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佛学因果思想构建诚信自觉社会.docx
借力佛学因果思想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12日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将 24字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进行明确。作为要求公民层面践 行的诚信思想,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 题。党中央顺应民意,把构建诚信社会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 升到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和国家软实力的层面,充分表明了构 建诚信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在依托构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主渠道、主阵地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探索更 多领域,为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提供多元、有效的支持。一、佛学因果思想与诚信精神具有许多同理契合,为借 力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提供了可用性佛学因果理论博大精深,无论是佛教界,还是在民间, 均有其重要的影响。信仰佛教的人们,不受认知能力和或知 途径的限制,但求能在自已的信仰世界里抒发心声,洗涤精 神,祈祷愿望的实现。而佛学思想中所包含的诚信元素,为 我们构建诚信自觉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佛学因果报应思想是其解释世界万有关系的基本 理论,与诚信思想有异曲同工关联。佛学思想认为世间一切 存在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果关系,自身行为、 语言、意识必定会对自已的命运发生影响,召感相应的回报, 所谓善因生善果,恶因结恶果,轮回三界,这是佛学因果思 想与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有所近似的地方。这里仅就 佛说业报差别经佛说罪福报应经三世因果文作些 理解。佛说业报差别经阐述的长寿与短命、健康与疾病、 端正与丑陋、富有与贫穷、权贵与低贱、正智与邪恶的因果 关系,几乎函盖人生所有方面。认为人们的思想、言论、行 为都是致因子,这个因子就如同种子一样,当种子遇到适宜 的环境,就会变化,就是所谓的果报,同时,新的果报又是 新的致因,成为下个果报的条件,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以健康与疾病因果理论为例,如多病、短命认为有十个方面 的成因:包括“好斗、挑斗、赞斗、乐见别人斗”,这四种 心态极易导致身心、生命的损害;还有诸如:“恼怒父母; 恼乱贤能”(捣乱、障碍、嫉妒他人);“见怨病苦、心大喜 欢”(见别人生病高兴);“见怨病愈、心生不乐;于怨病所、 与非治药”(蒙骗对手和有过节之人诈其做有害自己健康 事);这些心态当然容易导致自身的精神负担,极易产生疾 病。而“宿食不消、而复更食”更是直接指出吃的方面不科 学造成疾病的道理。佛说罪福报应经和三世因果文则是直接说明因 果之间及其通三世关系。三世因果文里说到的“欲知前 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莫道因果 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其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 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因子作用,强调道德是自我塑造未来生 命的决定因素,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已,尤其是强 调内省,从内心里防非止恶,去除不良行为。(二)佛学“命自我造、劝善止恶和众生平等”重要思 想观点,是助力践行诚信精神的本原支持。要使广大的信众逐步地知晓和觉悟佛教因果思想的深 刻内涵,激发自觉践行诚信精神的内生动力,如此,确有必 要让信众更多、更深刻的理解把握佛学因果思想中几个核心 观点。一是关于“命自我造”思想。佛教因果报应强调个人 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身、语、意”三业,取决于个业与大 家的共业,而不是上帝的主宰,也非天命安排,人们自己掌 握自己的命运,强调自己的知行对本人负责。在因果报应中, 人的主体地位不能撼动,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与 获报有相应的结果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二是“劝善止恶” 思想。体现了因果报应的必然性思想,具有很大的扬善止恶 的作用,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十分明显。如果人们能够自觉 自律、敬畏因果定律,那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就不仅仅是一 个法治社会,更是一个人人自觉自律和从容向善的社会,那 么诚信精神及其思想主导下的社会伦理状态,就有可能创造 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文明社会。三是“众生平等”思想。 倡导人们对生命权利的普遍尊重,因果报应十分重视“众生 平等”,人世间的一切依存、平等一如,是“依正不二”的 关系。虽然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但其中的因果关系作用是 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其根本和关键还是在于人的自身生活态 度。上述的佛学因果理论思想,揭示其具有充分的客观哲理 性一面,可以从现实性、因果逻辑关系、心理学、物质第一 性、精神反作用等等方面得出结论。不难理解佛学中的诸多 的醒世谆言,直接明了的提醒人们只有守信、践诺,从善、 弘义才能求得相应的果报,这就为我们多角度、多形式利用 可以利用的包括佛学因果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构建诚信社 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二、佛学因果思想在民间影响的深广延展,为借力推动 构建诚信自觉社会提供了可能性在宪法保障人们信仰自由、信仰不能损他的背景下,在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社会民众对佛教的信从度日渐加 深的情势下,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有很 大的现实可能性。(一)深度对接,借力佛学思想传播在信众头脑中植入 诚信种子。现实生活中广建庙宇、香火日盛,反映了佛教影 响的现状。以普陀山为例,每逢香会日子,进香礼佛的信众 人山人海,从信众进香礼佛的内心诉求来看,大多的都是祈 求平安健康、生意发财、仕途顺当、学有所成等,这些都是 非常朴实和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能对广大信众进香祈 愿的诉求进行由外而内的引导;指明愿景与现实、动机与效 果、行为与思想怎样才能因果一如,根本的着力点在于自己 的知行符合因果联系的要求、在于自己的作为达到因果成立 的功力,从而有效破解进香礼佛的商业味、庸俗化和虚伪性 问题,使广大的信众,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准上真正得到精神 的洗礼,把脉进香礼佛的真谛,这当然也是佛学主旨极力主 张并期待的结果。因此,这也为我们借力佛教影响推动构建 诚信自觉社会提供了切入点。如果在佛学思想传播和进香礼 佛过程中,主动地把着力点置放在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到福报 的获得,必须通过和依靠自身的作用才能遂愿的话,了解到 任何投机和侥幸心理都是不现实、不可靠的,了解到所谓“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因果思想之后, 显然可以想象,人们自然逐步的、渐趋的会在生活中省检思 行,分清是非,并且努力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而不为”的时候,诚信的文明之花和智慧之果就会不断萌生 进而深受其导并可能呈现绚烂多姿和硕果累累的情境,人们 在和谐自我的同时,也就和谐了社会。