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梧州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梧州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阐明“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农业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市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市农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十二五时期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08.74亿元(当年价),比2010年的130.34亿元增加78.40亿元,年均递增4.57%(扣除价格因素),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二五发展目标(166亿元),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37.78万亩,粮食总产量82.19万吨,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水果面积71.93万亩,总产量54.65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32.59%和58.59%;蔬菜播种面积118.96万亩,总产量205.4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7.83%和22.81%;茶园面积4.8万亩,毛茶产量0.239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70.82%和44.72%;蚕茧产量0.2777万吨,比2010年减少27.81%;水产品产量9.383万吨,比2010年增加2.7983万吨,增长42.55%;肉类总产量为20.64万吨,比2010年增加7.84%。二、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升级提速,启动实施粮食、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生猪、三黄鸡、网箱鱼、蜂、草食动物十大特色产业提升行动,重点实施超级稻工程85万亩、优果工程10万亩、菜篮子工程1.2万亩、六堡茶产业化工程、茧丝绸一体化工程和优势规模化养殖工程。积极推进富硒农产品开发,富硒农产品开发初见成效。休闲农业呈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共有休闲农业景点248个,其中农家乐227个,休闲农庄11家,休闲农业园区10个,年接待游客389万人次,休闲农业旅游总收入37.88亿元,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新一极。三、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力带动了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到2015年,连片流转土地50亩以上的大户939户,整理土地承包档案51万户,土地流转面积累计22.8万亩;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90家,全市有农民合作社1622家,家庭农场220家;建成水产畜牧生产园区66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个,自治区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个,创建水产健康养殖场7个,水产畜牧规模养殖场达305个。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和重点生产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农业标准园艺园20个。获种植业认证的三品企业70家,其中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41家,绿色农产品企业10家,有机农产品企业20家;获得认证的农产品涉及水稻、蔬菜、水果、茶等60个品种,其中无公害产品4个,绿色产品20个,有机产品36个,认证面积111万亩。全市渔牧产品共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和市场准入监管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全市速测法监测蔬菜和水果农药残留样品合格率达97%以上,保持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良好态势。五、农业基础保障能力全面提高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65亿元。建成防洪堤防12.5公里、护岸7.5公里、涵闸11座、泵站3座;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27座;实施4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新建堤防、护岸104.15公里,清淤16公里,完成1653公里渠道硬化防渗,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10.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新增86.17万亩;建成农村电气化县1个,新增地方电力装机12.58万千瓦;主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低于国家三类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16平方公里。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8.57万亩。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人口89.32万人。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12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48.6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1.26万台,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1226台,分别比2010年增长45.68%、47.48%、55%、3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5%。六、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成效突出。十二五累计获得农业科技成果19项,其中水产畜牧业科技成果8项。种植业良种覆盖率90%以上,养殖业良种覆盖率90%以上。转化应用三免三避三诱、新型间套种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扎实开展7个国家级和1个自治区级粮食高产示范片建设,粮食高产创建面积达8万多亩。农业信息数据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农情信息管理利用显著增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农村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强农战略取得突破性推进。建设完善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58个、畜牧技术推广机构8个、水产技术推广机构6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58个、农机管理服务机构57个,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七、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投资8.23亿元在7个县(市、区)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其中,岑溪市西江果蔬示范区和苍梧县原生六堡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已获得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蒙山县东乡桔园(核心)示范区、岑溪市古典鸡产业(核心)示范区、万秀区思良江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2016年申报自治区级示范区;藤县和平粉葛产业(核心)示范区、龙土于区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长洲区现代生态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苍梧仙迹桃花岛休闲旅游(核心)示范区成功申报市级示范区。示范区共引入27家农业企业和92个农民合作社进驻。八、农民收入加快增长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51元,比2010年的4879元增加了4172元,年均递增13.2%。全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自2011年起首次超过全市GDP增速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十二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九、林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期间,我市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采取积极措施,实施森林树种结构调整行动,完成新造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和名优经济林50万亩,适当调减生态涵养区校树种植,加快发展油茶、松脂等特色林产业,促进了林业产值快速增长,2015年林业产值达到31.34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的13.46亿元增加132.83%。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稳步增长,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5.85%,森林蓄积量4937万立方米。重点实施了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种苗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环城森林景观工程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构筑了珠江一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十、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0年全市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12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截至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勘界确权面积1325.13万亩,占总任务的95.9%;累计发证面积1273.83万亩,占总任务的92.32%,圆满完成了自治区制定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4、2015年在全市29个乡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涉及承包耕地面积53.95万亩。2015年底已完成地块调查面积22.7万亩,确权颁证面积2.3万亩。专栏1梧州市“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累计增长比2010年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130.34208.744.5760.15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12.9029.5216.6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80.3982.190.442.24粮食播种面积(万亩)236.93237.780.85-耕地保有量(万亩)253.2204.9-蔬菜产量(万吨)167.3205.484.2022.81水果产量(万吨)34.4654.659.6658.59茶叶(万吨)0.16570.23987.6744.72蚕茧产量(万吨)0.38470.2777-6.31-27.81水产品产量(万吨)6.589.387.3542.6肉类总产量(万吨)19.1420.641.527.84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家)3310425.81215.15农民合作社(家)572162223.18183.57森林面积(万公顷)94.016295.43881.6226-森林覆盖率()74.875.851.05-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357649376.6638.06林业产值(亿元)13.4631.3418.42132.84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105.95108.572,62-灌溉水利用系数0.4150.4630.048-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万人)49.3789.3212.5980.92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亿元)17.886529.45263.5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7.144214.8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879905113.285.51备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5年底重新核算我市耕地保有量为204.9万亩第二节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多重良好机遇叠加期,农业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农业农村经济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强农惠农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强大支撑十三五时期,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也开展了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和粤桂试验区等建设,国家将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三农投入,更加注重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创新的支持。随着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自治区财政也将加大对我市三农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将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支撑。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市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建设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实施农业10+3产业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将为我市十三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三、不断增强的财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达到1078.6亿元,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56.1亿元增加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