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用药护理操作技术.docx
皮肤病中医用药护理操作技术中药治疗是中医防治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中药用药护理是皮肤病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护理人员应熟悉中药用药护理的具体方法。一、中药内服与护理(一)一般用药护理口服中药的治疗效果,与药物剂型、服药时间、服药量、服药温度、服药方法等有关。1 .服药时间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特殊药物,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I)饭前服药:可避免药物与食物混合,能迅速被吸收,充分发挥药效。攻下药、滋补药、健胃药宜保前服。(2)饭后服药: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的刺激;如促进消食导滞的药物,宜饭后及时服用,如消食药。(3)睡前服药: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润下药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4)其他:生津润燥药、急性病则不拘时服。2 .服药剂量一般疾病服药,每天1剂,分早、晚二服,或早、中、晚三服,每服药量为200250m1;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应用药力较强的药物,如泻下药、发汗药,服药应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泻下、汗出太过,损伤正气。呕吐患者服药应小量频服。给服中成药时,剂量遵医嘱。3 .服药温度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如寒证用热药时,汤药宜热服;热病用寒药时,如热在胃肠,患者欲食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寒药仍以温服为宜。4 .服药方法中药剂型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的剂型等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一般丸剂、滴丸、片剂、胶囊等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散剂、丹剂、膏剂以及某些贵重细料药,可用白开水或汤剂冲服或含服;呕吐患者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也可嚼少许生姜片或橘皮,汤药应浓煎少量多次服用,以防止呕吐。(二)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医"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1汗法及护理(1)概述: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达到开泄胰理、宣发肺气、调和营卫等目的,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对于里证、津液亏虚者禁用,年老体弱者慎用。(2)护理要点:服药时宜热服,服药后宜盖被卧床休息,并饮热饮或热粥,以助发汗。观察患者有无汗出、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范围等。以周身微微出汗为度,若汗出不彻底,则病邪未除,需继续用药;若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需停止用药,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若大汗不止,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予以急救处理。患者汗出后,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更换清洁衣裤,期间注意避免风寒入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酸性和生冷食物。服药期间,慎用或禁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对乙酰氨基酚(散利痛)、呻喋美辛、尼美舒利、塞来昔布、阿司匹林等,以防止汗出过多;忌用冷敷、酒精擦浴物理降温法,以免闭塞汗孔,导致病邪无路可出。2 .吐法及护理(1)概述:吐法又称催吐法,是运用具有涌吐作用的药物,使停滞在咽喉、胸膈、胃脱等部位的宿食、毒物或痰涎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对于幼儿、年老体弱、高血压、心脏病、孕妇等人群应慎用或禁用。(2)护理要点:服药采取两次分服,第一次服后已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第二次服药,一般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服药后不吐者,可用手指、小勺、压舌板等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不止者可服用少量姜汁、冷粥或冷开水解之;卧床患者宜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观察患者呕吐次数,呕吐物的色、质、量、味,必要时留取呕吐物标本送检。呕吐不止或严重呕吐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通知医生,遵医嘱予以输液治疗及对症处理。服药期间暂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从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坚硬、粗糙、辛辣之品。如觉口渴者,应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患者呕吐后,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漱口,清除呕吐物,更换污被服、衣裤,注意避风寒。3 .下法及护理(1)概述: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过荡涤胃肠,通利大便,使滞留在胃肠中的宿食、冷积、结痰、瘀血、停水、燥屎等从下窍而出的一种治法。由于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分,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的区另h对于妇女经期、孕期及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禁用。(2)护理要点:泻下药宜空腹服用,通便润下药宜睡前服用,服药期间不能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使用此法,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观察患者排泄的次数,排泄物的色、质、量、味及生命体征,必要时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若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泻、面色苍白、头昏、心慌、汗出肢冷等虚脱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对症处理及输液治疗。服药期间宜多食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忌食油腻、辛辣之品,戒烟酒。实热证者服药期间应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予米汤、粥等养胃之品;里寒证者宜用甘温平补之品,忌食寒凉滋腻之品。应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进行腹部按摩以促进排便。4 .和法及护理(1)概述: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具有和解疏泄作用的药物,以祛除半表半里的病邪,使表里、阴阳、上下、脏腑、气血得以调和的一种治法。表证、里实证及虚寒证应禁用或慎用。(2)护理要点:应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病情观察。调和肠胃药适用于胃肠功能失调者,服药期间应观察患者腹胀、呕吐及排便情况;调和肝脾药适用于肝脾功能失调者,用药期间观察患者胸闷、胁痛及情绪变化,并做好情志护理;和解少阳药适用于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者,服药期间观察患者体温、脉象、汗出情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服用以柴胡为主的和解少阳药时,忌食萝卜、人参,同时避免服用硫酸镁、碳酸钙、铝碳酸镁等,防止发生毒副作用。