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光明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1总论.docx

    • 资源ID:475368       资源大小:180.20KB        全文页数:9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光明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1总论.docx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第三章小儿保育第四章小儿病因特点第五章儿科诊断学特点第一节望诊第二节闻诊第三节问诊第四节切诊第五节按诊第六章儿科病的预防和护理第七章儿科辨证论治特点第一节五脏辨证第二节儿科治疗特点第三节常用治法第四节针剌与推拿小结第八章儿科名方的应用第一节脏腑证治法第二节儿科急证小结第二篇各论第一章新生儿疾病不乳吐乳胎黄脐病脐风夜啼硬肿症第二章传染疾病麻疹附:奶麻水痘丹痴白喉痒腮风痴顿咳黄疸附:传染性肝炎痢疾第三章外感疾病感冒咳嗽春温暑温附:乙脑湿温附:肠伤寒风温附:流脑秋燥中暑建夏附:夏季热第四章内科疾病发热喘嗽肺胀哮喘呃逆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疳证附:积滞、异食、厌食水肿消渴惊风痫证心悸眩晕自汗与盗汗痴呆淋证瘾闭便秘痹证附:舞蹈证痿证痿壁紫瘢疝气脱肛遗尿附:尿频第五章肠道虫病蛔虫病蜕虫病姜片虫病钩虫病第六章外科疾病拜肿摞疡白秃疮黄水疮冻疮尿布疹烫火伤湿疹赤游丹第七章五官疾病青盲聚星障针眼沙眼睑缘赤烂脓耳耳聋鼻佣鼻渊乳蛾喉瘩鹅口疮疮木舌重舌第八章杂病解颅五硬五软五迟鸡胸龟背第九章常见中毒急救处理溺水触电煤气中毒食物中毒驱蛔灵中毒有机磷中毒有机氯中毒白果中毒木薯与果仁中毒常见证治方剂索引总论第一章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自学时数)2学时(面授时数)(目的要求)1 .掌握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的梗概。2 .熟悉中医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解放后的新进展。3 ,了解在中医儿科学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医家与著作。本章所述,为中医儿科学的萌芽、形成与发展之简史,所以称之为“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考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及内经即有记载。以后,历秦汉、隋唐均有发展,至宋代,以钱乙、董汲、陈文中诸家为代表,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明清,以万密斋、谢玉琼、陈飞霞为代表,对小儿时行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解放后,中医儿科学又取得了新进展。学习本章内容,首先要理清中医儿科学源流和发展的梗概,尤其是宋代以后的发展概貌,在此基础上,着重掌握历代在中医儿科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医家及其主要著作。中医儿科学是中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亦称小方脉、幼科、哑科。祖国医学在儿科疾病方面,很早就有记载。如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张景岳注:巅疾者即癫痼也,内经巅癫通用。)此段很清楚地描述了小儿疾病的遗传因素,讨论了病因病机,说明了怀孕期的保养的重要性。这也为“胎养”、“胎教”和“优生”学说提供了依据。西汉时期,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秦汉以前的古代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亦有“婴儿病痫”,“婴儿熟'的记载。都反映了儿科学的萌芽。又史记扁鹊列传载有,“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可见当时对妇婴疾病非常重视,并有了小儿专科医生。(见汉书艺文志)o最早的一部药学神农本草经就记载有小儿常见病的惊痫厦疯(师古日小儿病也)药物数十种,其中如植物药的蚤休、蛇含,虫类药的潼蚕柞蝉、露蜂房;介类药的龟甲;芳香解毒药的麝香、牛黄等,仍为现代儿科所常用。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公元三世纪初)就论述了小儿脉法:“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的记载。葛洪(生于三世纪末四世纪初)著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危害小儿最大的“天行发斑疮"(天花)的典型症状与流行,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感染,乃呼为虏疮,葛氏并有治豌豆疮方。天花是过去危害儿童的烈性传染病,自肘后方以后,对这个病的性质和防治逐渐有了认识。此时已流传着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囱经(按:首骨日颅,脑盖日卤,乃因小儿初生颅因未合,小儿与大人不同,故取以名书)。自唐书艺文志以上皆无此书名,但隋诸病源候论(书成于公元610年)卷45中记有:“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囱经,以占寿天,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至宋史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囱经二卷,书中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对中医儿科学生理特点方面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书中论述了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的证治,对火丹论述尤详。所以,隋书经籍志所载南朝医书中就有小儿科。隋唐时代,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当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介绍小儿疾病多至6卷,列有255候,对病因病理和证候的阐述较详。如诸病源候论脐疮候认为是一种风证,名之为“脐风”、“四六风”、“撮口风”、“噤口风”等,并为了防止这种严重疾病的发生,认真研究了初生儿的“断脐”法和“裹脐”法,以避免感染。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措施。该书还特别提出了“哺露候”,“丁奚候”由哺食过度,伤于脾胃之诊,与后汉书王符传:“婴儿常病,伤于饱也'意同。孙思邈(公元581683年)的备急千金要方把妇孺医方列于卷首,则是崇本之义。儿科用方达300余首。千金要方的“少小孺婴方”,是中医儿科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丰富,涉及有关小儿的喂养、调理、发育、日常卫生等各个方面,不独是审疾疗病而已。他说凡小儿之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有多少为异,其惊、痫、客忤、解颅、不行等九篇合为一卷,其余散见诸篇中,可披而得也。他还主张婴幼儿要在清新空气和阳光中锻炼。序例中说:“天和暧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令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这些认识和措施,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王煮外台秘要40卷(公元752年编成),其中86门均为小儿疾病的防治。