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兴安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553479       资源大小:27.3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兴安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40CCSB60H1507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DBXX/TXXXX-XXXX兴安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TechnicaIspecificationforafforestationof1arixgmeIinirupr(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造林基本原则14造林作业设计15造林地的选择16林种确定27树种选择与组成28造林密度29造林配置方式210造林苗木311整地312植苗造林413抚育管理414检查验收515造林技术档案5附录A(资料性)呼伦贝尔地区兴安落叶松覆土防寒区域划分6本文件按照GB/T1.1-202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提出。本文件由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柴河林业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鲁海涛、常金财、牟亚男、齐雅静、宁心哲、程利、孙双红、毛弘宇、吕琳、韩照日格图、李欣、武恩齐、李向飞、李秋荣。兴安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兴安落叶松造林的作业设计、林种、树种选择与组成、造林密度、种植点配置、苗木、整地、植苗造林、抚育管理、检查验收、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呼伦贝尔地区兴安落叶松适生区内的人工造林。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DB15T389-2023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DB33/653-2007林业容器育苗1Y/T1607-2003造林作业设计规程DB15/374-2002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1Y/T2083-2013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技术规程GB/T18337.4-2008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3造林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目标明确、适地适树、良种壮苗、乔灌搭配、细致整地、精细栽培、合理密度、抚育保护的原则。4造林作业设计参见DB15T389-2023<,5造林地的选择适宜在排水良好的中性、微酸、微碱性土壤进行造林,在干旱低山丘陵、平缓沙地也可进行造林。参见DB15T389-202Ie6林种确定6. 1公益林包括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林)、特种用途林。参见DB15/T389-202Io6.2 商品林包括用材林。参见DB15T389-202Io6.3 兼用林参见DB15T389-20230如落叶松林苗兼用林等。7树种选择与组成可与樟子松、云杉、白桦、杨树、山杏、山荆子等树种进行块状或带状混交。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混交应加大灌木的比重。8造林密度8.1 密度调控原则根据建设区立地条件、营造类型和培育目标等科学调整造林密度。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可适度加大初植密度。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适当降低初植密度。8.2 造林密度造林密度要根据造林小班的立地条件和经营价值取向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一般为16672500株/公顷(防护林带一般为850株/公顷);湿润、半湿润区一般为12502500株/公顷;干旱、半干旱区一般为8301000株/公顷,林苗兼用林一般为22202500株/公顷。9造林配置方式采用防护效益显著和有利于落叶松生长的种植点配置方式。8.3 种植行方向行的方向在风沙区与主害风方向垂直,丘陵山区与等高线方向平行,平地以南北行为主。8.4 配置方式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平缓山地、平原和丘陵区,“两行一带”是落叶松主要造林模式,湿润、半湿润区林带间距68米,干旱、半干旱区林带间距810米,落叶松林苗兼用林林带间距23米;行带内防护林一般采用品字形配置,用材林一般采用正方形、长方形配置的。10造林苗木苗木按DB15T389-2023规定执行。10.1 三证和标签造林苗木必须具备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合格证和标签。10.2 苗木规格10.3 .1裸根苗一般用2-3年生裸根苗造林,公益林应使用DB15/374-2002规定的落叶松I、II级苗木,商品林应使用DB15/374-2002规定的落叶松I级苗木。10.4 .2容器苗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造林应使用落叶松容器苗,一般采用1+1年生或者1+2年生容器苗造林,其苗木应符合DB33/653-2007的规定。10.3苗木管理裸根苗起苗前应灌透水,起苗后应进行分级、蘸根、假植等处理,同一地块应栽植同等级的苗木。容器苗可运到造林地后灌足地水后栽植。野生苗起苗要在土壤状况良好,能成坨的地区,起苗后用草绳等包装。11整地11.1整地时间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在冬季漫长的东北地区整地时间安排在造林前一年秋季。11.2 整地基本要求整地以尽量减少自然植被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原则。整地面积、体积以满足幼苗成活、初期生长为宜。11.3 整地方法一般为局部整地。常用块状整地(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带状(水平沟整地、机械开沟整地、半地下畦田式整地)。按DB15T389-2023规定执行。12植苗造林12.1 造林时间一般在春季或者秋季造林。春季造林在苗木发芽前完成,一般以土壤解冻深度达到20-30Cm为宜。雨季造林在雨量充沛的7-8月进行,以下过一、二场透雨且出现连阴天时为最佳时机。秋季在苗木完全木质化,即地上部开始休眠,根系还在生长时进行。12.2 造林方法12.2.1 裸根苗造林应采用植苗桶提运苗木,积极采用筑台、覆膜、蓄水渗膜、生根粉、菌根剂和深穴、降位、靠壁、深植、秋夯地等抗旱和防止生理干旱的窄缝栽植造林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宜大力推广坐水栽植。栽植穴的规格应为苗木根幅的1.5倍,栽植时苗木要舒根扶正,深浅适宜。先回填表土湿土,后回填新土,按“三埋两踩一提苗”方法造林,埋土深度为苗茎原土痕以上1-2厘米处。12.2.2 容器苗造林尽量使用可降解的容器,如选用了根系不易扎投容器,将容器整体剥离或割破剥离露出基质,将己经剥离容器的苗木置于穴内,填土、挤实,整平穴面,土壤墙情不好时灌足水,水干后覆干土至容器以上1-3厘米。12.2.3 机械造林地势平坦,便于机械作业的地段采用开沟犁、植树机、挖穴机等进行机械造林。13抚育管理参照GB/T18337.3有关条款执行。14检查验收参照GB/T15776-2016有关条款执行。15造林技术档案造林技术档案主要内容应包括造林设计文件、图表、林木种苗情况、造林使用情况、抚育管理情况,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检查验收情况、各工序用工量级投资情况、林权台账和各种科学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材料。参见DB15T389-2023«附录A(资料性)呼伦贝尔地区兴安落叶松覆土防寒区域划分序号区域*覆土防寒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水源林区否2呼伦贝尔高平原护牧林区否3大兴安岭南部山地、丘陵防护林区否

    注意事项

    本文(兴安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