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段小学生课堂行为研究论文.docx
低龄段ZJ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问题及对策目录一、绪论3(-)研究背景3(二)研究意义3(三)研究方法3二、低龄段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3(-)课堂问题行为发生频率及类型的分析3(二)小学低龄段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管理现状分析5三、低龄段小学课堂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分析8(-)学生方面8(-)教师方面9()学校方面10四、有效提高低龄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对策11(-)提高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多样性、针对性H(二)班级教师共同监管,强化课堂规范12()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沟通协作12(四)开展学校课堂管理校本教研活动12总结13参考则13一、绪论(-)研究背景一方面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课堂管理中一个无法回避、广泛存在的问题,它伴随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产生,长期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是阻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小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形式也变得多样而复杂。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果教师不及时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那么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会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因此,对低段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教师管理策略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扩充有关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和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方面的研究,借此激发一线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视,对相关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反思。(二)研究意义关于小学低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讨,一方面,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值幼小衔接阶段,学习要求和环境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需要对学校生活进行适应,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规范,以此促进小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积极的预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自主管理打下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次研究从教育实践出发,期望能够给一线的小学教师一定的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转变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态度,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课堂,提升其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能力和水平。(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二、低龄段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课堂问题行为发生频率及类型的分析研究者对昆明市Q小学各学科教师共计31人进行关于课堂问题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对正在教授低段课程的教师或拥有相关管理低段学生经验的教师。其中总共发放了调查问卷31份,回收31份,回收率为100%,31份全部为有效问卷。1.问题行为发生频率不均衡在进入Q小一二年级四个班的听课观察过程中发现,低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以轻度和中度课堂问题行为为主,在轻度课堂问题行为中又以交头接耳和做小动作为主。教室空间有限座位安排紧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近,不仅经常出现同桌之间相互讲话,还出现与前后排同学讲话,跨走道与隔壁桌的同学讲话。大部分学生通常会摆弄自己身边触手可及的物品,摆一摆铅笔、敲一敲尺子、摸一摸橡皮是最常见的小动作。学生摆弄的都是放在桌上的学习用具,动作幅度小,不易被发觉,还有的学生是将橡皮等其他小物品拿在手中,放在抽屉里或桌子底下把玩。当教师发现这类课堂问题行为时会出言提醒,学生会马上放下,但没过多久又开始摆弄了,教师在讲台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观察到,也不能时时提醒。而中度课堂问题行为以打断教师讲课为主,小学低段的学生有着“有问题找老师”的思想,所以无论男生女生,不管成绩好坏,他们往往容易不分时间场合的打小报告,影响老师上课。此外,插嘴回答问题也是学生打断教师上课的行为之一。教授低段学生的老师在讲课时语速较慢,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时反应快的学生会在老师问题说完之前就马上说出答案。有的学生因为提前预习了课文,猜到老师接下来要引入的内容,脱口而出影响了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前铺垫。还有的插嘴行为是发生在老师与个别同学互动的时候,被老师提问的学生迟迟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他们又“见缝插针”地说一句。2.主要问题集中在科任老师的课堂上图1不同教师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发生次数统计图如图1所示,在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次数相对较少,而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较为频繁,严重干扰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经过观察和访谈研究者发现: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责任意识要强于其他科任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意识地处理、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而班主任又拥有更强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因此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发生频率最低,行为持续时间短,其他科任教师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表现出不积极、忽视的情况,从而导致课堂问题行为屡屡发生。一般情况下,当语文老师或者数学老师发出上课的指令时,大部分学生能够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调整好坐姿,能够根据老师的指令翻开书本,读读写写,思路跟着老师走,眼睛看着老师,只有在课程中后段部分才会出现心不在焉、讲小话、玩玩具等问题行为。这时候,数学老师、语文老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而在其他科任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集中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有的时候甚至在课堂一开始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行为,或是出现擅自离开座位、打断教师讲课等较为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一些老师会进行一定的口令提醒,管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但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忽视,放任不管。3.问题行为类型存在差异经过60节的课堂观察研究者发现:一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发生的主要课堂问题行为不同,一年级学生主要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是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擅自离开座位,而二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擅自离开座位的行为,注意力相对更集中。