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应知应会手册教师版.docx
南阳理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应知应会手册(教师版)教师教育学院二。二二年九月第一部分: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内容1第二部分:专业认证基本知识7第三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41第四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级)45第一部分: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内容一、基本概念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证明接受认证专业所培养的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能力素质能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指导思想师范类专业认证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三、核心要义“一根本一即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宗旨,引导高校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明确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聚焦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两目标”:即把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和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两个目标。“三任务/即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三个任务。四、认证理念学生中心一一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一一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一一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五、认证原则建立统一认证体系,注重省部协同推进,强化高校主体责任,运用多种认证方法。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六、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建立健全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评促强,追求卓越。七、基本特点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八、指标体系8个一级指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若干个二级指标:中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三个级别认证略有不同。学前教育参加学前教育专业第二级认证,共有38个二级指标。九、考查重点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十、认证标准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际,分类制定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作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依据。十、认证程序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现场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等7个阶段。1申请与受理地方所属院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教育评估机构提交认证申请。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向评估中心提交认证申请。教育评估机构依据受理条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专业,进入自评阶段。2 .专业自评高校依据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自评工作,按要求填报有关数据信息,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3 .材料审核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专业,进入现场考查阶段。4 .现场考查教育评估机构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特别注重了解毕业生教书育人情况,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向高校反馈考查意见。5 .结论审议教育评估机构对现场考查专家组认证结论建议进行审议。6 .结论审定教育评估机构将审议结果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提交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认证结论分为“通过,有效期6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年”“不通过”三种。认证结论适时公布。7 .整改提高高校依据认证报告进行整改,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逾期不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终止认证有效期。十二、认证结果使用认证结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通过第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通过第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所在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设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幼儿园分领域教育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师范毕业生按照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学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视同笔试合格。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第二部分:专业认证基本知识问答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2 .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是什么?答:师范毕业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与此同时,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也面临着开放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亟待建立、综合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特色亟待强化、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亟待引导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讲话时强调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课程,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3 .师范类专业认证依据哪些文件精神?答:经过多次试点,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于2017年10月26日发布,同时颁布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系列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在全国启动。同时,下发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试行)等配套文件,并建设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管理信息系统”(网址)。师范教育改革具有延续性,除了上述文件精神和相关标准外,还需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同时还需要参考有关师范生教育实践方面、师德教育方面等其他专项通知与要求。4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1)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O: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1ityImprovement,CQD,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一反馈一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5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1)统一体系原则: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实施整体规划,开展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严格结论审议,构建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2)省部协同原则: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3)高校主责原则:明确高校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引导高校积极开展专业自评,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4)多维评价原则: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6 .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架构是什么?答:师范类专业认证针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类型层次复杂多样现状和特点,构建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体系架构,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基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