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新政下的中国产业园区.docx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1月2。日印发了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优先在城镇、建筑、交通、城市和农村社 区、园区、企业等六个领域开展试点,但未见时间表。随后,遴选广 东状元谷近零碳排放区作为园区试点,并制定了广东状元谷电子商 务产业园低碳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于2020年完成示范工 程试点项目建设。当下,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率先探索“碳中和”园区建设。例如, 北京的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提出,要打造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 智慧水务、绿色农业和运动健康等功能于一体的可感知、可思考、可 执行的绿色园区生态系统。河南信阳的上天梯新材料(碳中和)产业 园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提出要在建筑节能 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低碳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深化合作, 打造超低能耗建筑产业集群。这些园区聚焦专业领域积极开展试点,对于中国“碳中和”园区 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更普遍意义上来看,“碳中和”园 区与以往低碳、生态、绿色园区相比,应当更加注重把握四大特征:注重“碳中和”园区建设的系统性。“碳中和”园区是一个整体 性的概念,要想实现园区“碳中和”的建设目标,必须要对园区规划、 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进行系统性考虑,从园 区开发建设之初就需要考虑嵌入“碳中和”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同 时围绕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和资源利用,系统性统筹考虑企业生产、 楼宇建筑、园区交通等各个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强调“碳中和”园区建设的双循环。园区是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 分,“碳中和”园区建设不仅要注重园区内部的“小循环经济”,更要 看到园区之间的“大循环经济”。从“碳中和”园区自身建设来看, 要积极构建内部能源和资源利用的闭环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内循 环和自平衡;但与此同时,园区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产生货物、能源、 排放等方面的联系,“碳中和”园区建设必须放在城市乃至区域的视 角,充分挖掘园区间合作的共生潜力,加强与周边区域的统筹协调, 通过碳交易、生态补偿等方式实现更广阔时空中的“大平衡”。突出“碳中和”园区建设的硬约束。一直以来,中国对于低碳园 区、生态园区、绿色园区建设,考虑到发展阶段和成本问题等因素, 是以引导和鼓励为主要推动方式的。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 确定毫无疑问将给园区带上“紧箍咒”,“碳中和”将从“软约束”变 成“硬约束”,各类与碳排放相关的监测指标或将成产业园区的约束 性指标。重视“碳中和I”园区建设的智能化。传统园区的低碳绿色化改造 往往侧重于单个企业的节能技术应用或者减排设施配置,园区作为管 理运营主体,无论在技术手段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很难全面及时掌 握园区的能源使用和排放情况。即便是能源、环保部门,目前监测企 业碳排放情况也还以定期、不定期的上门抽查、检查作为主要方式。 随着碳排放量的动态实时监测成为碳中和产业园区的关键基础工作,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传感器等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将会在“碳中和”园区中大规模推广和普及。“碳中和”园区作为低碳、生态、绿色园区的“升级版”,未来 可以围绕“四大体系”来进行整体性框架设计:一是形成低碳绿色产业体系,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企业低 碳改造、低碳技术创新供给、碳中和金融等;二是形成清洁能源利用 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常规能源等的协同互济;三是形 成固废资源循环体系,包括企业固废物交换利用、工业废水重复利用、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污染物集中处置等;四是 形成智慧园区管理体系,包括能源动态管理、能源申报管理平台、碳 排放监测交易平台、新型基础设施等。其中,低碳绿色产业发展是“碳中和”园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牵一发而动全身;清洁能源利用体系和固废资源循环体系是“碳中和” 园区打通上下游链条的重要支撑;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是“碳中和”园 区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关键基础平台。四、中国“碳中和”园区转型的战略路径碳中和标志着新一轮能源革命迈向高潮,也意味着新一轮产业变 革的开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引导下,碳中和相关产业必然 会顺势崛起,低碳零碳技术、节能节材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减排增 汇技术、负排放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将会蓬勃涌现。在此背景下,园 区一方面是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扩大低碳技术供给的主阵地, 另一方面,也同样是低碳技术重要的应用场景,未来大量的低碳技术 商业化成果可能会被率先应用于园区厂房、办公楼宇等园区载体空间 中,并逐步向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复制推广。我国产业园区不再仅仅是产业集聚发展、贡献经济增长的主阵地, 同时也是践行节能减排、优化生态环境的主战场。“碳中和”园区的 开发建设一定要推弃先粗放发展再腾笼换鸟、先污染再治理的传统路 径,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发展全过程。我国产业园区数量多、种类广泛,推动“碳中和”产业园区建设 要以“园区碳排放与吸收总量最大平衡”这一根本目标,探索碳中和 产业园区转型的战略路径。传统产业园区规划侧重于产业领域的选择、功能布局的设置、招 商政策的创新,对于资源环境的考虑往往限于通过环评报告,在实际 操作中更是流于形式。未来的“碳中和”园区规划应当是兼顾绿色与 发展、兼顾生产和生态的全面规划,要从规划阶段就为园区实现“碳 中和”做好整体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园区管理和运营主体,其职责主要是做好园区开发、 提供企业服务、保障园区安全,与碳相关的事情要么是监管部门的事, 要么是企业主体的事,似乎与园区没有强关联。但是在“碳中和”时 代,园区在原有职责基础上,必须承担起完善低碳基础设施、加强排 放监测、合理确定园区碳排放阈值、创新碳排放激励机制、开展碳排 放交易等责任。目前各城市对园区的考核评价,虽然也设置了节能减排指标,但 从“指挥棒”导向上来看仍然是“经济导向”大于“生态导向”。随 着“碳中和”逐渐成为约束性目标,园区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 相应重构,园区生产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都将被纳入考核和评估 范畴。“碳中和”园区在建设初期充分考虑产业结构比例和产业上下游 关系,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行绿色招商和产 业链招商。对于园区已有重化工业企业要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大 力推广无碳、减碳、去碳等低碳技术,从生产源头减少碳排放。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合理延伸园区 相关产业链,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 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鼓励企业将可再生能源 从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增量主体,推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 结合、小型分散与集中利用相结合的新型用能方式。推动“物流系统清洁化”,形成以节能为核心的公共交通结构, 提高园区交通通达度,重视园区各板块间公共交通的便捷度。同时, 要大力发展以网络货运、多式联运为代表的绿色物流。同时,促进“园 区建筑节能化”,大力发展园区绿色建筑,对既有厂房、楼宇等存量 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探索 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在深入了解园区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对园区内生态要素进行调整、 优化、改造。注重屋顶绿化建设,尽可能扩大园区碳汇绿化面积,增 强园区碳汇能力。加大智能传感器、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基建在园 区工厂、建筑、停车场等全域布局,全流程、全时段监测园区碳排放 量。同时,加强能源智能化应用和可视化管理平台、园区综合监控平 台等管理型公共平台建设,从而整体实现园区碳中和的精细化管理、 智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