图1-2测线示意图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折射波法是在距震源较远的位置上,观测来自地下经岩层分界面上滑行后返回的折射波。对于具有多层介质的地层,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在每层介质中的速度不一样,如果某一层的速度大于它上一层的速度,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则会产生折射波,二者的界面为折射面,此时折射波以临界角沿界面滑行,以不变的角度返回地面。折射波的到达时间与折射面的深度有关,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接近于直线,其斜率决定于折射层的波速。由于折射波要在临界角之后才出现,因此在震源附近观测不到折射波,这个观测不到折射波的区间称为盲区。示意图如下图2-1所示。图21折射波示意图2.1 数据采集2.1.1 采集仪器接收装置:共48道每次24道同时接收。如下图:图2-2接收装置震源:铁锤敲击铁板触发如下图:2.1.2 图2-3震源图2.1.3 观测系统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工区情况,并进行试采集后,我们确定的浅层折射波法地震勘探系统参数如下:偏移距S8m道间距:2m采样率:0.25ms采样时间0.5s图2-3折射波法观测系统示意图2.2 数据处理2.2.1 处理原理方法:to差数时距曲线法求界面截距时间法是界面为平界面时的方法,当界面是任意界面,时距曲线不是直线时,就不能再采用截距时间法求界面了。这时可采用差数法求界面。to差数时距曲线法又称to法,其应用条件为: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埋藏深度大得多,波沿界面滑行时没有穿透现象。在相遇时距观测系统下,由激发点01、02得到两条相遇折射波时距曲线S1、S2o如图所示,取排列上任一点D,在相遇时距曲线可以得出tkt2的旅1=O1ABDO2ECD令K=则上式可以写为:力=K11Zcos/只要能分别求出K或to值,就能求得折射界面的法线深度ho所以当V1已知的情况下,关键是求v2值。为求V2值,再引入时距曲线的另一个差数并令其等于(X)2sinicos匕2sinicosV2sin12cosdx最后可以求出计算界面速度的公式:r=2cos<-,d当折射界面倾角6W15。H,cos1,此时上式可简化为:Vz=2r因此只要根据(x)=t1-t2+T,在相遇时距曲线上构制(x)曲线并求其斜率的倒数,然后代入上式则可求出V2。由于V2已求出,则K便为已知,则进一步可以求出h。然后以各观测点为圆心,以其对应的为半径画弧,可得出一系列圆弧,作这些圆弧的包络线即为折射界面的位置。2.2.2 拾取初至由软件得到双边放炮地震记录如下图:n1111IfSI1I1H11WwIWhI临i-u?吊Inb,X;IHIIJJM:;I.-1.Ir:jJ.一.:j.Hi.123双边放炮24道地震记录图由上图得到初至时间如下表:表一:折射波法初至时间记录表道号南边激发折射波ms南边激发宜.运波ms北边激发折射波ms北边激发直达波ms1224.6263.31191.263451.88178.5530.7857.1555.4168.82634.2965.9551.88161.79736.0572.98B1154.76837.8180.0248.36146.84938.6987.9344.84138.931040.4594.9643.96131.891141.33102.8843.09123.981243.09110.7942.21116.951344.84117.8340.45109.031447.48125.7439.571021548.36131.8937.8195.841649.24139.8135.1787.051750.12147.7232.5380.021851154.7630.7874.741952.76161.7928.1465.952053.64169.726.3861.552154.52177.6224.6258.912254.52185.5321.9855.42353.64192.5720.2246.42453.64198.7214.9537.81(注:由于前四道为坏道,故数据未能读出)2.2.3 数据计算由地震记录分析可知记录到的地层大致可分为两层1第一层素的V1由表一作出直达波时距曲线如下:图24直达波时距曲线由速度等于斜率的倒数得出两次激发直达波速度如下:V11=27134msV12=286.57ms取平均值得:V1=278.96ms2第二层速度V2由表一作出折射波时距曲线并对其进行多项式拟合如下:由上图算出互换时T=6935ms由(x)=t1t2+T得到下表:表二(x)数值表xn810J2耳161820222;262830(x)ms30.6669.3569.3544.7351.765!58.863.265.8467.5970.23比高加¾2343638如-12-1146485052549(x)ms73.7477.2679.983.4286.9489.5793.9796.6199.25101.89102.77108.04由上表数据作图如下:距离×m图2-6(x)-X图所以1=2vf1=21.6395x1000=1219.88ms3深度h由£-彳.-%计算得K=143.282cosr21I-sin2i2J1-(1fIV¥由to=t1+t2-T帝=,施丁得下表祝表三玷,h数值表睇x/1D81012141618202224262830ts18.5816.8316.8217.716.82K1815.0615.0715.95SB2.6621422.4114022.409972.5360562.409972.031712.1577972.159232.285316宪禺323436383-12444648505254ts15.9417.716.8215.0613.312.4311.5510.679.797.154.51深度晌2.2838832.5360562.409972.1577971.9056241.780971.6548841.5287981.4027111.0244520.646193由上表做出剖面图如下:图26深度剖面图2.3 结果解释由以上计算结果及深度剖面图可知,地下浅层大致分为两层,第一层为低速层,速度大概为279s,第二层为高速层,速度大概为1220mso两地层的分界面买深为13米,且沿着测线由南到北界面埋深逐渐由3米渐减小到2.5米,然后由2.5米略微增加,最后再减小到1.25米,具体趋势参见图2-6。三反射波法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是在靠近震源的不同位置上,观测地震波从震源到不同弹性分界面上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动,研究由不同界面反回来的反射波场,可以解决地下岩层的产状、结构、构造,甚至于岩性等问题。3.1 数据采集3.1.1 采集仪器同折射波法勘探,具体参见图2-2,2-3激发条件:实

    注意事项

    本文(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