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第一文库网-每个人都是第一
第一文库网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全科教育>
  • 应用文档>
  • 行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技术资料>
  • 生活休闲>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一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不同制备温度下污泥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特性.doc

    • 资源ID:139365       资源大小:26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不同制备温度下污泥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特性.doc

    不同制备温度下污泥生物炭对Cr()的吸附特性铬(Cr)主要来源于铬矿开采、皮革鞣制、电镀等行业,以Cr()和Cr()存在于环境中。Cr()是世界公认的致癌物质,因具有毒性高、迁移性强、易生物富集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生物炭对Cr()、Zn()、Cd()、Pb()等重金属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具备来源广泛(作物秸秆、木质垃圾、市政污泥等)、性能稳定、制作成本低等显著特点,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得到了深入研究。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预计到2020年污泥年产量将突破6000万t(含水率80%),污泥富含大量不稳定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等物质,若处理不当将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但污泥也是一种潜在资源,将其热解制备成生物炭能够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且可回收具有能源价值的生物油、生物气,同时生物炭可作为吸附剂处理污水中的重金属。因此,将污泥热解制备生物炭具备可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近年来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制备温度会造成生物炭的表面空隙结构、官能团的数量、种类等特性的不同,是影响生物炭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对于城市污泥控制热解温度制备生物炭对重金属Cr()的吸附特性研究仍较少。本文针对不同热解温度制备污泥生物炭对重金属Cr()的吸附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污泥为原料,不同温度梯度热解制备生物炭,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分析,在不同pH值、初始Cr()浓度、吸附时间的条件下,研究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吸附Cr()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提供参考。摘 要以城市剩余污泥为原料,于300,400,500,600 温度条件下制备生物炭,通过单因素静态吸附实验探讨制备温度对生物炭吸附C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 以内随着温度上升制备的生物炭对Cr()的吸附量增加,制备温度高于500 后变化不明显;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显示,热解温度对生物炭表面形貌和官能团组成有显著影响;等温模型及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生物炭吸附Cr()为单分子层吸附、物理-化学复合吸附。热解温度对污泥制备生物炭吸附Cr()的性能有显著影响,最佳制备温度为500 ,在此条件制备的生物炭对Cr()的理论吸附量可达7.93 mg/g。01 结果与讨论1.材料的表征1)污泥生物炭的基本性质。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见表2。结果显示: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产率下降,pH值增大。这是因为在>300 条件下,热解过程以解聚、分解、脱气反应为主,大量挥发性物质排出,随着热解温度增加,反应越彻底,因此产率逐步下降。当制备温度>400 ,产率变化趋势减缓,变化不大。同时,因为温度升高,生物炭中的无机离子会结合形成更多的无机碳酸盐等碱性物质。此外,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增大,SB400的BET值相较SB300增加仅为2.7倍,而SB500的BET值相较SB300却增加了36. 6倍,因为500 时,污泥中的微生物残体等有机质迅速分解,挥发性物质快速释放和气体的产生引起孔道大量生成,使BET值急剧增加。2)污泥生物炭电镜扫描(SEM)分析。生物炭的扫描电镜见图1。可知: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形貌、尺寸越发均匀,孔道结构更加疏松,比表面积增加,有利于Cr()扩散到内部,增加吸附量。3)污泥生物炭红外光谱(FTIR)分析。生物炭的红外(FTIR)图谱见图2。可知:生物炭的制备温度对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存在一定影响。生物炭表面羟基(OH)吸收峰(32503200 cm-1)伸缩振动峰变弱,羟基数量减少,因为温度升高结合水的脱离和氢键结合的羟基逐渐断裂;烷烃中的CH(甲基CH3和亚甲基CH2)吸收峰(29602850 cm-1)减弱或消失,说明温度升高,烷烃基团流失,生物炭芳香性变强;16501580 cm-1为芳烃上CC的伸缩振动峰变弱,14501370 cm-1为CH弯曲振动峰变弱或消失,基团芳香化程度提高,材料更加稳定,增加更多的吸附点位提高吸附性能。2.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溶液pH值影响生物炭的表面性质和吸附质的化学形态,是影响其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图3为不同pH值下生物炭对Cr()的吸附性能。可知:吸附量随着pH值降低,这与Park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低pH时生物炭表面带正电荷吸附高pH时带负电荷排斥且OH-和竞争吸附位点,导致吸附能力下降;在pH为4.010.0时SB500吸附能力最强,SB300吸附能力最差,可能是因为SB500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吸附位点充足,虽然SB600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空隙率,但热解温度越高,表面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减少,氢键断裂,导致SB600吸附能力减弱。3.吸附等温模型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生物炭对Cr()的吸附量见图4a。可知: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当初始浓度达到100 mg/L以上,吸附逐渐趋于饱和。对比可知,在实验初始浓度范围内,SB500和SB600对Cr()的吸附量均高于SB300和SB400,说明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制得的生物炭对Cr()吸附能力增强。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见图4b、c和表3。无论是哪种生物炭,Langmuir模型相关性系数均高于Freundlich模型,表明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该吸附过程,可推断此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而对比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吸附量(Qe)可知,SB500具有较高的理论吸附量(7.93 mg/g),这是因为相较于SB300和SB400,SB500拥有较大比表面积;而与SB600相比,SB500含有更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可通过氧化还原、络合作用增加对Cr()吸附量。由Freundlich模型拟合参数得出,几种生物炭的1/n值均>0.5,说明污泥生物炭对Cr()为“优惠型”吸附。4.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速率实验及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如图5所示。可知:污泥生物炭对Cr()的吸附量均为初期迅速增加,随后缓慢增加,最后达到动态平衡。SB500、SB600达到动态平衡时间更长。这是因为2种生物炭具有更为发达的孔道结构,孔内扩散时间较长。同时对比几种生物炭的最终吸附量,能看出500 制备的污泥生物炭对Cr()的吸附量最高,这与等温模型的结论一致。图5 动力学、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对比准一阶、二阶动力学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实验参数见表4。准二阶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更好(R2>0.994),其理论最大吸附量Qe(3.90, 4.22, 6.72, 6.48 mg/g)更接近实际吸附量(3.77, 4.21, 6.61, 6.24 mg/g),说明此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的影响。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生物炭对Cr()的吸附过程并非受颗粒内扩散唯一控制,还受其他步骤共同影响。K1>K2,表明此吸附过程主要为表面单层吸附。02 结 论1)在制备温度为300500 内生物炭的Cr()吸附能力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显著增强;但继续升高制备温度,500600 内变化不明显,500 是制备污泥生物炭的最佳温度。2)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生物炭对Cr()的吸附过程,均为“优惠型”吸附。3)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BET增大,表面异构化程度增强,含氧团能团减少,芳香化增强。这些变化是生物炭吸附Cr()差异的主要原因。7

    注意事项

    本文(不同制备温度下污泥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特性.doc)为本站会员(w**)主动上传,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