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湖南中医大方剂学讲义09理气剂.docx

    • 资源ID:509657       资源大小:21.7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南中医大方剂学讲义09理气剂.docx

    第九章理气剂越鞠丸(茸术丸)药物组成:香附川苜苍方剂名称:越鞠丸(苜术丸)术桅子神曲各等分(各1Og)半夏厚朴汤药物组成:半夏一升(工2g)厚朴三两(qg)茯方剂名称:半夏厚朴汤苓四两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Og)苏子降气汤药物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各75g)川当归去芦,两半(45g)甘草燃,二两(EOg)前胡方剂名称:苏子降气汤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3Og)肉桂去皮,一两半(45g)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4¾)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叶定喘汤药物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麻黄方剂名称:定喘汤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苓法制半夏旋覆代赭汤药物组成:旋覆花三两(qg)人参二两(Eg)生姜五两(ISg)代赭石一方剂名称:旋覆代赭汤两(Gg)甘草炙三两(qg)半夏洗,半升大枣十二枚,擘(4枚)方剂类别:理气剂f行气方剂名称:越鞠丸(茸术丸)药物组成:香附川苜苍术桅子神曲各等分(各6Og)用法: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qg,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作汤剂煎服)。功效: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胸膈痞闷,脱腹胀痛,暧气吐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O病症分析:气郁而肝失条达,则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气血郁久化火,则见暧腐吞酸吐苦之火郁;气郁即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而见恶心呕吐。反之,气郁又可因血、痰、火、湿、食诸郁导致或加重。O方解:O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得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脱腹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若气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等以助行气解郁;血郁偏重者,重用桃仁、赤芍、红花等以活血祛瘀;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以助利湿;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以助消食;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桅,酌加黄苓、黄连以助清热泻火;痰郁偏重者,酌加半夏、瓜篓以助祛痰。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辨证属“六郁”者。方剂类别:理气剂行气方剂名称:半夏厚朴汤药物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G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苏叶二两(Gg)用法:合为粗散,每服五钱匕(工为),水二盏,生姜二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姜三片,水煎服)。功效: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脱腹胀痛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薄,脉沉弦。O病症分析: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方解: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星期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节,宣肺利咽。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瘠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气滞痰阻证。4,使用注意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颔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方剂类别:理气剂一降气方剂名称:苏子降气汤药物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各75g)川当归去芦,两半(45g)甘草燃,二两(GOg)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3Og)肉桂去皮,一两半(45g)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45g)生姜一片,枣一个,苏叶五叶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Gg),水一盏半,入生姜一片,枣6个,苏叶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效:降气平喘,去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O病症分析: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H"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使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下虚1是指肾阳虚衰于下,一见腰疼脚弱,二见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见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等。O方解:O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以加强其降气平喘之功;兼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上实下虚者。4,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阴虚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方剂类别:理气剂降气方剂名称:定喘汤药物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苓法制半夏用法:水二盅,时二盅,作一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效:宣降肺气,清热化痰。口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O病症分析: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所致。症见哮喘咳嗽,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咯出等。O方解:O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亦为降气平喘之常用方。用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之喘咳证。临床应用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若无表证者,以宣肺定喘为主,故麻黄可减量应用;痰多难咯者,可酌加瓜篓、胆南星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功;肺热偏重者,酌加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壅肺者。4,使用注意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皆不宜使用。口方剂类别:理气剂一降气方剂名称:旋覆代赭汤药物组成:旋覆花三两(qg)人参二两(Gg)生姜五两(2%)代赭石一两(Gg)甘草炙三两(qg)半夏洗,半升大枣十二枚,擘(4枚)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口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脱痞闷或胀痛,按之不痛,频频暧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百腻,脉缓或滑。病症分析: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胃脱痞闷胀满、频频暧气,甚或呕吐、呃逆等证。方解:O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硬,暧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胃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若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大枣,或重加赭石用量,以增重镇降逆之效;痰多者,可加茯苓、陈皮助化痰和胃之力。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注意事项

    本文(湖南中医大方剂学讲义09理气剂.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