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docx
2023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的基本方针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落实党中央对教育的决策部署,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加强核心素养导向,完善课程标准体系,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课标)进行修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2023课标)于2023年4月颁布实施。本研究将首先分析2023课标顶层设计的变化,再从课程标准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对2011课标和2023课标(小学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探析2023课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策略。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学科课程标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过渡期(20012014年)和初创期(2014年至今)。前者实现了从学科教学大纲到学科内容标准的逐渐过渡;后者实现了从学科内容标准到核心素养统领的"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初步发展。随着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两个核心内容。本次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在课程标准中融入学业质量标准,使”内容为纲+质量驱动的课程标准发展取向逐渐趋于成熟。(-)2011课标:实现从"教学大纲到"内容标准的过渡2001年以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纲领性文件以规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为主。据史宁中教授回忆,直至1999年制定我国最后一个教学大纲时,编制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仍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拉开了21世纪国家层面课程改革的序幕,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从教学大纲时代迈入课程标准时代。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双基,以及经2011课标的修订和完善后提出的"四基"四能与"十个关键词,凸显了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例如,«2011课标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要求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能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学段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全面、持续与和谐发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虽然也提到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思想品德的养成,但主要是规定各学科的知识内容。由此可见,«2011课标实现了从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大纲到关注个体发展的内容标准的过渡,不失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但处于过渡期(2001-2014年)的课程标准尚未形成与内容标准相一致的评价体系。(二)2023课标:实现从"内容标准到"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统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课程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规定学生"学什么的内容为纲取向,应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发展了什么核心素养。过去在课程标准中缺少学业质量标准,缺少对学生表现能力的基本规定,作为教学指导依据的课标的指导力就会大打折扣。鉴于此,需要制定刻画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学业质量标准,积极回应并落实意见关于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使课程标准走向"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统整。2023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23课标小学阶段学业质量标准分别描述了各学段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以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形成与发展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情况。如果说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依据,那么学业质量标准则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和评价的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是现有课程标准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二者联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023课标实现了从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两方面构建更为完善的义务教育阶段育人体系的飞跃。这一来自顶层设计的变化,引领着我国课程标准从"内容为纲时代走向”内容为纲与"质量驱动并驾齐驱的新时期。21世纪初期新课程改革的主题词是"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突破了"双基只关注知识本身的局限,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关注和要求。但"三维目标”仍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地描述和科学地界定。正因如此,"核心素养一词首次在意见中被提出,其目的是借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培养具备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作为此次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之一。下面根据2023课标的章节架构,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呈现数学新课标在小学阶段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一)4浮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至今为止,数学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和模型。据此,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为了彰显数学课程在培养不同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具有整体性与一致性的特点,2023课标直接以"三会为课程目标进行顶层设计,以此统领“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中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因此需要通过数学特有的手段,比如"量化符号化等方法,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的眼光可以看作数学抽象的门槛,更接近一种从数学出发看问题的角度,况且对义务教育而言,整体上也确实"拔不到数学抽象能力那么高的程度。因此在小学阶段,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形胡口发展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数学具有抽象的特征。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在得到数学的研究又掾之后,需要借助数学的方法得到数学的研究结果,逻辑推理是数学得以严谨发展的有效方法。小学阶段需要有推理意识,包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或运用算法法则,体会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但还达不到逻辑推理的高度。因此在小学阶段,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形成和发展推理意识、运算能力,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数学具有严谨性的特征。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在得到数学的研究结果后,反过来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现实世界,构建数学模型是应用数学的基本途径。小学阶段需要有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如能够意识到生活中的大量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但还达不到数学建模的难度。因此在小学阶段,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数据意识,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数学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特征。(二)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2011课标提出了体现数学内涵的"十个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因此,把这十个表述称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恰当的。2023课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量感,将这"十一个关键词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并依据"三会观点进行了归类。此外,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核心素养还具有可发展性,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表现分为了小学与初中两个层次,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1数学眼光: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创新意识在小学阶段,数学眼光意味着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具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并感悟到符号的数学功能,能学会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并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此外,数学眼光还体现在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因而2023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相比于2011课标增加了量感。2.数学思维:推理意识、运算能力在小学阶段,数学思维意味学生拥有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知道可以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以及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2023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将«2011课标中的推理能力弱化为推理意识,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3.数学语言: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在小学阶段,数学语言是指学生能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能够意识到生活中的大量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数学语言也体现在学生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因此,2023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将«2011课标中的"模型思想改为更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模型意识,数据分析观念弱化为"数据意识"。在课程内容部分,2023课标未改变2011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领域的划分,仍包括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不同的是,2023课标调整了学段划分以及部分领域的内容结构,并更加注重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布局(见表1)。表1两版课标小学阶段课程内容主题的比较内容领域2023课标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数与代数1.数与运算2.数量关系1.数与运算2.数量关系1.数与运算2.数量关系r/r4图形与几何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V4统计与概率1.数据分类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2.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综合与实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由表1可见,2023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结构化特征,分别对四个内容领域进行了整合或调整。其中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将五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图形与几何”部分将四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统计与概率把"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综合与实践设计了"主题式学习。此外,与以往不同的是,2023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分别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