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双碳新政下的中国产业园区.docx

    • 资源ID:322854       资源大小:19.9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双碳新政下的中国产业园区.docx

    双碳新政下的中国产业园区一、碳中和产业园区的内涵与特征按照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之 下,中国将用30年时间,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这一任务颇为艰巨。 以英国为例,其在1972年就已实现本土碳达峰,但计划实现碳中和 的时间为2050年,历时近80年。这意味着,中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 发展模式,从对高碳行业的高度依赖,向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 中和目标后,十四五规划中又对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设置了具体的目 标值。而控制碳强度、碳排放总量的政策执行者,既包括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也包括“有条件的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要求中国必须抓 住产业园区这一工业绿色发展和能源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载体,通过优 化产业结构、完善循环体系、重塑园区形态,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发 挥主力军作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也包含了解决全球环境治理问题的关键之法。工业园区是工业企业集 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也是我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 主要空间载体。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与整合,工业园区可以提高工业 化的集约强度、规模优势并优化功能布局,以突出产业特色、提高市 场竞争力。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79年改革开放的蛇口工业区,经过由 沿海到内地的渐进式发展,各类产业园区已达1.5万余个,对经济贡 献达30%以上。与此同时,由于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 60%以上(2019年数据),工业园区碳排放可达全国总排放量的约31%, 成为了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排关键所在。“碳中和”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系统性融入“碳 中和”理念,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通过产 业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在园区内部基本 实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工业一直是温室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领域是我国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伴随着我国“企业入园”的发展趋势,产业园 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大多集中在 产业园区或经开区,随之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日渐增加。根据清华大学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产业园区贡献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1%o 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整体能效,加快推动 “碳中和”园区建设将成为落实我国精准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 关键落脚点,亦会成为“十四五”期间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在于能源转型,工业园区碳 排放成为了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排关键所在,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 历程可总结为四种类型:循环经济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工业 园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零碳工业园的建设可以视作国家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战略 落地。以低碳试点体系建设为例,2010年以来,中国陆续开展了 6 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1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 社区和8个低碳城(镇)试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试点体系。而 从试点城市的规划来看,其又可能将低碳理念融入校园、社区、医院、 工业园等。工业园作为碳排放的最大单元,其实现零碳的难度和重要性也与 之相当。对于工业园区而言,其碳排放主要包括两类:直接排放和间 接排放。具体而言,零碳工业园的建设需要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零碳能源:指的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能 源;零碳建筑:可以独立于电网运作,全部能耗由场地产生的可再 生能源提供;零碳交通:核心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交通工具电气化,同时 鼓励公共出行、共享出行;CCUS:即碳捕集、利用和储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 CC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新 的发展趋势。国内方面,仅有广东省和湖北省两地发布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浙 江、福建等地开展了相关的试点工作;国际上,碳中和目标在欧洲的推进速度和进度都排在前列。从统计数据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近年来已呈连 续下降趋势,2021年一季度能耗同比下降高达8.1%。这与我国多年 来对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的要求不无关联。自2010年起,原环境保 护部就在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 中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2015年10月,“十三五规划”中又首次明确提出实施近零碳排 放区示范工程:选择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 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到2020 年建设50个示范项目。在2019年全球341.7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中,中国占比高达到 28.8%,排放量为98.3亿吨。这一方面标志着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对 全球减碳工作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 挑战。十四五规划中对碳减排、碳中和工作的部署,再次彰显了我国 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和担当。虽然对于具体的应对措施而言,无 论是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积极有序发展核能,还是勇于挑战传统 化石能源的前沿技术,都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与不足。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碳中和”园区这一概念进行明晰界定。 事实上,“碳中和”园区是随着中国对碳排放工作不断认识深化后, 既具传承又具创新的概念。结合绿色园区、低碳园区等概念定义。