论述变蒸有论有方,黑散、紫丸药简功专,用量极小,为后世儿科立方用药作了示范。外台论小儿诸疾,实源于颅卤经,在内容上较为广泛,在分类上及论究病源和治理方法上所采录都较为详细,可以看出中医儿科在唐代的概况。总之,隋唐医家不仅于麻、痘、惊、疳儿科四大证已有所记载,且治理方法亦都甚详。此外,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最早记述了小儿的指纹诊法,为后世医家以"虎口三关'观察脉纹形色辨别疾病奠定了基础。宋代,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北宋钱乙,字仲阳(约公元10351117年)是当时最享盛名的小儿医,是中医儿科的一代宗师。而其学出于颅卤经。(宋代刘践撰钱乙传,说,“乙始以颅卤方著山东。”)他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与之同时的阎季忠赞其治小儿,赅括古今,著有小儿药证直诀,朱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为儿科验案之始。他远承仲景、华佗、孙思邈经验,创立了五脏虚实寒热证治法则,如以八味地黄丸去桂附(名六味地黄丸)治小儿先天不足诸病,注重补益小儿肾阴;以泻心汤单用黄连一味治疗心气实等,都是结合小儿疾病特点因证制方的。尤其对麻疹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几种发疹性病的鉴别,以及常见的惊厥,在钱乙以前的医籍中虽有急、慢惊风的名称,但都语而不详,直到钱乙才有精深的论述,惊风和痫证也有了明确的区别。“疳”是小儿另一种常见病,钱乙把'疳”列为脾胃病,他说:“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在病因、病机、分类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用五味异功散即四君子加陈皮,治小儿虚冷吐泻。七味白术散即四君子汤加蕾香、木香、葛根,治小儿脾虚肌热,虚热作渴,泄泻。又如钱乙的调中丸,实际就是仲景的理中汤原方。他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与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之论若符合符契。这一小儿体质特点,至今仍为儿科医家所重视。南宋刘昉的幼幼新书40卷(公元1150年序行)包括病源形色,禀受诸病,急、慢惊风、斑、疹、麻、痘、五疳辨治,以及眼目、耳、鼻、口唇、喉、齿诸条,对痈疽外伤尤为重视,内容很丰富,保留了一些已佚失了的文献资料,是现存的宋代儿科巨著。此外,不著撰人姓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公元1216年宋太医局刻本),自初生以至成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所谓“保卫其生,总括精微,其中还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洁所致,与大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并倡用烙饼子(烧红的烙铁)烧灼脐带以预防脐风。随着当时对烈性传染病的防治不断深入,董汲著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钱乙为他写序并校正刊行,实为天花、麻疹专书之始。另外,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载有传统的育儿方法,其痘疹方论对痘疹防治亦有一定的影响。王珪说:“宿州陈君手集婴动摄养,痘疮疹方,详备有法,治证有验,起死回生,端如反掌。”(泰定养生主论)其痘疹方论系论痘疹的一部专著,在虚实寒热的辨证及治法上均有其独到之处。明代儿科名家薜己深得其奥,特为本书校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元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在其格致余论慈幼论中指出:“乳母禀受之厚薄,性情之缓急,骨相之坚脆,德行之善恶,儿能速肖,尤为关系。若夫胎孕致病,事起茫昧,人多玩忽,医所不知,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指出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于小儿的保健和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在小儿治则上颇宗钱乙。认为钱乙之方,“立例极好”。他本人的实践经验也很丰富。如“乳下小儿常湿热多,”“小儿食积、痰热、伤乳为病”。故制保和丸。“小儿易怒,故肝病最多,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丹溪治法心要)这是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针对小儿特点提出的论点,是切合实际的。元代儿科名家曾世荣(公元12521330年)继承了他老师刘直甫五世祖先刘茂先的治疗经验,著活幼心书三卷,书中所录治方,又经他自己反复验证,对惊风抽搐的辨证治疗有独特精确之处。他在一首歌诀中说:“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须二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这是幼儿卫生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对于保障小儿健康是有益的。明代,封建社会制度虽没有改变,但由于城市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向前发展,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公元1413年)辑明以前小儿诸家验方,分72门,共624方,各证齐备,叙述详明。冠平的全幼心对面部及虎口三关指纹望诊作了详细的描述。薛薛己(号立斋)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20卷(公元1555年)。薛已精于小儿脏腑虚实辨证,特别重视脾肾与各脏之间的相应关系,如“风邪所感,宜补脾气。”“凡脾之得疾,必先察其肝、心二脏之虚实而治之。盖肝者脾之贼,心者脾之母也。”这些都是薛己运用易水张洁古学说而发挥的,附有很多验案、验方,对临床参考价值很大。明代名望很高的儿科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公元1579年)、片玉心书等。万氏十分重视胎养(孕期预养)、他还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儿科生理、病理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天花、麻疹、惊风等证治有独特见解,如治疗痘疹,摒弃了以往医家的偏见,主张'温补凉泻,各随所宜。”此外,万氏首先应用推拿法于儿科,尤其在治疗上,首重保护胃气,提出五脏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万全的这些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对于儿科学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明代儿科学仍重痘疹防治,如翁仲仁的痘疹金镜录辑诸家精要,未附杂证,亦以补痘科所未及。聂久吾的

    注意事项

    本文(光明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1总论.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