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低轨通信卫星行业分析.docx

    • 资源ID:393273       资源大小:29.5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低轨通信卫星行业分析.docx

    低轨通信卫星行业分析卫星通信行业市场空间较大,2017-2023年全球CAGR达到11.98%o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数据,2023年全球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16亿美元。根据研究数据,2023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达到723亿元,预计2023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超过900亿元。卫星通信网络建设率先发展,价值量集中在应用侧。卫星通信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的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和加工服务,中游的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以及下游的卫星通信应用场景。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拉开序幕,产业链自上而下受益,价值重心逐渐向运营服务及终端应用转移。政策、技术等多因素共振,低轨卫星建设进入爆发期。1)频轨资源的稀缺,低轨卫星频段和轨道资源的激烈争夺将成为卫星通信高效催化剂;2)中国星网自2023年成立以来,加速整合各方资源与优势攻克产业基础难题,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分别提出了“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国家及各省份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使卫星通信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和通信等方面的技术进步,降本增效;4)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目前,银河航天已构建了中国首个低轨宽带星地融合通信试验系统,并完成了5G星地融合传输关键技术验证。引入民营资本力量有助于低轨卫星建设由国家战略向民用化,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促进万亿规模市场的增长。三大内在需求驱动低轨卫星通信快速发展°1)低轨卫星宽带通信与地面网络互补,推动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考宽带、航空飞机、应急救灾等场景的宽带连接;2)23年2月,工信部表示我国正在不断总结5G发展经验,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手机直连低轨卫星将成为6G时代NTN的新亮点和必备能力之一,在此催化下,卫星通信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3)终端应用卫星物联网市场规模可观,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卫星物联网用户群为390万,预计2026年达至U2120万,CAGR为40.3%。1、卫星应用行业稳步发展,低轨通信卫星建设蓄势待发1.1、 通信卫星应用广泛,商用属性强卫星按技术领域和服务方式可以分为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多个地球站、航天器、空间站之间的单向或双向通信。根据UCS数据,截至2023年4月30日,全球目前在轨卫星数量为5465颗,中国目前在轨卫星数量为541颗,其中通信卫星数量为67颗,占比达12.4%o通信卫星按照用户群体可分为民用、军用、政府和商用通信卫星。民用涉及通讯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等;军用通信主要运用各类通信手段进行军事信息传递,以网络形式连接各个子系统,发挥态势感知的作用;政府通信卫星主要为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商用通信卫星是利用商业资本以盈利为目的发射的卫星。根据UCS官网提供的数据,我国拥有的通信卫星中,军用卫星有3颗,占比5%;民用卫星有6颗,占比9%;政府用卫星有21颗,占比31%;商业用途卫星有37颗,占比达55%。1.2、 发展历程:卫星通信系统技术与应用国际通信卫星发展起步早,美国处于领先水平,欧洲紧随其后。1958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斯科尔号”。1965年,美国主导InteISat发射了通信卫星ImeISatI,标志着通信卫星进入实用阶段。2011年,美国ViaSat发射ViaSat-1高通量卫星,容量达到140Gbps;2017年发射的ViaSat-2容量则达到300Gbps,为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卫星;正在研制中的ViaSat-3星座每颗卫星则有望提供IOOOGbps的容量。欧洲方面,全球固定通信卫星运营按业务收入规模排名,SES与Eute1sat分列第一和第三。目前SES已拥有超过66颗通信卫星。EUte1Sat2010年发射了欧洲第一颗高通量卫星KA-SAT,总容量达90GbpSo随着互联网时代对数据的大量需求,低轨卫星系统再迎新一轮发展高潮。以OneWeb、SPaCeX等为代表的低轨卫星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进行更多的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卫星工作频段进一步提高,向着高通量方向持续发展,卫星互联网建设逐渐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低轨卫星迎来产业发展新浪潮。1.3、 发展趋势:低轨化,高通量,小型化通信卫星按照轨道高度可分为低轨卫星,中轨卫星以及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低图:高低轨卫星传输距离对比轨卫星是指运行在低地球轨道(轨道高度700-1500km,1EO)的卫星,中轨卫星是指运行在中地球轨道(轨道高度8000-20000km,MEO)的卫星,静止轨道是指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轨道高度固定35786km,GEO)的卫星。低轨卫星星座优势明显,成为卫星通信发展新趋势。相比于地面通信,卫星星座通信可实现广域无缝隙覆盖,成本优势明显;相比于中高轨卫星,低轨卫星具有链路损耗小、发射功率小、传输时延低、频率复用更有效等优势;。根据UCS提供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1日,低轨卫星数量达4700颗,占比86%。我们认为,虽然低轨卫星需要通过组网实现全球覆盖,卫星数量需求多,组网和控制切换等相对复杂,但仍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卫星通信技术。典型的低轨星座系统包括空间段、用户段和地面段3个部分。空间段由低轨卫星和星间链路组成,形成空间传输主干网络。卫星在空间中均匀排布,普遍采用均匀对称的星座构型。卫星作为空间网络的接入节点,起到天基移动基站的功能。卫星间可建立微波或激光星间链路,实现数据包中继转发。用户段包括各类用户终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业务支撑系统等。用户终端也可作为接入点(AP,AccessPoint)建立局域网络,将通用用户设备接入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业务支撑系统用于对用户业务提供支撑和应用层高级服务。地面段包括信关站、综合运控管理系统以及连接地面核心网的基础设施。信关站起到连接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网关功能。综合运控管理系统包括网络、星座、数据、运营、数据等管理系统以及卫星测控站等,对全网进行综合管理和监控。1-4.产业链:制造/发射/运营服务/应用卫星通信网络建设率先发展,价值量集中在应用侧。