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脱醇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用钛络合物的制备.docx

    • 资源ID:164911       资源大小:18.0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脱醇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用钛络合物的制备.docx

    脱醇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用钛络合物的制备前言:单组份硅酮密封胶是一种通过周边环境湿气由外到内逐渐固化的胶黏剂,因为其优秀的耐气候老化性、高绝缘性、耐高温、耐溶剂性能在各个行业都有着普遍的运用。脱醇型硅酮胶是使用最广泛一种,因为其无腐化,低气味、固化速度的特色,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硅酮胶有着更加优越的成长远景。最早期的脱醇型硅酮胶是以聚二甲基硅氧烷为基胶、甲基三甲酰氧基硅烷为交联剂、钛酸酯化合物为催化剂,添加填料配置而成。但这种配方在生产及应用中存在以下主要的缺点:添加钛酸酯化合物后,胶料有一段变稠过程,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后,才能使稠度下降,给生产带来麻烦;产品的储存性能不好,存放后性能下降;实际应用中表干时间长,硫化速度慢。一、钛络合物种类钛酸酯化合物是单组份脱醇型密封胶的重要组分,但市场上暂无成分稳定产品,因此为保证脱醇型胶的质量必须自行合成钛络合物。合成反应是酯交换反应,又分一次酯交换反应和二次酯交换反应,钛酸酯与乙酰乙酸乙酯发生一次酯交换产物简称一次钛;钛酸酯与乙酰乙酸乙酯和1,3丙二醇发生二次酯交换反应产物称二次钛。由于在中国市场1,2-丙二醇较易购得且价格便宜,所以二次酯交换多用1,2-丙二醇,其投料量和操作工艺同上,所得产物为1,2-丙基二氧撑双乙酰乙酸乙酯钛。二、反应机理钛酸酯属IeWiS酸型催化剂,其活性中心为钛原子,钛的电子构型为:Ar3d24s2,四烷基钛酸酯类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与烷基有关,烷基基团越大,空间位阻就越大,催化剂越稳定。据文献报道,二乙醇胺与四烷基钛酸酯的酯交换能力大于一元醇。其原因是,醇胺与钛可生成较稳定的螯合环状酯。二元醇类似于二乙醇胺,与钛酸四丁酯发生酯交换反应也生成较稳定的螯合环状钛酸酯。其次三乙分子中以基中氧带孤电子对,同时这类钛酸酯分子中尚余两个钛的配位轨道,反应中可以进一步与两个螺基配位,从而增加其稳定性。该类催化剂是以钛原子为核心,周围包裹螯合配位体而组成,因此钛原子周围的螯环数与钛原子本身所剩的配位轨道数,对催化剂性质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活性中心钛原子所形成的螯合环数影响着催化剂的稳定性,环数越多催化剂越稳定。三、合成工艺(-)常见原料常见钛酸酯有钛酸乙酯、钛酸丙酯(TPT、钛酸异丙酯、钛酸丁酯等;一次钛原料有乙酰乙酸乙酯(三乙)、2,4-戊二酮、乙酰乙酸异丁酯、柠檬酸酯等;二次钛原料:1,2-丙二醇、1, 3-丙二醇、2,3-丁二醇、1,4-辛二醇。二)合成工艺1 .三乙与TPT一次酯交换在IoOO1反应釜抽真空投入TPT190kg,然后小真空缓慢抽入乙酰乙酸乙酯200kg,反应时放热过程中控制温度在70C以下,加入完毕后于65-7OC在搅拌的条件下保温反应3h。然后边升温边脱低,升温至105T1OC,不得超过I1OC,真空在7.09MPa以下脱低3小时,脱低完毕后保温三小时,降温至80C以下出料。2 .乙酰乙酸乙酯、TPT与1.2-丙二醇二次酯交换IooO1反应釜内先投TPT220kg,加入185kg三乙,于65-70C保温3ho升温85-9OC之间脱低1.5h(真空-0.09MPa以下);然后降温至80C以下,快速加入1,2-丙二醇55kg,于75-8OC之间保温3小时。