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环境史研究.docx
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环境史研究江山胡爱国摘要作为德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拥有许多世界一流公司企业的斯图加特地区,其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在当今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的环境保护堪称典范,为人们所称道。本文从环境史角度出发,着重研究该地区史前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这四个阶段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日耳曼人在生态实践中的成败得失。总之,“绿色德国”可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诸多经验和参考。Key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环境史;生态文明 K516.0; X22 A 1674-6848 (2015) 01-0048-11作者简介江山(1965),男,安徽庐江人,德国哥廷根大学硕士,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德语生态文化史研究;胡爱国(1965),男,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江西南昌330063)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德国生态意识文明史研究” (10YJA752012)和2013年江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态文明理论类课程建设创新研究” (JXYJG2013086)的阶段性成果。Abstract: Stuttgart is one of the most densely-populated cities inGermany, and many globally first-class companies and enterprises arelocated in the area. Its environmental issue has been drawingprevalent attention for long. In present-day Germany, the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Stuttgart area is exemplary andpraiseworth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history, focuses on studie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and nature in terms of pre-historic civilization age, agriculturalcivilization ag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ge, and eco-civilizationage, and explores success and failure, loss and gain of Germanic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 word, "Green Germanyn providesoverall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eco-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of uBeautiful China. ”Key words: Stuttgart area in Germany; environmental history;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一、引言类似于我国重庆市地形地貌特征的斯图加特市(Stuttgart),是德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这座位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中部的首府城市,现有59万人口,为德国第六大城市。市区现有23个城区,总面积207平方公里。漫步市区街头,映入人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办公楼房和居民区,古色古香的皇宫宫殿和城堡古迹,以及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公园等休憩场所。环顾城市周边地区,世界知名企业如奔驰、宝马、保时捷和博世等公司的生产厂房和办公大楼赫然屹立,给人以整洁、宁静和时尚之感,散发着现代化气息。再放眼远望周边乡村,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田野和排列整齐的葡萄园。蓝天白云下的内卡河(Neckar)和内森巴赫河(Nesenbach),蜿蜒流淌在青山绿水间,给整个地区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这些优美自然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斯图加特人世代以来付出的努力。回顾历史,从今天的环境史学研究角度来看,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发展,与德国其他地区一样也经历着许多曲折和阵痛,因为以往处在生存压力下的人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还很难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往往作出许多对自然环境的侵害破坏之举。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种掠夺式的生存方式在本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反映。然而,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环保运动后,“绿色德国”的崛起则预示着德国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斯图加特地区以崭新的姿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受世人瞩目。与德国其他地区相比,由于该地区工业发展的时间更长,所暴露的历史环境问题更突出,更具多样性,所以,本文选取这样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将更具代表性,可更好地反映日耳曼人和环境之间的历史演变关系,也可为德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总结梳理出一条更清晰的脉络。