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甘肃电大酒泉分校直属教学点《毕业论文(汉本)》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00076).docx

    • 资源ID:443000       资源大小:52.4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甘肃电大酒泉分校直属教学点《毕业论文(汉本)》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00076).docx

    甘肃开放大学毕业论文2023级春季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题目:论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所属分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论文概要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联接东西方的文明通道,河西走廊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石窟、民族、乐舞、佛教起源中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本论文结构较为完整,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据较充足,论证有力,语言比较通顺,简练,论文格式规范。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评分:72分指导教师签名:王银治2023年10月10S答辩小组评语及答辩成绩答辩答辩主持人周葆青评分答辩时间2023年10小组答辩教师王银治月25日签字答辩秘书赵霞分校综合实践指导委员会意见同意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意见签字(盖章):2023年10月25日省校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签字(盖章):年月日甘肃开放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作业)教师指导记录表分部甘肃分校酒泉教学点金塔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第次指导指导时间:2023.9.15指导内容:审定论文的题目,拟定论文提纲和格式要求第次指导指导时间:2023.9.25.指导内容:指导学生收集和阅读论文有关参考资料围绕论文主体撰写论文第次指导指导时间:2023.10.5指导内容:调整论文结构,锤炼语言第四次指导指导时间:2023.10.25指导内容:审阅论文、评定论文成绩,并指导论文的答辩方法和技巧说明:此表填写一份,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作为论文档案资料归档保存。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发展1一、丝绸之路2二、河西走廊的地位2(-)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2(二)河西走廊在族群文化中的地位3(三)河西走廊在古代的战略地位3(四)河西走廊在今天的战略地位3三、河西走廊的文化艺术多样性4(-)石窟文化4(二)民族文化4(三)乐舞艺术5(四)佛教译经5(五)文学传承6四、中小学课程教育融入7五、致谢7六、参考文献8摘要: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联接东西方的文明通道,河西走廊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石窟、民族、乐舞、佛教起源中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关键词:河西走廊、文化多样性、历史地位、石窟、民族、乐舞、佛教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发展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中西的国际通道,对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应该说,河西走廊又是丝绸之路黄金段中的黄金段。当时,仅仅是一个侍从官的张骞,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气,率领百余人从长安出发,栉风沐雨、披星戴月,途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和西亚各国。真正的丝绸之路,不是地图上的一条路线,也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而是一路走来,伴随着悠扬驼铃的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动听故事。从“明光铠”到恺撒的新衣,从敦煌莫高窟到世界中心撒马尔罕,从中国的造纸术、火器到传教士和旅行家,还有盛唐的异域风情透过浮动着历史硝烟的面容,我们一起细数丝路沿途无数帝国的兴衰荣辱,遥想大漠黄沙中的金戈铁马。二、河西走廊的地位(-)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汉唐之际,丝绸之路繁荣了近十个世纪,河西走廊一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汇融的核心区域。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持久的多元文化交汇,使丝绸之路文化在这一地区传播汇融、涵化生新,保存至今的各类文化遗产丰富而厚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对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文化进行必要的梳理诠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O河西走廊是连接不同空间的特殊通道,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文化形态和民族融合之间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桥梁沟通作用。它既是地理、自然空间的走廊,也是文化变迁的走廊、中华民族融合的走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走廊,还是穿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时空走廊”,是激活原始意象和民族记忆的艺术走廊。河西走廊的每一个“驿站”,如“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金昌、“嘉峪关”、“玉门关”、“阳关”、“敦煌”等,都曾上演过可歌可泣的历史壮剧,也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嘉峪关墓葬画和悬壁长城、雷台铜奔马、西夏碑文和汉简等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当代,共和国的许多重大标志性成就如两弹研发、载人航天等都与河西有关。河西因此既是地理空间形象,也是文化符号和心理意象,是中国西部意象和文化符号的“节点”。“河西”是一个由特殊地理环境、多元历史文化和丰厚人文精神构成的时空。在国际视野里,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河西走廊具有特殊的意义。河西走廊文学是河西文化精神的审美外化和情感表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边塞诗和“西凉文学”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进入古代社会末期,随着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河西走廊的文学整体式微。进入现代以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李季、闻捷等诗人在甘肃工作和创作,曾经给河西带来了新的文学气息,但是影响并不很大。新时期以来,河西文学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气象:涌现了一群从不同视角凝视和书写河西的作家,氤氤着一种源自河西又超越地方与族群而获得人类意识的创作精神,产生了一批以河西“地方性知识”为表现对象、构建河西文学世界的独特作品。河西走廊文学,虽然有一些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但是按照以往的所谓主流的批评范式,许多重要作品进入不了批评家的视野,自然也得不到客观的评介。但是,丝绸之路视域的引入,以及文学人类学视角的切入,可以发现它们独具的特点和价值。(二)河西走廊在族群文化中的地位河西走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一带是水草丰茂的天然牧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都有巨大作用,国家组建山丹军马场。