(二)用其场势,借力佛教因果思想传导平台为推动构 建诚信自觉社会提供载体支持依托和借力佛教场所,传导诚信文化,这本身和弘扬佛 学思想文化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一是要在诵经说法中强调诚 信与因果报应的重要关联。因果思想中多方面包含大诚信义 的思想,明确阐明只有坚定地信诺、向善并长期地坚持,才 能得到通三世的应有的福报;二是在僧众队伍中加强诚信思 想的教育传播。诚信文化源源流长,蕴含于佛学因果理论的 很多方面,广大僧众自身应当首先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尊重佛学,带头践行诚信思想,以在与信众交流中体现信仰 力和自信心的强大影响作用,从而更好地启发广大信众,恪 守诚信、自觉从善。三是多层面在对接佛教活动过程中植入 诚信文化元素。现在,日常佛事活动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如 何在各种活动中植入有利于弘扬诚信思想文化的因素,可以 讲是大有空间、大有作为的,相信只要设计好、有人做、坚 持下去,就必然会有所收获。(三)多元参与,确保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推动构建 诚信自觉社会建设取得实效。应该看到,这些年,国家的宗 教政策为保障和支持宗教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佛 教界广大僧众爱国爱教的思想和行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 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条件,发挥好 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扎实工作,力 争取得应有的实效。一是依托党的统战组织领导开展工作。 推进诚信自觉社会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思 想的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伦理建设的一项任务, 动员各种力量、调动一切资源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建设, 是党和政府的方针,只有坚定地依靠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推 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的工作行之有 效。二是精神文明和宗教工作机关要认真策划、组织、落实 借力佛教因果思想影响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工作,加强调 研、熟知政策,协调各方,整合资源,推动工作有序、有效 的开展,切实形成佛教场所成为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建设 的重要平台和支持点。三是引导和调动广大佛教僧众参与借 力佛教因果思想影响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和主动配合精神,使僧众们明了在佛学思想传播和进香礼佛 过程中阐明诚信思想,是善举、是功德,是弘扬佛法的应有 之义,从而调动积极性。四是注意发挥各方作用,整合资源, 形成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建设的 合力。三、切实把握方向,为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推动构建 诚信自觉社会提供可控性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正当的宗教发展一贯施以保护和 支持的政策,支持佛教发展和为社会服务,营造的是双赢的 局面。诚然,我们在保护支持的同时,要加以引导,讲究政 策,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作用,限制负面影响,因此,在借 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建设过程中,同 样要把握好政策,确保此项工作的健康推进和有序可控。第一: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植入诚信文化元素及其理 论表述,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坚持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 论的基础上,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基调上,对 佛学因果理论进行取舍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为、 有所不为,突出强调诚信对立国、治家、做人、理事的全面 影响和始终作用,总结、论证、归纳好用于讲经、说法等佛 事活动中关于诚信文化的理论表述内容和恰当的植入点。第二、对担负具体工作的承办部门,要加强领导、切实 发挥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宗教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在 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建立由领导牵头参与的的工作领导 小组和综合协调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建立工作制度,实行 组织领导与具体工作落实的齐头并进,确保推动构建诚信自 觉社会建设借力佛教因果思想影响的工作有序进行。第三、在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 具体工作过程中,对佛教广大僧众要尊重有加、积极引导。 宗教界和佛教僧众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一贯以来主体上是持 支持和接受态度的,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 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体现了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 在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借力佛教因果思想影响的工作中, 我们仍然必须按照一贯以来遵循的工作指导思想、方针政策 开展工作。在具体的对接协商过程中,要尊重佛教人士、尊 重佛学思想、尊重佛堂场所的规矩,充分取得理解信任和支 持配合,在反复讲清、说明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借力佛教 因果思想影响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事情,是相得益彰的 善举,是双赢的结果。从而真正的取得僧众内心支持和配合 参与。第四、对推动构建诚信自觉社会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 活动,要加强研讨、用好成果。要开展各个层面的诸如政府、 民间、宗教界、佛教界等牵头组织举办的关于推动构建诚信 自觉社会与发挥佛教作用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讨论坛,从 理论与实践、从佛教传承与时代共同发展、从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推动佛学理论研究发展等等内容和角度上,积极开展研 究,使佛教理论与实践成果更加丰富、佛教与社会发展更加 和谐健康,从而使借力佛学因果思想影响助力构建诚信自觉 社会建设的主动作为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诚信,如一缕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似一脉山水,流 经了上下五千年。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守信诺、讲道义著称于 世,正因如此,依靠诚信这一博大的精神底蕴,使得世界上 唯一仅存的古老文明延续至今,中华文明虽历尽千难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