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如何述写.docx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如何述写O1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标杆,它是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合理、合宜、合意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述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陆续印发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义务教育等各个学科、学段的的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实施和教学建议都相应地提出了课程应“立足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二例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年版)提出“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3年版)也提出了“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在“准确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由此可以得出,“核心素养”既是新一轮教改的方向,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即“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都面临着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目标如何述写的困惑,也存在教学目标述写错误的现象。因此,通过这篇文章,我来谈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目标如何述写”这个问题的理解。02分析问题教学目标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本文讨论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在2000年之前的教学目标,我亦称之为“教育目标2.0”时代,基本上采用“双基目标”的写法,大致是这样述写的:“让学生了解”、“让学生理解”、"使学生掌握”、"让学生学会”等。双基目标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让(使)学生“理解”、“掌握”、“学会”、“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表述不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称之为“教育目标3.0”时代。“三维目标”的课程理念一直延续至今,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适应与发展,总的来说,教师基本适应了“三维目标”的述写,对三维目标掌握和述写早已是“了然于心”,在写教案、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能够比较规范地表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演进而来的,其述写格式上也大致是:第一个是“知识与技能”(KnoWIedge&Ski11s)。其述写的格式是“让学生了解;让学生掌握;让学生学会”,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进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个是“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o其述写的格式是“运用,让学生探究、合作,核心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探究学习过程。第三个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IAttitUde&Va1ues)0其述写的格式是“培养学生的观念;形成价值观;培育情感。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意识和责任,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科学态度,进而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强调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有“科学理性”,也要兼具“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当然,“三维目标”的三个目标不应当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融为一体的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学习事件将“知识基础”、“操作过程”与“情感升华”三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比较常见的,也是本人曾经写过的几种不是很恰当的述写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陈列式”,即直接以几个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非常笼统地“生搬硬套”进去。比如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直接写“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健全人格”等。这种直接把几个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既没有充分解释具体的核心素养的要义,直接“生搬硬套”,也过于“笼统”,无法体现每一个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同样地,这样的述写方式,也可以放在任何一个课时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的界定的水平如“管中窥豹”,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第二种“定义式”,即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解释和定义。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既无法深刻体现课程教学的实质内容,也无法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地评价,只是将核心素养简单地、粗略地进行阐释,背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科培养目标。第三种“备注式”,即在原来“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素养的表述,或者直接在三个目标之后加上“备注”,或者简单地增加一句核心素养的表述。这种述写方式没有摆脱“三维目标”的思维定势,只是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稍微的调整,其核心框架依然是在“三维目标”的架构之上。以上的这三种教学目标的述写方法,显然都不能契合当前“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要求。03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述写?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新课标”对此是如何要求的,比较典型的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3年版)提出“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依据义务教学培养目标,凝练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同性育人要求,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提出“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充分体现地理课程不同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侧重点,避免机械地套用核心素养名称;各项目标之间有层次,又有联系,做到具体、可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提出“应从培养的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3年版)提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准确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表现,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要素之间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特定教学任务,思考相应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生长点;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研究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3年修订)则更为具体地表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一是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二是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述写,有这几个核心要素需要把握,即“核心素养(各学科要求)”、“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04对策与建议对此,我建议的教学目标述写的方式为:“(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情境)+学习任务+效果评价+核心素养二以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职业道德与法治中的“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一课为例,将教学目标述写如下:(1)政治认同:通过聆听身边同学简述“我国宪法发展的历史”主题内容介绍(教学情境),能够说出宪法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学习任务),形成了对我国宪法体系和内容的认识(学习效果),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2)法治意识:通过参与“如何维护宪法尊严”的议题(教学情境),探讨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对依宪治国的感悟(效果评价),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双基目标”、“三维目标”,还是目前的“核心素养”目标,教学活动的主体依然是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不能表述为诸如“让(使)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帮助学生”这样的表述方式,其背后强调的逻辑关系是“教师让学生、教师帮助学生、教师培养学生”,这样的表述不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合适的表述可以为:学生能够、学生可以、学生形成等。在学习任务方面,应该尽可能地满足“效果评价”这个落脚点上,即通过学习任务的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可评、可测、可观、可量的。如表述为“理解、了解、认识、体会”等,显得比较难以评测,其效果过于笼统,无法直观地观察到,比较不符合“可评、可测”的维度。而如果表述为“写出、歹IJ出、辨认、背诵、列举、比较”等动词形态,则显得能够可测、可量。在职业学校的一些专业课教学,在这方面显然是比较有优势的,即在学习效果表述上,更能贴切地表述出教学目标的可测、可量程度。在效果评价的表述方面,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将核心素养的要义进行详实地阐述,即通过本课的教学、学习活动,满足于具体的“核心素养”的素质要求是什么,将核心素养要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述写,以满足于“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标述写的要求。最后,可以确定的是,不论何种形式述写教学目标,其核心出发点应该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必要说明的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目标的述写目前并无固定的范式,每个学科都有其教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