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完美版.docx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十六年前指的是哪一年?1927年。回忆谁?李大钊。(板书:李大钊)李大钊是?他还是?谁在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这篇文章是李星华女士在父亲遇难16周年时写下的回忆录,所以文章的题目叫?16年前的回忆。2.李星华回忆了关于父亲的什么事?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二、自学提示:李星华按时间顺序为我们讲述了父亲被害前后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读过,如今再次读起时,依然被李大钊的一言一行深深打动。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再次细读课文,看看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的顺序,画出描写父亲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语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三、交流感悟:(一)被捕前:让我们也遵循作者的写作顺序来交流,先说在被捕前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你批注的是哪个句子?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1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从哪里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峻?请同学们在26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父亲烧毁文件和书籍,想一想父亲烧的都是什么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捕。2 .局势有多严重,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播放视频)3 .李大钊就是共产党的首要人员,他负责我们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张作霖下令逮捕李大钊。可见父亲此时的处境是非常?危险。那他有没有机会离开呀?从哪可以看出来?(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可见父亲是有着充足的时间和条件离开的,可是他却坚决地说,读一一你是李大钊,我是你多年的老朋友,我劝你说:李兄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北京现在的局势这么紧张,你趁现在赶紧逃走吧!你说?妻子对你说:孩子们都还小,你可是咱家的顶梁柱,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怎么办呀,你还是赶紧离开北京吧!”父亲此时面临的选择是?留下就意味着?死,被捕与牺牲。离开呢?生,活下去。实际上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样的生死抉择面前,李大钊犹豫了没有?他坚定地对妻子说。我哪能离开呢?的意思就是说?我不能离开,那干脆说我不能离开行吗?有什么区别?反问句语气更坚定。我们一起来读。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板书:无私无畏)在危急时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革命工作,这叫无私;面对危险,他毫不畏惧,这叫无畏。(二)被捕时:父亲就这样毅然坚持留了下来,继续工作。1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在4月6日的早晨,发生了什么事?找到了吗?你来读读!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星华什么表现?可以看出她此刻很?害怕。面对惊恐的女儿,父亲是怎么说的?从他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大钊的镇定)读出这种镇定!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对女儿的爱,该怎么读?2 .接着,“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二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可以吗?为什么?不慌不忙是怎么走,匆匆忙忙是怎么走?“不慌不忙”能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的?(板书:临危不惧)明明知道外面就是来逮捕他的匪徒,可他还是这样不慌不忙地走了出去,这叫一一临危不惧。(三)被审时:父亲最终还是被残暴的匪徒绑起来拖走了,当我们再见到父亲是什么时候?十几天后在哪见到的?法庭上。我们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在书上找找看。“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1教师范读。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头发是乱蓬蓬,没有戴眼镜,说明了什么?敌人给他用刑了。同学们通过课前查资料,你知道敌人在监狱里是怎么折磨李大钊的吗?(为了逼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细竹签插入李大钊的指甲中,最后竟残忍地剥去了他的十个手指甲。)人说十指连心,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十个手指甲被生生剥去的感觉。如此酷刑折磨之后,父亲是怎样的?你们看到父亲的表情了吗?(平静而慈祥)“平静”中你感到了什么?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毫不在乎。“慈祥”中又看到了什么?依然是哪呢慈祥、和蔼、深爱着我们的父亲。2.看见父亲的神情了吗?(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板书:安定沉着)遭受如此酷刑,确是如此的淡定,李大钊何来的勇气?何来的力量?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他相信革命事业?必胜,读出这种信心!)十几天没见父亲,如今在法庭上见到了,我们什么表现?(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我们在哭,在喊,父亲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瞅了瞅是怎样地看?短时间的看。妻子和孩子在哭着喊着叫自己,父亲却只是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呀?父亲是不想连累我们,在保护着我们,不想让我们也卷入这场灾难;父亲是在告诉我们他没事,别担心。他知道家人看到他这个样子肯定非常担心,李大钊无法用语言来安慰他们,就只能用自己的镇定来告诉亲人:他没事。他还想用自己的行为去安慰、感染他的亲人,不要紧张,要沉着要镇定。李星华刚开始是又哭又喊,后来呢?(父亲的平和使她变得机灵了)课本上用的词是?机智勇敢。从哪看出的机智?从哪看出的勇敢?我说完这些,父亲立刻就会意了。虽然我们没有说话,但我们心灵是相通的。李大钊的镇定让敌人看到的是?你们别想从我里得到获得任何信息,让家人看到的是?你们要镇定要坚强。你从哪儿还能看出来,父亲是在竭力地保护着我们?“他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J你读出了什么?把全部的责任都推到了自己身上,就是希望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能平安无事。你看到了一个什么形象?(板书:慈父)你再来读读父亲的话!(指导朗读:你在努力保护你的家人。)2.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其实一直在用眼神跟我们说话,刚才是“瞅了瞅”我们,现在又是“望了望”我们,能换成看吗?(“望了望”好像有话要说),父亲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李大钊知道自己这次凶多吉少,这可能是跟家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在这生死离别的时刻,他想对妻子说什么呢?又想对孩子说什么呢?是的,这深情的“一望”中夹杂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呀,有对家人的万分不舍,有对孩子们的无限期望。他把对妻儿的无限眷恋都凝聚在了这深情的一“望”中,多么舍不得自己深爱的妻子和孩子呀。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一段,读得要能打动自己的心。女儿将父亲的这一望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于是就有了十六年后的这篇文章。(四)被害时:法庭上的这一面真的成了我们与父亲所见的最后一面。1(播放音乐教师讲述):(PPT8)1927年4月28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摆在他们面前。大钊同志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回地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神色未变,从容自若(这是李大钊同志临刑前的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张照片)凶残卑鄙的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受刑时间,竟绞了他三次第一次把李大钊绞昏后又放下来,仍然劝他悔过。李大钊同志苏醒过来,愤恨地说:(学生读)你们把我绞死,我的灵魂不死,革命不死!第二次还是劝他悔过,李大钊慢慢地睁开眼睛,冷笑一声说:(学生读)力求速办!敌人的妄想完全破灭,第三次结束了李大钊的生命。据当时国民日报的报道说,受刑时每人约费时十八分钟就绝命,但李大钊受刑的时间却长达40分钟如此酷刑折磨之下,李大钊至死也没有供出党的任何机密。他是一位真正的?(板书:英雄、革命战士)四、总结:1 .正如单元导语中所说的(学生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不就是李大钊先生的真实写照吗?让我们再次回想这位英雄留给我们的一幕又一幕:当他被捕前,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他是那样的(无私无畏)当他被捕时,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是那样的(临危不惧)当被捕后在法庭上,面对凶狠的法官和亲人的呼喊,他能保持一贯的(沉着安定)2 .孩子们,捧起书,让我们轻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开头,你有什么发现?4月28日这个日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出现两次?这个日子对女儿李星华来说,太重要,太经刻骨铭心了。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叫做首尾呼应。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着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五、升华:同学们,今天是3月24日,下个月的28日,就是李大钊先生牺牲94周年纪念日,94年,又是几多生命的轮回,人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英雄。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许多人来到他的墓前祭奠。在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如果你站在李大钊先生的墓前,看着他那刚毅而慈祥的面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课后,同学们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英雄已去,但精神永存,这不仅是16年前女儿的回忆,更是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回忆,带着这份深深的回忆,让我们再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