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技术方案.docx
*J目基坑工程监测方案编制:审核:目部审批:*t*1*<>*1*1*5*1*<J*1*1*5*<J<J<¼<J<J¼<J<J¼ejJ<J<¼<J<J¼<J<J¼ej<J二零一九年七月*J目基坑工程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项目2、工程地点:*项目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纬八路(汉水街)以南、经二十五路以东,奥体中路以北,经二十六路以西。3、建设单位:*职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设计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勘察单位:*中建市政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监理单位:*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7、监督单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8、施工单位:*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本工程为*项目,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O*项目位于*职教园区,纬八路(汉水街)以南、经二十五路以东,奥体中路以北,经二十六路以西。我单位施工18#、27#住宅楼,17#小学、28#幼儿园及地下车库;18#主楼地下1层,地上21层;27#地下1层,地上24层;地下一层层高4.5m,地上层高29m,建筑高度60.9m,总建筑面积54000.49肝。本工程住宅楼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基础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基础;地下车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采用桩承台基础。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屋面防水等级为I级,地下室防水等级I【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本基坑形状呈矩形,东西长280m,南北宽480m;基坑开挖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5.3-7.3m,基坑底部绝对标高为1931.800mo基坑下口线距离既有临时围墙水平距离为4.56.Omo由于本基坑水位标高处于基础以下,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本基坑工程的影响故本工程不采取降水措施。根据上述概况,该基坑工程符合建办质(2018)31号附件2规定:“开挖深度超过5(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需要对土方开挖、支护专项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同时,根据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62/T25-3111-2016)表4.0.6“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该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的合理使用期限为一年。二、监测项目(一)、监测项目及工作量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规定,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或开挖深度未超过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基坑监测项目及工作量见表。基坑监测项目及工作量表序号监测内容数量备注1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17点2边坡顶部竖向位移监测17点3巡视(二)、监测工期本工程监测工期为整个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开始,至基坑回填至±0.0Om标高后结束,暂定为7个月。(三)、基坑监测项目管理机构1、主要人员配置项目经理:吴*亮技术负责:张强测量人员:李峰安俊姚博项目组织机构图2、责任划分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本项目的管理工作。(2)技术负责:负责本项目所有有关技术方面问题的把关和处理,负责监测数据、资料审核。(3)资料:技术资料和文件的分类、建档管理工作,并做好重要资料的收集工作;(4)测量人员:按照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的要求布设监测点及测量,记录全部原始观测数据;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按时提供观测数据及分析,如有数据达到警戒或超出及时报告。负责仪器采购、保管、领用等工作。3、设备配置表设备配置表表3.3.1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功能备注全站仪RTS342R511水平位移观测水准仪ATO-32台1竖向位移观测对讲机KMD台3对讲通话三、执行规程、规范及监测流程(一)、执行规范、标准及文件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16)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3)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8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9 .兰州新区瑞岭嘉苑保障房项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0 .兰州新区瑞岭嘉苑保障房项目设计施工图11 .其他现行国家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及地方标准。(二)、监测前准备监测工作开始之前,对工程场地周围建筑物和有关设施的现状开展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详细记录。设制基准点,数量为3个,并测定其坐标且进行正常保护,确保其在整个施工期间正常使用。(三)、监测工作基本流程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正确性,能及时反馈基坑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监测和施工的配合一般按以下工作流程进行,其流程图见图4.3.1o图4.3.1基坑监测流程图四、基坑支护监测方法(一)、基点布设1、观测基点根据现场情况设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共3个。观测基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墩,基点标墩高于地面1.2m,最大对中误差0.05mm,混凝土强度为C20。2、基坑周边地表及基坑边坡变形观测点为钢制观测标志,连接杆打入地下深度不小于300mmo(二)、水平位移观测1、监测部位监测部位:边坡顶部。2、监测方法(1)采用平面导线测量,以基点A和B为坐标起算点,通过测量距离、方位角等参数,求出各点位的坐标,平差后计算得到桩顶水平位移值。在基坑开挖前采集坐标点初始值,开挖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2)每次观测前按技术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正,观测固定测量人员,测量仪器和固定路线的要求进行,以保证观测结果精确。(3)测量精度控制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相关规定,本工程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为:监测项目边坡顶部水平位移设计控制值(mm)30监测点坐标中误差(mm)1.5(三)、竖向位移观测1、监测部位监测部位:边坡顶部。2、监测方法(1)根据埋设好的基准点,施测一条闭合路线建立初始数据。(2)每次观测前按技术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正,观测固定测量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和固定路线的要求进行,以保证观测结果精确。(3)沉降观测工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均按照国家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各项规定执行。(4)测量精度控制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相关规定,本工程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为:监测项目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报警值(mm)20-40监测点坐标中误差(mm)0.5(四)、巡视监测1、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3)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3、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4、检查方法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五、监测频率、报警值1、监测频率基坑工程监测工作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取得初始数据,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本基坑工程而言,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的监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频率见表6.1o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频率表表6.1.1基坑类别施工进程监测频率二级开挖深度(m)51次/2d5101次/I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2d7141次/3d14281次5d>281次/IOd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5)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6)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8)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9)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此外,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实时跟踪监测。2、报警值的确定原则(1)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可超出设计值;(2)满足测试对象的安全的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3)考虑环境和施工因素的影响;(4)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5)满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6)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3、警戒值的确定依据基坑支护方案中提出的监测控制值及报警值确定原则,并参考有关规范与标准,警戒值如表631。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表6.3.1序号监测内容安全值(累计值)报警值(累计值)变化速率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30mm>30mm3mmd2基坑顶部竖向位移<35mm35mm3mmd4、报警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的迹象;(4)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5)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5、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1)加强监测队伍力量,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全部在现场工作;(2)增加异常点、事故点的监测频率;(3)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立即向建设方及相关单位做信息反馈。六、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基本要求(1)监测根据施工、测量等工程实践经验,做到正确判断、准确表达,及时提供分析报告。(2)现场测试人员对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