匈奴、羌、氐、月氏等游牧民族曾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一定意义上说,河西走廊就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民族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涵养地。从西王母、炎帝、黄帝开始,三代至秦统一,特别是汉代,河西走廊相关人事几乎占据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议题。魏晋时期,河西走廊还是整个国家版图中唯一保存和传承儒学的区域,这与中原人热衷的玄学截然不同。特别是凉州(武威)儒学成为北朝时期恢复儒学的主力。至今,武威文庙仍是中国第三大孔庙。陈寅恪说:“河西旧有的以儒学为主题的汉族传统文化不仅未曾沦替,反由于中原人士的迁入而有所发扬。等到北魏建立,河西重新归入中原王朝版图,保存在这里并得到发展的汉族传统文化又回流中原,成为北魏立国的指导思想和各种制度建立的凭借,不仅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而且成为隋唐制度的一个渊源。”这一文化现象值得研究中国文化和河西走廊文化的学者高度重视。也正是通过河西走廊的集结和沉淀,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形成中国佛教最主要的派别,隋唐以后,这种变化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文化的进度和方向。伴随着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向东移、向南迁、最终北定,宋元明清的河西走廊繁荣不再:更因为环球航海路线的发现和开通,河西走廊的交通要冲作用渐行渐远。但我们无法忽略,中华文明和民族的繁盛与否都跟河西走廊有着很大的关系。河西走廊是中华民族地理版图中的强力粘合剂,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被它牢固地粘合起来,这些地域的面积总和达551.97万平方公里,它多于中国版图一半的比例。汉代和唐代都高度重视河西走廊一带,即在于此。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又将容颜焕发。(=)河西走廊在古代的战略地位河西走廊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河西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是军事重镇。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的得失,牵动着西域的归属,于是,河西走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张骞出使西域,路经河西走廊,被占据河西走廊匈奴截住,历尽曲折,矢志不逾,终于到达了西域,可是回来的时候,还是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截获了,无可奈何,河西走廊是唯一的通道。随后,大将军霍去病血战河西走廊,连克四州,驱逐匈奴,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便顺利得多了,由此开创了中国新的历史。从此以后,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中国通过河西走廊走向西亚,走向欧洲,走向非洲,走向世界。直到今天,河西走廊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四)河西走廊在今天的战略地位河西走廊在历史时期曾长时间影响国家的战略安全与发展,到了元时清时期虽然一度衰落,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其重要的地位,像元代著名的“凉州会盟”就发生在武威。抗战时期,河西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进入的大通道。对今天而言,河西走廊是国家交通网与经济发展中的大动脉,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通道。因为河西走廊是环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和中亚、俄罗斯交通的大动脉;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则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安全,这个安全涉及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国家领土安全,涉及国家资源安全,涉及国家未来发展。像连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石油管道、西气东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都通过这里把新疆和内地紧密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河西走廊的文化艺术多样性(-)石窟文化众所周知,河西走廊的佛教石窟与造像艺术丰富多彩。河西地区与新疆同为佛教艺术宝库的源头之一,是我国境内保存早期石窟较多的区域,众多的石窟成为河西一道壮丽的宗教文化风景线,堪称石窟艺术博物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文殊山石窟、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等,这些石窟都有北凉时期的洞窟,保存有比较原始的石窟图像。武威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北凉录中说到北凉王沮渠蒙逊在“州南百里崖”中开凿“凉州石窟”,唐人所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法苑珠林及梁释慧皎高僧传昙无谶中均有记载。天梯山不仅保存有北凉时期开凿的洞窟,1958年因兴修黄羊河水库,天梯山石窟窟址地处水库淹没区,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在搬迁窟内塑像和壁画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北凉时期的壁画。天梯山北凉时期的洞窟窟形对河西地区石窟影响很大,如第18窟,其特点是中心柱作三层塔式,前室人字坡顶,后室覆斗顶。凉州石窟对于研究河西地区的石窟寺和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凉州石窟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修造也有直接影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用“凉州模式”指称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风格。北魏灭北凉后,徙凉州吏民3万余口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其中包括一大批学术精英,众多的僧侣、佛经翻译者以及参与开凿建造天梯山石窟的工匠。这批僧侣、工匠参与营建云冈石窟时传承了北凉本土的思想和粉本样式,由此产生了“凉州模式”。后来的龙门石窟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东西方文明交融汇聚,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成为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代表,莫高窟成为中国佛教石窟的翘楚,宏大瑰丽、无与伦比的佛教艺术殿堂。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体,是佛教艺术的典范,亦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它完整反映了自十六国北凉至元明清一千多年间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史,更是河西古代历史的生动再现。以莫高窟闻名的敦煌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艺术成为华夏文明无可比拟的一个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河西走廊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这里是四大古文明交流传播的唯一交点,同时也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聚居地。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提出“民族走廊”概念,河西走廊被赋予民族交

    注意事项

    本文(甘肃电大酒泉分校直属教学点《毕业论文(汉本)》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00076).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