二、早期环境情况德国环境史学家拉德考(Joachim Radkau)认为:“在人类历史中,给环境留下烙印的不是个别的思想和行为,而是长期的和大范围的人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地区人类早期活动情况一样,斯图加特地区日耳曼先民早期的生产活动主要为狩猎采集,为的是能求得生存。由于当时人口稀少,几乎没什么生产工具和所谓的生产力,所以狩猎采集也谈不上给环境带来何种改变和破坏。第一次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大约发生在7500年前,当时来自小亚细亚地区的一批手工制陶者横穿东南欧,迁徙定居于这片森林茂密的地区。他们先是砍伐小片林木,开荒种地,播撒从家乡带来的二粒小麦、单粒小麦、豌豆、扁豆和亚麻等谷物种子。他们多定居于水边,凭借一些简单粗制的劳动工具开垦土地,养活自己。不断的开垦种植还是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一方面,土地开垦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致使山谷淤泥不断堆积,新的地形地貌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家畜饲养所造成的定居地或放牧迁徙地的森林草场植被也在不断改变。不过,这种开垦放牧方式对环境影响不大,还不至于对周围的动植物物种构成侵害和威胁,相反却促进了新的生命空间或小生境的形成,如新出现的田野平畴和森林边缘地带等。在这样的小生境中,新的植物物种又能不断生息繁衍,影响和改变着周边的环境。铜器的出现使较为坚固耐用的劳动生产工具有了用武之地,它们更有利于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也加速了斯佩尔特小麦、大麦、黍米和大豆的大面积播种和收割。在此之后,随着铁器的发明,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问世,这更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新的人工栽培作物的出现,也为人口增加和生存状况的改善创造了条件。黑麦和燕麦就是这类经过改良的作物。这一时期内,它们已从野生植物过渡为人工栽培作物。自然环境因遭受侵袭而受影响程度较大的情况应发生在古罗马时期。首先,身为古罗马臣民的斯图加特人为修建房屋道路或制作石雕装饰品,进行了大面积的石料开采,今天大量遗留的废墟石料场就是明证。其次,山坡上大面积葡萄园和核桃园的开垦种植,也极大地改变了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在堪史塔特(Bad Cannstatt)城区中,当年古罗马军营、利姆斯边界防御墙、雷姆斯河谷的驰道以及另一条驰道(今天从保时捷公司旁穿过的施维伯丁大街(Schwieberdinger StraHe)等军事设施的修建,也对该地区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罗马人撤离后,斯图加特地区先后经历了两次移民潮。第一次为阿莱曼人于公元300500年这段时期内不断进入本地区。他们首先占领了林木葱郁、水草丰茂的平原地带,然后于内卡河谷不断开垦较为干燥的地区,如埃斯林根(Esslingen)一带的碎石地和欧伯图克海姆(Obert (1 rkheim)一带的沙石地等。今天的一些地名,如莫林根(Mhringen)、法英根(Vaihingen)、普利宁根(Plieningen)、麦廷根(Mettingen)、格尔林根(Gerlingen)等,它们的词尾带有ingen,表示“草地”,这都是当时的历史见证。公元67世纪,法兰克人战胜阿莱曼人之后,已有少部分人移民于此,但规模不大。第二次移民潮为法兰克人于公元7-8世纪大规模移民该地区。此时的地区命名已呈现出多样性,不再像第一次移民时那样带有明显的标志。有的也以表示“家”的hausen结尾,如祖芬豪森(Zuffenhausen)和缪尔豪森(M ti hlhausen)等;有的以表示“小溪”的bach结尾,如乌尔巴赫(Uhlbach)和福尔巴赫(Feuerbach)等;有的以表示“庄园”的hofen结尾,如图恩茨霍芬(Tunzhofen)和依门霍芬(Immenhofen)等。总之,这些地区的命名和当时移民所选择的地理条件或生存环境有关。当时,最重要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大面积的斯佩尔特小麦种植和草场经营。当然,此时的森林仍占据着很大面积,无论在丘陵和高山,还是在内森巴赫河谷和内卡河中(Neckar)的小岛上,到处都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所覆盖,今天该地区的许多地名,诸如法尔克哈德(Halkhardt)、霍彭劳(Hoppenlau)和比尔肯瓦尔德(Birkenwald)等,以hardt、lau和wald等结尾,都表示“森林”的意思,均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和环境提示。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森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人们在森林中不仅能通过狩猎采集获取食物,而且还能利用木材砍伐获取建筑材料和燃料能源。另外,森林还是放牧的天然草场,可供畜牧饲养。三、中世纪环境演变大约从9世纪晚期开始,三田轮作制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已广泛流行,它不仅降低了天灾所带来的歉收风险,同时还可通过多种作物栽培的方式来提高土地肥力和农业收成。不过,这种生产方式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即地表裸露较之以前更为频繁,由此造成了大面积地表侵蚀和水土流失。约公元1000年左右,葡萄种植业逐渐兴盛。为了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该地区丘陵山坡上种满葡萄种苗,本地居民不惜砍伐掉荒坡野岭上的成片森林,以扩大种植面积。由于失去了森林的平衡调节作用,这些土地在经受不断的雨水冲刷后直接流失,由此引发山洪,山洪过后河道河谷中遗留下的大片泥沼地可用于新的农业开发耕种。不过这种悄悄潜在的环境改变,在当时还不为人所熟知并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有些村落则变得荒凉萧条,村民们于是告别故土,开始新的迁徙,以寻找新的更好的生存环境。这表现在:一方面,中世纪早期很多小村落被直接遗弃,居民往往直接迁入较大的村落,如艾希特丁根(Echterdingen)等,以求得人身安全和生产生活的便捷,原来种植的田地随之被编入大村落集体土地中。另一方面,战争、瘟疫或人口下降等因素往往也会迫使居民离开小村落,如14世纪图恩茨霍芬附近幸存的居民就曾涌入当时已有城市雏形的斯图加特城。在当时,有些遗弃的村落后来又变回为森林,如绍恩布赫(SchBnbuch) 一带的森林就是当年被遗弃的村落。斯图加特这座城市兴盛于13世纪,到14世纪中叶已拥有三千至四千名城市居民。从住房条件来看,一般市民的平房建筑已逐渐为多层楼房的桁梁木结构建筑所替代,而教堂建筑和贵族阶层居住的楼房多为石料建筑。1495年,大胡子艾伯哈特公爵(Herzog Eberhard im Bart)就在地方法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