但是二年级的学生相比一年级的学生更加容易打断教师讲课,插嘴回答问题,出现较多的看课外书的情况。另一方面,每个班级的主要课堂问题行为不同。在研究者观察的四个班级中除了普遍具有的交头接耳、小动作的课堂问题行为,一(1)班学生的主要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一(2)班学生擅自离开座位的课堂问题行为频发,二(1)班的学生爱插嘴、告状,二(2)班的学生时常出现玩玩具的问题行为。(二)小学低龄段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管理现状分析1 .管理理念上存在差异性作为班主任,除了按时按质的完成好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班级事务进行管理。特别是低段班主任,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校园生活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一点一滴都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所以班主任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情况,还要制定、施班、修改班级的行为规范,对班干部进行选拔和培养,班主任承担着多种角色和任务。从每天进入校园督促学生开始早读,批改作业,负责学生的“两操”等等,班主任的一天都是忙碌的。在随班听课的四个班级中,班主任都是由语文老师来承担的,从对班主任的访谈情况来看,无论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身心状况,还是班风班级的建设都是由班主任来承担的。A1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这样看待的:“因为他们现在是一年级所以我不会急着上课,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们在课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我是会直接停下来,至少要大部分学生都在听课的状态我才会开始讲课,这是起码的要求。至于怎么让他们听课,还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因为小孩子只要你表扬好的,其他的大部分孩子都还是会向好的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研究者观察到:当科任老师上课或代课的时候,较少的能够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只有当学生问题行为情节较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老师教学和他人学习时,科任老师才会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A6老师认为:“美术课不需要像语文课和数学课那样的死板、规矩,学生在美术课上一般不会出现十分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最多就是讲讲小话,手上有一些小动作,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只要不影响过大,我一般不会处理的。”从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老师,特别是科任老师仍然是招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责任归于班主任。而班主任由于承担着比其他授课老师更多的角色和任务所以自身的管理意识强,有较强的责任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预防和规范。而科任老师,由于自身理念和责任感的缺失,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疏于管理,对学生的管理要求降低,长此以往只会使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越来越多。2 .管理方法多样化首先,在面对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通常采用集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当教师正在授课时,课堂的整体秩序较乱,大部分学生在讲小话,课堂氛围吵闹的时候,教师通常会采用口令提醒的方式,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规范课堂的作用。常用的口号有:“静息、坐正”“坐正、小眼睛、看黑板”等。当课堂中只有极个别学生兴致勃勃地讲话,教师就会采用个别管理的方式,找到最能说最活跃的学生,用提问或用碰触的方式提醒该生或者直接进行点名批评。其次,对打断教师上课的行为以提前告知和个别管理为主。在低段小学的课堂上,告状或插嘴的行为十分常见。学生会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在课堂上直接插嘴、告状或是举手告状、插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打断教师的授课思路,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对课堂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课后的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当教师发现存在打断教师上课这一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会专门针对这一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定。当教师明确对于这一行为提出批评和要求时,学生打断教师上课的问题行为会大大减少,但有些时候仍会出现在科任教师的课堂上。对于插嘴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刚开始会忽略不管或用眼神示意,如果前两种方法效果不佳,教师则会强调上课要回答问题先举手,老师同意后再开口。最后,教师往往用不同方式处理个别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和集体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个体课堂问题行为和集体课堂问题行为交互出现,而教师在面对不同的问题行为时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在面对个别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如:吃零食、看课外书等,教师通常采用点名提醒、走近提醒、肢体触碰的方式提醒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3 .对行为不规范持的程度持有不同看法 1.严厉批评教育 2.温和引导教育4.忽视问题行为 3.视情况而定图2面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所持态度统计图如图2所示,通过对60节小学低段课堂实际教学的观察中发现:45.7%的教师在面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会持有严厉批评教育的态度,17.4%和14.7%的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态度或选择忽视问题行为,仅有22.3%的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持有温和引导教育的管理态度。在课堂观察中,研究者也发现:教师在对待再三提醒不听劝告的,课堂问题行为情节严重、影响范围广的学生时,教师通常持有严厉批评教育的态度;在对待已经处理过问了的学生再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往往忽视不管,继续进行教学,放任学生的问题行为;对待内隐性较强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往往视情况而定,或采取严厉的态度或温和引导;对待初犯、问题行为不严重的学生,老师的态度较为温和。通过问卷了解到:51.6%瞬师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的胃是不太稳定的,16.1%穗ffi1胃是烦躁的,在对小学低段教师的访谈中,谈及教师感到最为头疼、最不能容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什么的时候,A4老师这样说道:“最不能容忍的问题行为肯定就是学生讲话的行为,因为全班五十多个人,如果有一半的学生都在讲话,这堂课我就上不下去了,没有讲话的同学也会被影响,所以一般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的声音过大我就敲打桌子引起学生注意再进行教育指出学生的问题,等他们意识到安静下来,我再讲课。”三、低龄段小学课堂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分析(-)学生方面1 .学生认知发展失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其学习状况密切相关,而学生学习状况的好坏又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相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段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