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水生动物皮炎的诊疗护理.docx
皮肤科水生动物皮炎的诊疗护理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中有不少对人有致病和毒害作用的鱼类和动植物,如刺胞类动物,水蛭、毒鱼、海绵、海胆、海星及海草等。刺胞动物或叫腔肠动物,种类特别繁多,属于刺胞动物门或腔肠动物门,包括珊瑚、水蛇、海蛰、僧帽水母和海葵等。刺胞皮炎(nematocystdermatitis)是含有刺胞的动物接触人体时,将刺胞刺入皮肤并将毒液注入人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故本文将重点介绍。【病因及发病机制】刺胞又称刺丝囊、刺线囊,是所有刺胞动物特有的细胞器。本类疾病以海螯皮炎(je11yfishdermatitis)为代表。海螯是数百种水母的通称,直径0.5hn或以上,每年610月份成熟,浮于海面呈伞形,有8个须状触手,每一触手上有密集分布的刺胞,每个刺胞内含一根卷曲的刺丝和毒液,当触及人体皮肤时刺胞弹开将刺丝刺人皮肤并将毒液注入,毒液内含有类蛋白质、肽类、组胺、多种有毒酶类、5-羟色胺及致痛剂等物质,可引起中毒和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渔民、海场养殖工及海中游泳、潜水者,夏秋季多见,79月高发。被刺胞蜚伤时皮肤突然有闪电样针刺感,数分钟内出现痒、麻痛或灼热感,局部形成红斑、丘疹,风团样损害,呈点线状、条索状和地图状分布。严重者可有瘀斑、水疱或大疱。皮损常在23天后开始消退,12周结痂或痊愈,一般无全身症状。通常情况下,被蛰伤的面积越大、越接近躯干部重要脏器,机体中毒症状越严重,病情越危急,若全身多处被蛰伤或被大型水母及毒性强的水母蛰伤,常在14小时内出现畏寒、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肌痛、倦怠、出冷汗,少数出现胸闷、口吐白沫、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肺水肿,严重者可致死亡。【诊断及治疗】1诊断依据夏秋季节,有下海作业、游泳或加工海蜚皮史和特殊形态皮损,本病不难诊断。2.治疗不要触摸不明软体海生物。一旦被刺胞动物蛰伤要尽快刮去,并用海水冲洗粘在皮肤上的刺胞(切勿用淡水冲洗,因渗透压骤变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可局部用明矶水、1%氨水、10%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瘙痒剧烈时服抗组胺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时立即抗休克治疗,给予0.1%肾上腺素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氧、补充血容量,同时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必要时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或其他升压药。【护理】1一般护理(1)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2)起居:充足睡眠,避免劳累。(3)饮食:多饮水加速体内毒素排泄,加强营养,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4)心理:患者及家属对此疾病缺乏了解,可能会因此出现焦虑不安、恐惧等不安情绪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关心患者,正确宣传防病知识,积极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心理压力。(5)活动指导:水生动物皮炎被装伤的面积越大、越接近躯干部重要脏器,机体中毒症状越严重,病情越危急。根据皮损及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适量的活动利于提升机体免疫力。2.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不论病情轻重缓急都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蛰伤动物的种类,螯伤的方式、部位、面积、时间、现场处理情况,就诊的早晚和机体的反应状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警惕有无出现中毒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症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2)皮肤护理:一旦被刺胞类动物蛰伤,1小时内为急性期,避光,尽快去除粘在皮肤上的触手,不可用手直接擦拭,用海水冲洗,切勿用淡水冲洗以免促使刺胞放射。如有条件可用乙醇或碱性溶液冲洗或喷洒患处,或用10%碳酸氢钠溶液冷敷,彻底清除残留在皮肤上尚未放射出毒液的刺胞,减轻重伤的症状。如为珊瑚割伤,要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刷伤面,以清除伤口内残留的石灰质碎渣;如被海绵刺伤则可用橡皮膏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患处或拔除刺入皮肤的断刺,海胆、海星刺伤则需去除残留的棘刺突,必要时可用手术方法取出;再予消炎、止痒、防感染,如有水疱可予抽疱处理,保持皮肤清洁,调整衣物,选择柔软的棉制品,修剪指甲,避免搔抓患处。(3)用药护理:遵医嘱正确合理用药,尽早治疗。局部皮损对症处理,外用药需要均匀涂抹在皮损处,面积略大于皮损;对皮损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要及时按医嘱给予抗组胺制剂和皮质类固醇,并予输液以加快毒素的排泄;继发感染时要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疼痛明显者可予止痛对症处理。如出现休克则立即积极配合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