5 .温法及护理(1)概述:温法又称温阳法或祛寒法,是运用具有温热散寒作用的药物,以祛寒、温阳、疏通经络及血脉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寒证、真寒假热证、阳虚证者,实热证、阴虚证、津血亏虚者禁用,孕妇慎用。(2)护理要点:汤药宜温服,服药后宜加盖衣被,以助药力;服药期间如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便干等,为虚火上炎,应立即停药。观察患者面色、舌脉、肢体温度、寒热喜恶、口渴及涎、涕、痰、二便等情况。注意识别真热假寒证者,以防错用温热护理方法而加重病情。饮食宜食温性、热性食物,如牛羊肉、狗肉、桂圆等,忌食生冷、寒凉、油腻之品。居室宜向阳,室温宜偏高,注意保暖,外避风寒。6 .清法及护理(1)概述: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的药物,以清除里热之邪,使邪热外泄的一种治法。是皮肤病中医用药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血热证、热毒证、阴虚证者。寒证、真寒假热证、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者、孕妇禁用。(2)护理要点:汤药宜微温服或凉服,服药后注意休息,保持情志调畅,以助药力。热邪清除后应立即停药,以免伤及脾胃。观察患者面色、神志、体温、汗出、舌脉、口渴、二便等情况。若患者出现腹泻不止、神昏、四肢抽搐等,应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对症或急救处理。饮食宜食寒性、凉性食物,如鸭肉、莲子、百合、苦瓜等,忌食辛辣、热性之品。居室宜背阴,室温宜偏凉,衣被穿盖不宜过厚、过紧,注意通风散热。高热不退者,可针刺曲池、合谷、风池、大椎等穴。7 .消法及护理(1)概述:消法又称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散、破消作用的药物,以消食导滞、软坚散结、化痰利水、驱虫等,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形成的邪实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气滞血瘀、饮食停滞、水湿内停等证者。年老体弱、脾胃虚弱者及孕妇禁用。(2)护理要点:汤药宜温服,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服药期间不宜与补益药、收敛药同服,以免影响药效。中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不宜与磺胺类及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降低药效或增加药物毒性。观察服用消痞化积药患者的疼痛、肿胀、肿块大小、部位、性质、活动度等情况:观察服用消食导滞药患者的腹胀、腹痛、呕吐及呕吐物与大便排泄物的色、质、量、味情况,若腹泻、呕吐不止或出现眼窝凹陷等脱水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对症处理及输液治疗。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定时定量进食,忌食生冷、坚硬、肥甘厚味之品。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者可予山楂、陈皮等理气消食之品,并加强情志护理,以疏肝解郁。8 .补法及护理(1)概述: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滋养作用的药物,以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一般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不同。适用于各种虚证。真实假虚证、脾胃虚弱证者禁用或慎用。(2)护理要点:汤药宜饭前或空腹温服,如外感六淫,应立即停药。告知患者补益药用药时间长,应坚持服药,以保证药效。观察患者体重、头晕、目眩、气短、乏力、汗出、怕冷、五心烦热等情况变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萝卜、辛辣、油腻、坚硬、生冷及粗纤维之品,实施辨证施膳。患者宜做到起居有常,保持愉悦心情,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与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房事过度。虚证者卫外功能低下,易受外邪入侵,要做好四时护理。(S)中药内服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 .中毒发生中草药中毒时,应立即停止服用有毒药物,遵医嘱及时、准确地进行急救与护理。(1)尽快清除毒物: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选择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迅速清除胃肠道内的毒物。消化性溃疡出血及服用腐蚀性药物者禁用洗胃法。(2)解毒:遵医嘱选用不同的药物或食物进行解毒,如绿豆、生姜、川黄连、金银花等。(3)促进毒物排除:遵医嘱静脉输入哄塞米、甘露醇等,以促进毒物排除。必要时可予以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4)病情观察:定时监测患者神志、瞳孔、面色、生命体征、尿量及各类排泄物色、质、量、气味等变化,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做好急救。2 .过敏如患者服药后出现全身泛发皮疹、大疱、胸闷、气促、四肢肿胀等过敏症状,或出现神昏、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等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停药,通知医生予以急救处理。如有喉头水肿者,做好气管切开准备。3 .其他有些中草药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引起出血、溶血、血尿、少尿、失音、消化系统反应等。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剂量等,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的观察及用药指导,出现不适症状,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对症处理。二、中药外治与护理中药外治是运用中药敷于体表,以达到透入皮肤,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局限感染病灶,消肿、消炎、收敛、镇痛、止痒等目的。皮肤病常用的中药外治法的剂型有油膏、散剂(粉剂)、洗剂。(一)油膏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适用于糜烂结痂渗液不多的皮肤病、溃疡、肿疡、肛门病等。1适应证由于油膏组成的成分不同,故作用也各不相同,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发病的不同阶段,正确选择运用。如金黄膏、玉露膏具有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阳证肿疡,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丹毒、乳痈未成脓期等。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如皮肤软组织、淋巴管、浅静脉等炎症僵块形成期。红油膏具有防腐生肌的作用,适用于溃疡不敛。青黛膏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止痒、兼有润肤作用,适用于带状疱疹水疱糜烂、急慢性湿疹等皮肤嫩红痒痛、渗液不多者。京万红烫伤药膏具有化腐生肌、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烧、烫伤,带状疱疹水疱破溃、皮肤溃疡。4 .用法将药膏涂于4层纱布上贴于患处,敷药前用温生理盐水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将摊好的药物敷在患处,敷贴面积应大于患部红肿范围ICn1,用绷带、胶布固定,每天1次。中药外敷方法详见第五节“中医特色技术及护理”。5 .护理注意事项凡表皮薄亮或皮肤糜烂渗出多者,不宜用油膏贴敷,以免因阻碍皮肤散热透气或脓水渗透浸淫皮肤,而引发水疱或加重糜烂。目前大多用凡士林调制油膏,若患者皮肤不适宜用油膏外敷,则可改用植物油、菊花汁、蜂蜜、水等调制;对药物过敏者,则应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丹毒、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宜厚涂,厚度约3mm,以箍集围聚、局限炎症;用于皮肤溃疡时,应根据渗液多少、腐肉情况决定摊药厚度,渗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