总体而言,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历程可总结为四种类型:循 环经济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近零碳排放比低碳的要求更高,强调碳排放总量而非碳排放强度 (单位GDP碳排放量);但与“零碳排放”相比,近零碳排放允许采 用碳汇等抵消机制,即碳源减碳汇接近于零。也就是说,零碳工业园 意味着在无碳汇抵补的前提下能源、建筑、工业、交通等方面绝对的 无碳排。因此,零碳工业园可以说要求极为苛刻,其标准甚至超过碳 中和(即净零排放)的要求。对于工业园区而言,其碳排放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直接排放,产生于园区内部的能源活动(工业、建筑和交通), 如工业过程、燃料燃烧、废物处理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间接排放,产生于外购的二次能源,包括电力、供热/冷等 能源消费。那么,实现零碳排放的核心就在于发挥工业园区的整合优 势,使工业过程电气化,并转变对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赖。在有效的减碳路径下,以2015年中国工业园区CO2排放量28 亿吨为基准,我国工业园区CO2排放量在2035年和2050年将分别 控制在20.3亿吨和9.9亿吨以内,在2015-2035年和2035-2050年期 间预期将分别减排至少7.9亿吨和10.4亿吨,2015-2050年合计减排 60%以上。具体而言,零碳工业园的建设以零碳能源为起点,需要但 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零碳能源 零碳能源指的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增加二氧化碳 排放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相较于独立的工厂,工业园区的规模优势更能有效的进行一体化的综 合能源规划,整合能源投资和能源技术。对于工业园区而言,构建以 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零碳能源系统,不仅要考虑所采用的能源种类,还 要搭建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智能电网、储能设备。零碳建筑 零碳建筑指零碳排放的建筑物,可以独立于电网运作, 全部能耗由场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提供。 此外,零碳建筑还可以减少其他空气污染物、降低建筑运营成本、改 善建筑内部环境,并提高建筑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l)的研究,零碳建筑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其一,提高能源效率,通过被动式节能设计,房屋可以依靠被 动收集的热量来保温,设计内容包括保温墙体、门窗技术、建筑通风、 电器节能等;其二,搭载可再生能源,如搭建太阳能电池板或太阳能热水系 统;其三,对于使用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做饭或加热热水的现有建筑 来说,则需要采取其他碳抵补措施。二、“碳中和”产业园区建设的瓶颈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低碳 园区、生态园区、绿色园区等政策文件,在推动园区绿色化转型方面 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面对碳中和这一新的背景和要求,产 业园区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升经济密 度和能级,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迭代升级。与此同时,园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具有产业高度集 聚、基础设施集约、创新要素集中等特征,通过“小空间、低成本、 系统性”推动碳中和技术应用,将有利于放大碳中和园区的规模效应、 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全社会碳中和工作。虽然在低碳园区、生态园区、绿色园区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基 础、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碳中和”园区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转 型升级的新概念、新形态,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四方面问题亟 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加以解决。碳中和园区的整体战略框架尚不清晰目前.,未来对于产业园区如 何实现“碳中和”应该会有指导性意见。但在现阶段,各地对“碳中 和”园区的认识仍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整体框架、工作重点、 实施步骤等把握并不清晰,难以真正从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推动园区 的转型升级,同时不可避免还将造成园区的重复建设和低效建设。碳中和园区的建设标准规范相对滞后目前.,标准规范的制定不仅 是中国推动“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能源 变革和技术创新话语权的争夺焦点。虽然,已经陆续出台行业类生态产业园区标准(试行)国家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园区低碳工业园试点工作方案,但一方面, 标准的强制性仍然不强。不同政策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工信部制定的 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方案侧重于工业发展,环保部牵头制 定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侧重于环境治理与保护,由 于现有分类管理体制的因素,政出多门现象明显,园区落实标准规范 也缺少强制性的监测和考评手段。另一方面,围绕“碳中和”的相关 技术标准、应用规范等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从制定标准到推广应用 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碳排放”核算交易等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碳排放的确权和核算直 接关系到“碳中和”园区的建设效果评价。目前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 尚未对碳排放权利进行明确界定,使得地方碳排放交易缺乏法律依据。 同时,虽然中国已经根据国际ISO标准建立24个行业企业碳排放核 算方法体系,但园区在国家统计体系中不是独立统计个体,因此导致 以园区为主体的碳排放核算范围不一致、核算结果没有可比性。此外, 在企业“碳排放”过程中,对于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核算也存在难 点,能否利用穿透式、可追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能源使用和碳排放 的应统尽统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基于“碳中和”问题的 复杂性和紧迫性,迫切需要以低碳技术创新突破作为引领,加快形成 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与“碳中和”园区 高标准建设的需求还不匹配。针对脱碳、零碳、负排放技术供给不足 的现状,仍需要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 项,提前做好技术研发供给侧结构调整,进一步明确碳中和技术需求, 优化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布局。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往往需要巨大的前提投入,特别 是对于“碳中和”而言,从企业角度看,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与企业 生产效益的提升可能并不成正比,仅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角度去推 动该项工作难度又相对较大,如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应用推广机制,都需要进一步统筹谋划。目前.,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启动编制,在既有绿色建 筑政策框架基础上,增加零碳建筑控制指标,推行绿色建筑全过程管 理。零碳交通核心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交通

    注意事项

    本文(双碳新政下的中国产业园区.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