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中华护理学会新发团标.docx

    • 资源ID:286415       资源大小:27.0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中华护理学会新发团标.docx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T/CNAS102023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Endotrachea1suctioninginadu1tsreceivinginvasivemechanica1venti1ation2023-05-01实施2023-02-01发布1刖本文件按照GB/T1.1202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华护理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护理学会、北京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天津市北辰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红、李春燕、关欣、成守珍、绳宇、王志稳、李乐之、张雪静、刘凯、杜桂芳、骆金铠、杨丽娟、徐凤玲、李黎明、燕朋波、叶丽云、熊杰、王斗、杜斌、赵艳伟、郭海凌、李尊柱、李真、杨慧、梅茵、韩媛媛、董亮、营晓、李栩亭。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的基本要求、识别吸引指征、确定吸引方式、选择吸引(吸痰)管及气道内吸引操作要点。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人工气道artificia1airway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1suctioning将吸引(吸痰)管置入人工气道,吸引出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他异物的技术操作。开放式气道内吸引OPeII-endotrachea1suctioning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的连接断开后,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气道内进行吸引的方法。密闭式气道内吸引c1osed-endotrachea1suctioning吸引装置与呼吸机结合,允许患者在呼吸机不断开的情况下,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进行吸引的方法。声门下吸弓Isubg1otticsecretiondrainage应用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气管导管,通过负压吸引,直接吸引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的方法。4基本要求4.1 应按需实施气道内吸引,应至少每2h通过肺部听诊等方式评估一次气道内吸引指征。4.2 应进行气道温湿化,Y型管温度应在34°C41C之间、相对湿度100%。4.3 应每隔68h测量一次气囊压,并使其维持在2530CmH2Oo4.4 应遵循无菌原则,手卫生应遵守WS/T313的规定。4.5 对于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按照WS/T311中的规定进行隔离和自我防护。5识别吸引指征5.1 气道内有可听见、看到的分泌物。5.2 听诊可闻及肺部粗湿啰音。5.3 考虑与气道分泌物相关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和(或)血气分析指标恶化。5.4 排除呼吸机管路抖动和积水后,呼吸机监测面板上流量和(或)压力波形仍呈锯齿样改变。5.5 考虑与气道分泌物增多相关的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小,或容积控制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增大。5.6 考虑吸入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内容物等状况时。5.7 需留取痰标本。6确定吸引方式6.1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开放式气道内吸引。6.2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宜选择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呼气末正压210CmH2。; 平均气道压220CmH2O; 吸气时间21.5s; 吸氧浓度260%; 断开呼吸机将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 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7选择吸弓1(吸痰)管7. 1应根据人工气道的型号选择适宜型号的吸引(吸痰)管,吸引(吸痰)管管道外径应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50%。附录A给出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管、吸引(吸痰)管的规格。7.2 宜使用有侧孔的吸引(吸痰)管。7.3 密闭式气道内吸引时,应使用密闭式吸引(吸痰)管。8气道内吸引操作要点8.1 应按照附录B指明的流程进行气道内吸引。8. 2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T50mmHg(约-Ir-20kPa)。8.2 吸引前后应给予3060S纯氧。8.3 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无菌手套,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使用清洁手套。8.4 置入吸引(吸痰)管过程中应不带负压。8.5 置入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退出12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8.6 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15s内。8.7 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8.8 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8.9 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8.10 吸引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律和血压。8.11 吸引后应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音和机械通气波形,记录吸引物的颜色、性状和量。8.12 每次吸引结束后应及时、充分地冲洗管路。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可用清水。8.13 条件允许时可持续监测气囊压。8.14 对于插管时间超过4872h的患者,宜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每12h进行声门下吸引。附录A(资料性)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管、吸弓I(吸痰)管的规格单位:mm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管吸引(吸痰)管型号内径和公差型号内径和公差型号(F)外径和公差41.33±0.104.51.50±0.1051.67÷0.104.04.0±0.1562.00±0.104.54.5+0.156.52.17±0.1072.33±0.105.05.0÷0.157.52.50÷0.105.55.5±0.1582.67±0.106.06.0±0.1593.00±0.156.56.5±0.26.56.5±0.27.07.0±0.27.07.0±0.2103.33±0.157.57.5÷0.27.57.5÷0.28.08.0±0.28.08.0±0.2124.00±0.158.58.5÷0.28.58.5÷0.29.09.0±0.29.09.0±0.2144.67±0.209.59.5±0.29.59.5±0.210.010.0±0.210.010.0±0.2155.00±0.2010.510.5+0.210.510.5+0.211.011.0+0.211.011.0+0.2165.33+0.20注:某型号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应选择同一行对应的或更小型号的吸引(吸痰)管。示例:使用7号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时,内径为(7.0±0.2)mm,应选择内径小于3.5mm的吸引(吸痰)管,即10号或小于10号的吸引(吸痰)管。附录B(规范性)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流程

    注意事项

    本文(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中华护理学会新发团标.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