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不从君.docx
从道不从君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婿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日:“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选自(荀子臣道篇)【注释】过:错误的。争(ZhOng):通“i争”,净谏。比知:合智,齐心。比:合。强:“强”的异体字,竭力,勉力。矫:矫正。拂(bi):通“弼”,矫正,匡正。厚:形容词作动词,优待,重视。【译文】君主有了错误的谋划、错误的行为,国家将危险、政权将灭亡,这时大臣、父兄中如果有人能向君主进呈意见,意见被采用就好,不被采用就离去,这叫做劝谏;如果有人能向君主进呈意见,意见被采用就好,不被采用就殉身,这叫做苦淳;如果有人能联合有智慧的人同心协力,率领群臣百官一起强迫君主、纠正君主,君主虽然不服,却不能不听从,于是就靠此消除了国家的大忧患,去掉了国家的大祸害,结果使君主尊贵、国家安定,这叫做辅助;如果有人能违抗君主的命令,偷偷地用君主的重权,做与君王主张相反的事情,从而使国家转危为安,除去了君王所蒙受的耻辱,功劳足够用来使国家获得重大的利益,这叫做匡正。所以劝谏、苦铮、辅助、匡正的人,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大臣,是国君的宝贵财富,是英明的君主所尊敬优待的,但愚昧的主子、糊涂的国君却把他们看作为自己的敌人。所以英明的君主所奖赏的人,却是愚昧的君主所惩罚的对象;愚昧的君主所奖赏的人,却是英明的君主所杀戮的对象。伊尹、箕子可以称为劝谏了,比干、子胥可以称为苦净了,平原君对于赵国来说,可以称为辅助了,信陵君对于魏国来说可以称为匡正了。书传上说:“要顺应道义而不是听从君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1)君有过谋过事(2)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3)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4)明君所尊厚也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2)传日:“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3 .本文论述除了用典型事例论证外,还具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 (1)错误的(2)使灭亡,毁灭(3)“强”的异体字,勉力,竭力(4)优待2. (1)如果有人能违抗君主的命令,偷偷地用君主的重权,做与君王主张相反的事情,从而使国家转危为安,除去了君王所蒙受的耻辱,功劳足够用来使国家获得重大的利益,这叫做匡正。(2)书传上说:“要顺应道义而不是听从君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3.从论证上讲,还有引用论证;从整体特色讲,运用了证明方法,把谏、争、辅、拂一一解说清楚,其实这些正是“从道不从君”的论据,有条有理,逐层深入,气势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