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蝉咬伤诊疗规范标准版.docx

    • 资源ID:384624       资源大小:18.9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蝉咬伤诊疗规范标准版.docx

    蝉咬伤诊疗规范蝉在我国分布广泛,与人畜关系密切,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在蝉分布区域,蝉叮咬人事件发生率较高。蝉叮咬人除了引起局部损伤,还可以导致蝉瘫痪、红肉过敏症,携带病原体的蝉叮咬人后可能导致人体发生多种蝉传疾病。为进一步规范蝉咬伤诊疗,降低蝉咬伤引发疾病的发生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蝉咬伤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制定本规范。流行病学蝉属于寄蝙目、蝉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蝉,属硬蝉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蝉,属软蝉科。蝉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蝉生长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时期,其中幼虫、若虫、成虫均具有吸血习性。全世界已发现800余种,硬蝉科700余种,软蝉科约150余种,纳蝉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蝉科约100种,软蝉科10种。全沟硬蝉(IXOdeSPerSUICatUS)、草原革蝉(DermaCentornUttaI1i亚东璃眼蝉(Hya1ommaasiaticumkozIovi)、乳突钝缘蝉(Ornithodorospapi11ipes)>长角血蝉(HaemaPhySa1iSIOngiCorniS)是我国常见主要蝉种。蝉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硬蝉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蝉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人在有蝉生活的区域活动,容易接触蝉和被蝉咬伤,但是蝉咬伤的发生率缺乏数据。二、发病机制(一)局部损伤和继发感染。蝉通过器刺穿皮肤和血管壁而吸食人血,这种物理损伤通常导致局部伤口、瘙痒、红肿、疼痛、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皮肤溃破、组织炎症等。(二)神经毒素作用。某些硬蝉唾液分泌神经毒素,通过竞争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宿主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递质的释放,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出现瘫痪,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只有在雌性蝉已附着于人体并开始摄食后,才会发生蝉瘫痪的症状。一般在蝉摄食47日后,才会出现蝉瘫痪症状。(三)过敏反应。蝉叮咬人体时,其唾液中的a-半乳糖进入人血液,被人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抗a-半乳糖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IgE受体结合。此后,人食用红肉后,红肉中含有脂肪微粒包裹的a半乳糖,待脂肪微粒消化后暴露的a.半乳糖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IgE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稍延迟的I型过敏反应。(四)传播病原体。蝉可以传播蝉传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1itisvirus,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hemorrhagicfeverviru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virus)、伊朗包柔螺旋体(BorreIiapersica)拉氏包柔螺旋体(BOrre1iaIatySheVyi)、伯氏包柔螺旋体(Borre1iabUrgdorferi)贝氏立克次体(COXie11abUrnet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sibiric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IaSmaPhagoCytOPhiIUm)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布氏杆菌(BrUCeI1a)、兔热杆菌(BaCi1IUSthermUS)等,导致人体发生相应的感染性疾病。三、临床表现(一)局部症状。当蝉和人类的皮肤接触后,蝉的假头以机械损伤方式插入皮肤,形似黑色的痣。伤口部位常明显红肿,也会有少量血液流出。用手触摸伤口局部皮肤有坚硬感。(二)过敏反应。1 .过敏症状:皮肤黏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尊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2)呼吸道阻塞症状:有喉部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发等表现,甚至可因窒息而死亡;(3)循环衰竭表现:患者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然后发展为肢冷、发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到血压,脉搏消失,最终导致心脏停搏,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 .休克表现:收缩压急剧下降到90mmHg以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三)蟀瘫痪症。患者最初出现厌食、嗜睡、失声,随即出现共济失调、上行性弛缓性瘫痪、过度流涎、眼球震颤、瞳孔不对称以及呕吐,通常死于呼吸衰竭。(四)红肉过敏症。一般在进食后36小时发病,起病急,通常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尊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窘迫、血压下降等,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五)感染性疾病。人被携带病原体的蝉咬伤后可以引发多种感染性疾病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四、诊断(一)诊断原则。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二)临床诊断。有流行病学史,指有林区、草原地区活动史,有接触蝉和被蝉咬伤史。体检在躯体上发现叮咬吸血的蝉。(三)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五、鉴别诊断(一)蜂鳌伤。伤口留有蜂刺(蜜蜂)或不留蜂刺(马蜂),受皙部位立即出现显著的疼痛、烧灼感,周围皮肤红肿。如果被成群的蜂皙伤后,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被蜂皙伤后,应立即脱离蜂皙伤环境;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蚂蚁螫伤。皙伤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红斑、水泡等局部症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症状如:呼吸困难、缺氧、紫Z甘,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厥冷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症状。被蚂蚁皙伤后,应立即脱离蚂蚁皙伤环境;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三)娱蚣咬伤。咬伤后局部疼痛、红肿、眩晕、恶心、呕吐、发热、心悸、谩妄、抽搐、昏迷等,一般无脓疱,常无瘙痒,以伤口疼痛为主要特征。螟蚣咬伤的治疗原则为清除毒素、止痛消肿、抗过敏治疗。六、治疗(一)治疗原则。如果判断为被蝉咬伤,不可自行去除蝉,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蝉,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蝉瘫痪,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二)咬伤局部处置。1.可在伤口周围用盐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麻醉起效后用镶子将蝉去除,特别注意蝉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皮肤内,采用碘优(聚维酮碘)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在不具备麻醉条件时,可用平头镶子紧贴皮肤夹住蝉虫拉起,当皮肤出现张力左右晃动缓慢拔出;2.如蝉的口器已经残留在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3.局部发生细菌感染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治疗。(三)过敏反应处置。症状较轻者: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口服抗组胺药物,或肌注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组胺药注射剂。(四)蟀瘫痪处置。尽快除去蝉,进行对症治疗;若患者已经出现呼吸受损,应输氧并辅助呼吸。(五)蟀传疾病的治疗。对蝉咬伤患者进行随访,出现蝉传染性疾病相关症状者应尽快接受相应的传染病诊疗。七、预防人在树林、草地等蝉活动区域从事生产劳动、郊游、野营等活动时应做好防护,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裤腿、袖口,避免被蝉咬伤;离开时,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上是否有蝉,发现蝉后立即清除;一旦发现被蝉咬伤,应尽快寻求正确的医疗救治。

    注意事项

    本文(蝉咬伤诊疗规范标准版.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