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茶1号 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
资源ID:17821
资源大小:23.7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陕茶1号 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附件2安康市地方标准陕茶1号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绿茶)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标准制定背景'陕茶1号是陕西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品种。该品种是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从紫阳群体种中采取单株无性系杆插系统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该品种填补了陕西省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空白。2011年1月30日,'陕茶1号'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省级品种登记,品种登记编号为陕茶登字2010001号;2014年6月27日,取得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为20140088;2018年1月2日,取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为CNA20121112.5;2019年1月29日,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品种登记,取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品种登记编号为GPD茶树(2018)610009o该品种为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披张;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芽叶肥壮,节间长;发芽早,生长势旺;品质好,产量高。第五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第1生长周期亩产409公斤,比对照福鼎大白茶增产100.1%;第2生长周期亩产413公斤,比对照福鼎大白茶增产86.8%o国家品种登记适宜区域:陕西南部、河南、安徽、湖北种植。适制绿茶,兼制红茶。干茶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清澈,香气高爽有嫩香,滋味鲜爽协调,叶底嫩绿明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水浸出物47.6%,氨基酸5.2%、茶多酚19.5%、咖啡碱3.72%、可溶性糖5.1%。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117号)提出:大力推广以'陕茶1号'等为代表的适生性优良茶树品种,推进品种更新换代。陕西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茶叶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通知(陕农业办发(2014)137号)进一步明确,将'陕茶1号'列为全省首推主导茶树品种,要求加快推广应用。截止2021年,'陕茶1号'在陕西省安康市、商洛市、汉中市以及湖北省竹溪县、重庆市城口县、河南省信阳市等地,推广种植面积10万余亩。好茶叶是种植出来的,也是采摘出来的,更是加工出来的。各个茶树品种特征特性及其适制性不同,其加工工艺技术不同,'陕茶1号'品种也不例外。自2011年'陕茶1号'品种示范推广以来,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校密切合作,根据'陕茶1号品种特征特性及其适制性,连续开展茶叶加工技术试验示范研究。创立了“陕茶1号”茶加工工艺技术,集成加工技术方案,为规范化、机械化加工“陕茶1号”茶叶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生产出了“陕茶1号"仙毫、仙茗、毛尖、龙珠等系列产品。“陕茶1号"仙毫、仙茗、翠峰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并多次荣获国内茶叶评比大奖。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管理和经营的依据。随着陕茶1号'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尤其通过国家品种登记后,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推广力度加大,在陕南、湖北、重庆等地广泛应用,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且逐年上升。目前,多数茶园已进入采摘、加工生产期。但是,加工方面缺乏规范性、指导性的陕茶1号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加工工艺不统一、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陕茶1号'鲜叶芽头肥壮、持嫩性强,与传统种植品种差异较大,多数茶厂照搬传统加工工艺,加工的陕茶1号产品特点不突出,容易出现杀青不足、色泽不纯、香气不高和苦涩味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品种优势难以发挥,不利品种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为规范陕茶1号茶叶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针对陕茶1号鲜叶性状特征和内含成分特点,综合运用国内外名优茶加工工艺,通过逐年试验示范、产品质检、市场调研等,集成了陕茶1号茶叶加工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标准要求,起草制定安康市地方标准陕茶1号加工技术规程。制定本标准,目的是建立陕茶1号茶叶加工技术体系,为指导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加工陕茶1号茶叶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本标准的制定实施,对打造“安康富硒茶陕茶一号”品牌,健全安康茶叶标准化体系,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二)任务来源陕茶1号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是安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1年安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安市监函(2021)438号)确定的2021年安康市地方标准制定项目,项目编号为AK9-2021。项目承担单位为汉滨区茶产业协会。2021年9月,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同意公共机构能耗监测技术规范等市级地方标准制定的批复(陕市监函(2021)1014号),同意开展本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标准由安康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管理。(三)编制单位及主要编制过程本标准的起草工作由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市富硒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汉滨区茶产业协会、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共同完成。在申报标准制定项目前期进行调研论证和查新的基础上,于2020年6月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制定标准编制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和进度要求,收集资料,开展调查分析、试验示范及验证研究,形成了标准初稿(第一稿)。