根据卫星应用期刊援引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1A)的数据,2023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2790亿美元,卫星服务、地面设备属于卫星通信应用侧,其中卫星服务业收入1183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收入1420亿美元,合计占比达93%。我们认为,得益于组网前期卫星发射增量需求,产业链上游的卫星通信网络建设(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将率先受益。随着组网的成熟,下游应用需求释放,产业链价值重心将逐渐向运营服务及终端应用转移。削减我国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迫在眉睫,运营服务市场集中度高。1)卫星制造:根据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的数据披露,我国卫星批产后预期制造成本为429万美元/颗。作为对比,根据SpaceXCEO马斯克和COO格温哨特维尔提供的信息,Star1ink单颗卫星的制造成本已经远低于50万美元。2)卫星发射:我国最具商业优势之一的快舟一号甲火箭卫星发射成本为1万美元kg,美国猎鹰9号单颗发射成本仅为我国的1/24,产业链各环节成本的较大差距对该行业提出更为紧迫的发展要求。3)运营服务:目前.,我国卫星通信运营商包括中国卫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由于资质许可等原因,行业垄断显著,竞争格局较稳定。1.5.卫星发射数量稳步增长,市场空间较大卫星通信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空间较大。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1A)数据,2023年,全球在轨运行卫星中,通信卫星市场规模占比达到65%o经测算,2023年全球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28%,2017-2023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11.98%。根据研究数据,2019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约为682亿元,2023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达到723亿元,预计2023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超过900亿元。2023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细分领域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市场规模为614.9亿元,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市场规模为113亿元,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市场规模为29.8亿元。2、政策、技术等多因素共振,通信卫星迎来黄金发展期2.1、 频谱与轨道资源紧张,卫星产业战略价值凸显卫星频轨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与商业价值,太空圈地运动推动低轨卫星加速建设。基于国际电信联盟(ITU)无线电规则“在有效时限内先占先得”的分配原则,运营商申请并获得频率和轨道位路使用权后,需保证7年内投入运营。我们认为,为“占频保轨”,参与各方势必加速卫星发射进程,锁定卫星频轨资源,竞争将愈加激烈,低轨卫星频段和轨道资源的激烈争夺将成为卫星通信高效催化剂。频段资源是空间业务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能够单独使用、实现全球覆盖的1、S、C频段几乎被分配殆尽,目前广泛使用的Ku、Ka频段同样是同步轨道卫星的主用频段,星座之间需要留出一定频率间隔防止相互干扰,协调难度大。目前C、Ka频段面临5G网络的激烈争夺,EHF(Q/V/W)频段也已被巨头企业提前布局。轨道位珞资源有限,各国进入抢占轨道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中的数据,目前轨道高度为400-2000公里的近地轨道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万颗低轨卫星,轨位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国外典型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计划。SpaceX部署的Star1ink星座计划第46批53颗“星链”卫星已于2023年5月14日成功发射。按照计划,Star1ink分为三步,最终将基于由4.2万颗卫星组建的1EO星座系统向全球提供低延时宽带连接。英国通信公司OneWeb推出Oneweb星座计划,计划发射约650颗1EO卫星与1280颗MEO卫星,2023年初步建成低轨卫星系统,并于2027年实现全球覆盖。国内主要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计划。我们认为,我国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计划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后势强劲。“GW”星座计划发射1.3万颗卫星,“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工两大央企集团分别提出了“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此外还有时空道宇、银河航天等民营资本加入。2.2、 政策赋能,中国星网统筹规划卫星互联网建设中国星网成立,专门负责统筹空间互联网建设的规划与运营。2023年4月22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河北雄安新区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100%控股。中国星网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卫星通信、卫星应用产业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航天产业对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响应和落定。中国星网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加速卫星通信全面发展。自成立以来,中国星网陆续成立了中国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中国星网共享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星网网络创新研究院、中国星网网络应用研究院,并直接控股中国星网网络应用有限公司,间接控股重庆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上海卫星互联网研究院。此外,2023年12月,中国星网拟投资15.8亿元用于总部大楼建设。2.3、 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利好低轨卫星建设技术进步具体体现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和通信等方面,降本增效,利好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火箭发射技术进步:马斯克“星链”的颠覆性创新是火箭可回收技术,且一箭多星,可以低成本将上万颗卫星送到轨道平面。集成电路和卫星制造技术进步:一是使卫星小型化、模块化和组件化成为可能,也为卫星的批量化、规模化制造提供了可能,有效降低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本,生产周期大大缩短(1年左右)。二是增强了卫星的星上处理能力,降低叠加噪声,提升通信质量和组网灵活性。三是在提升终端性能的同时减少终端的体积、功耗和成本,使终端小型化取得长足进步。通信技术进步:先进的调制与编码、多天线波束成形及复杂的频率复用等技术可以提升卫星通信的系统性能;5G陆地移动通信的大规模多天线和波束成形技术的进步可用于卫星通信;基于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通信的星际链路等逐渐成熟,可以实现卫

    注意事项

    本文(低轨通信卫星行业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