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
中共汕尾市委汕尾市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制造业当家的决策部署,持续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顶梁柱”地位,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和提升汕尾市在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优势,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紧紧抓住深圳都市圈建设、“双区驱动”“两个合作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重大机遇,加快融入“湾+区+带''战略布局,主动承接大湾区现代产业转移,着力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战略目标。到2027年,制造强市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每年新增工业投资超过30亿元;推动5家以上制造业企业进入广东省500强。到203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27%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部分领域引领全省产业分工和价值链,制造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二、着力实施制造业当家“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全面建设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优化完善纵深协同的产业发展布局。建立健全市级规划统筹机制,科学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以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为核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和陆丰海工装备基地为两翼,培育壮大南部沿海临港制造业发展带、中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北部绿色制造业发展带,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全力做大做强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一核”,加强与深圳、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对接合作,加快推动一批高成长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做大做强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建设。加快深汕合作区拓展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及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5G配套设施等产业,加快提升梅陇金银首饰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展示交易、工业观光旅游等业态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以智能制造为主、金银首饰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加快提升陆丰海工装备基地发展能级。抓住陆丰核电、海上风电建设机遇,充分发挥中广核新能源、中天科技、明阳智能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引进培育配套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引入起重及港口机械设备、海上风电配套装备及其配件的制造、加工、销售以及服务等全链条企业,完善上游装备设计、中游装备制造到下游维修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南部沿海临港制造业发展带。加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依托沈海高速、厦深高铁、广汕汕高铁等沿海大通道,自西向东串联深汕特别合作区、马宫、金町湾、汕尾主城区、红海湾、大湖镇、陆丰城区、金厢镇、碣石镇、湖东镇、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等重要功能节点,重点依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汕尾(陆丰)海工基地、大南海石化汕尾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经济、电力能源、海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打造南部沿海临港制造业发展带,形成支撑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增长极,助推汕尾实现蓝色崛起。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依托甬莞高速、国道G324等交通干线,自西向东串联海丰生态科技城、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星都经济开发区、陆丰城区、博美镇、南塘镇等,重点依托海丰生态科技城、深山特别合作区拓展区、星都经济开发区等平台,积极承接“双区”产业转移和辐射,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引入研发设计、创新创意等高端资源,深入推进纺织服装、珠宝首饰、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同时,重点发展精密与技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打造北部绿色制造业发展带。依托陆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创新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筑装饰、新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带。【牵头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四)培育壮大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总体部署,聚焦5÷N先进制造业以及高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轻奢和新材料等“两高三新”产业,对照产业图谱锁定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体化协同落户,做好优势产业示范文章。提升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链条首位度,擦亮省5G产业园和电子元件及显示器件特色产业园“金字招牌”,完善“芯一屏一端“全产业链,稳固提升高端电子信息主导地位。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辨析度,精准招引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23个产业环节的重点企业,沿链吸纳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中电池零部件、三电系统、电池回收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优化新能源产业链条协同度,统筹“风光水火核”五位一体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以抽水蓄能电站,核电5、6号机组,宝丽华电厂3、4号机组等项目为抓手,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助力绿美汕尾发展。提升新轻奢产业链条知名度,依托海迪时尚美都产业园,推动服装服饰、珠宝首饰、日用化妆品产业融入个性、时尚、品牌等新元素,通过市场下沉、产品上线提升产品知名度,引导消费者“种草”。细化新材料产业链条颗粒度,加快新材料产业园规划、认定和建设,针对石化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画好产业图谱,瞄准头部企业实施点对点精准化招商引资。【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大专项+任务清单”,以电研院汕尾分院、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等科研院所为依托,结合汕尾电子信息、风电装备、金银珠宝首饰等支柱特色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解决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共性技术、缺失环节技术问题。实施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引导企业组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谋划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打造一批技术领跑型企业。引进一批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孵化平台,搭建一批研发创新合作平台,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提高产业链竞争能力。全力支持龙头企业集成应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情等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以现有优势产业及重点企业为依托,编制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库,靶向选取招商对象,策划引进一批产业链关联项目和龙头企业,进一步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统筹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引导中小微企业稳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开展配套生产服务。【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建立工业企业与服务商、平台商对接合作机制,推动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形成示范效应。谋划建设数字经济园区及5G智慧园区,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倍增工程,打造汕尾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至2025年力争推动230家工业企业“上线用云、用数赋智”,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与互联网品牌企业合作,选取电子信息、新能源、海工装备、预制菜等新兴产业,以及珠宝首饰、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行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专精特新+特色园区+数字金融”产业平台,启动以信利光电、比亚迪电子、广东康源半导体等“链主”企业牵头培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普及应用,每年打造不少于1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制造装备等典型应用标杆。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支持企业使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依法依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低效产能退出。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深入推进清洁生产,鼓励指导企业申报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再制造企业开展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数局、市金融工作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七)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谋划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工业设计赋能广东专项行动,结合汕尾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要求和战略目标,出台汕尾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启动汕尾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明确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企业及科研院校工业设计中心三类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申报的基本条件,打造不少于10家以对标省级标准培育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为产业转型升级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支撑;举办“市长杯”等大型工业设计大赛及工业设计周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市级、省级工业设计大赛及国内外相关专业化设计大赛等,提升“市长杯”“省长杯”等工业设计大赛影响力,营造工业设计发展社会氛围,吸引众多设计元素汇聚我市,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三、着力实施制造业当家“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全面打造一批极具引领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八)高标准建设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加快推进“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汕尾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围绕打造“万亩千亿”级别的产业承载平台总目标,加快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高标准建设汕尾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扎实推进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产业能级提升、资源要素保障、运营管理机制优化、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健全研发设计、孵化转化、质量检测等生产设施,完善医疗、教育、商超、娱乐等生活基础,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综合体。推进汕尾新区产业转移集聚地升级省产业园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专项债资金,推动科技孵化中心、标准厂房、基础设施七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陆丰临港园二期土地平整工作,加快推进惠柏新材料、山东双一、四川川润等项目建设。推进海丰产业园三环、四环道路续建项目和生态科技城四期基础设施项目,申请专项债力争建设创新孵化器和标准厂房。推进陆河产业园基础配套设施一期、二期、三期项目投入运营,加快启动四期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九)增强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力。锚定“万亩千亿”平台主导产业,高速度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汕尾高新区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擦亮省级特色产业园区“金字招牌”;推动陆丰临港园全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高能级产业发展载体,加快打造产业链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平台;推进海丰产业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精准施策和靶向服务,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集成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推进陆河产业园延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建筑装饰材料及机械设备制造等相关配套产业,打造高端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发挥深汕合作拓展区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