6月29日在汉水韵双龙基地召开工作会议进行讨论、修改,并安排了下一步工作。2021年3月正式申请立项,提交了标准初稿(第二稿)。2021年9月,接到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复后,根据标准立项通知和批复要求,汉滨区茶产业协会专门成立了由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研究员陈恒为组长的安康市地方标准陕茶1号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编制工作组,以龚忠凯、周天山、王衍成为核心,集中抽调一批技术专家和骨干,进一步明确责任和分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研讨,分别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后形成了标准初稿(第三稿)。2022年6月6日,召开编制组工作会议,对第三稿逐条进行了讨论、研究和修改,并经周天山副教授修改后,形成了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坚持调查研究、试验示范相结合,坚持系统性、规范性、统一性、创新性相结合,抓住陕茶1号茶叶加工的关键工艺技术环节及指标,深入开展研究,认真收集资料,充分讨论分析,高质量开展标准编制工作。二、标准编制原则和标准主要内容(一)标准编制原则陕茶1号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编制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规范性”的原则,严格按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编写起草规则的要求撰写,尽可能使标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简明,通俗易懂;内容科学完整,实用先进,便于操作,且具有一定弹性空间,以便修订完善。(二)标准主要内容说明本标准在内容的设计上确定了以下基本内容: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茶生产过程中,鲜叶原料、初制加工、精制加工及质量管理,标签、标志、贮存及运输等要求。同时规定本标准适用于'陕茶1号'名优绿茶初制和精制加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17项引用构成本标准条款的规范性标准文件。3、术语与定义:规定了本标准涉及的术语和定义,并界定了陕茶1号绿茶仙毫、仙茗、翠峰的含义。4、原料:一是提出了原料贮青车间要求;二是对鲜叶质量的纯度及其安全控制作出了规定;三是对用于加工仙毫、仙茗、翠峰、毛尖不同级别产品的鲜叶原料质量,分别作出了具体规范性要求。5、加工技术:一是规定加工应GH/T1077的要求;二是对仙毫、仙茗、翠峰、毛尖的初加工,从工艺流程、工艺操作方法步骤以及有关指标等,分别作出了详细规定;三是对精制与包装,规定了精制工艺流程,提出包装要求。6、质量要求:一是基本要求应符合GB/T14456.1之规定;二是对仙毫、仙茗、翠峰、毛尖,分别对相应级别感官品质作出了规范性要求。7、质量控制与检验:一是对茶叶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作出了规范性要求;二是对产品质量检验,从检验依据、执行标准、检验室管理、检验资质、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报告,以及原始记录与样品保留等,做出了规范性要求。8、运输、贮存和标志、标签:对产品运输、贮存和标志、标签作出规范性要求。9、档案管理:一是要求建立产品生产记录制度;二是规定在原料采购、加工、检验等各环节全程做好资料记载,要求记录内容齐全、格式规范,档案资料至少保留两年,实现产品生产质量可追溯。三、实证研究情况陕茶1号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是在编写组成员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在十几年加工陕茶1号茶叶实践中,进行大量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验证的基础上完成的。它是陕茶1号茶叶生产加工实践与工艺技术创新的产物。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在实施安康市2015年度科技计划农业攻关项目“陕茶1号无性系茶树品种适制性研究”、安康市2016年度主导产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陕茶一号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和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2020经济重点专项“国家登记品种陕茶1号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项目过程中,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开展适制性研究和新产品研发,进行了大量技术试验、示范,创立了“陕茶1号”加工技术方案,为机械化生产茶叶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了“陕茶1号"仙毫、仙茗、翠峰、毛尖等系列产品,赢得了消费者高度赞誉和市场认可。2020年申请标准立项以来,为优化加工技术方案,进一步验证工艺流程及其关键技术参数,标准起草组成员在汉水韵茶业、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对摊青时长、杀青方式、揉捻程度、做形方法、烘焙温度等关键工艺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在汉滨区12茶厂和镇巴县飞将山茶厂进行了技术示范应用验证。结果表明:一是延长摊青时间,达到摊青要求。二是无论采用何种杀青方式,必须保证杀匀杀透。三是普遍采用揉捻工艺,尤其加工仙毫,增加了轻揉工艺,促进肥壮芽头内部水分散失,解决扁形茶花杂、冲泡飘浮时间过长、苦涩味较重问题,提高芽形茶的鲜爽度。在揉捻过程中,适当延长无压揉捻时间,确保芽叶完整性,提高茶汤和叶底亮度。四是在干燥过程中,适当降低烘焙温度、延长烘焙时间,促进嫩香形成与保持。通过对比试验示范、数据分析、感官品质审评,取得了大量翔实可靠的验证数据,优化集成了“陕茶1号”名优绿茶加工技术方案,为编制本标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生产实践证明,本标准规定的工艺流程合理,操作方法可行,各项技术参数指标准确、适度,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因此,本标准具有较强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本标准编制组涵盖了科研、推广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在标准起草过程中,借鉴运用了陕茶1号加工技术研究成果,并结合生产实际,搜集国家、行业、地方(包括其他省市)相关标准30余项,参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广泛吸收国内有关茶叶加工先进技术,向市内外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有关茶企广泛征询了意见建议,为制定本标准起到了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确保了标准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U!本标准是参照GH/T1077-2011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在总结陕茶1号加工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的技术规程。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六、标准性质的建议建议审定发布为推荐性标准。鉴于鲜叶采摘时间、鲜叶水分含量和加工条件设备等均有差异。因此,建议各茶厂在使用本标准加工茶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允许因地制宜,调整工艺参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