静置12小时后升温脱低,温度控制在Ioo-I1OC之间。脱低完后降温80C以内,加入20Okg醇型交联剂出料。3 .柠檬酸三乙酯与1,2-丙二醇二次酯交换将220kg钛酸异丙酯投入IOOO1反应釜,不加热,开动搅拌,将50kg柠檬酸三乙酯和15Okg乙酰乙酸乙酯缓慢抽入,开动搅拌,加入完毕后于65-70C下保温反应3ho开动小负压,缓慢升温至IOOC,抽低沸物至断流为止。降温至80C以下向反应釜中快速加入55kg1,2-丙二醇。于75-80C反应3小时,静置12小时后升温脱低,至低沸物断流后,降温80C以下向反应釜中加200kg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搅拌放料。(H)工艺控制由于反应过程存在多种平衡,因此合成过程中必须控制反应温度,物料浓度以及真空度来控制平衡反应的方向。TPT与三乙的烯醇式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但同时也会促进副反应的进行。由文献US3856839查得TPT与三乙的最佳温度应该维持在70C以下,而1,2-丙二醇与TPT酯交换最佳温度为75-80Co过量的反应物能够促进反应平衡的移动,提高转化率。三乙与TPT的一次酯交换反应中,理论上三乙与TPT的反应摩尔比为2:1,但由于三乙的酮式与烯醇式平衡故一次钛络合物反应中先采用滴加或缓慢加入过量的三乙进行反应,获得稳定结构的一次钛钛络合物。而二次钛络合物合成反应中,柠檬酸酯自身不存在平衡反应,且物料颜色较浅,当柠檬酸酯取代部分三乙后,使得三乙与TPT的摩尔比小于2:1,能防止过量的三乙、1.2-丙二醇以及TPT的副反应。可减轻钛络合物的颜色和减少三乙迁移引起胶料发黄的现象。(四)“陈化”放置沉淀析出后,让初生成的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一段时间,这个过程称为“陈化”。钛络合物的陈化,可以增加其稳定性。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陈化下稳定性也不同,恒温陈化有助稳定。在钛络合物的陈化过程中,溶液中沉淀里钛离子与游离的络合剂形成络合物,也会促进沉淀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从而增加沉淀的溶解度,甚至使沉淀完全溶解,这种影响称为络合效应。络合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与络合剂的浓度及生成络合物的稳定性有关。由于络合物中存在着这种溶解与沉淀平衡,因此对这平衡体系施加一定温度,促使络合剂的转化以及络合物中杂质成分的沉淀,使溶液达到稳定状态。通过陈化可以减少络合物中无效成分沉淀物数量,提高络合物的稳定性和活性,减少胶体储存过程中因络合物不稳定引起的发红现象。四、结论(-)本文通过文中3.2.1生产工艺调整投料比例和投料方式,控制反应温度,制备了一种活性适中、粘度高峰小、深层固化快的一次钛络合物。(二)本文通过文中3.2.2生产工艺调整了投料比例和投料方式,控制反应温度和脱低温度减少副产物形成,通过加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陈化”等方式制备了一种储存稳定,温度变化不发红,胶浆储存期长的二次钛络合物。(H)本文通过文中3.2.3生产工艺更换了生产原料,调整了投料种类和比例以及投料方式,控制反应温度等,通过加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陈化”等方式制备了一种胶体不黄变,生产胶浆粘度高峰小,络合物储存稳定,胶浆储存期长不易发黄的二次钛络合物。(四)通过调整一次钛和二次钛的配比,可以得到一种固化适中,粘度高峰小,储存稳定以及保质期长的复配型钛络合物,满足生产需求。

    注意事项

    本文(脱醇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用钛络合物的制备.docx)为本站会员(lao****ou)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